国学堂-梁冬对话栗强 第七讲 记录人生的脚印
国学堂-梁冬对话栗强 第七讲 记录人生的脚印
20110514国学堂—梁冬对话栗强第七讲
本期主题:记录人生的脚印
主 讲 人:栗 强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1-05-14 21:30-22:15
本期预告:
画外音:改变命运有哪些元素?
栗强: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第六,还要听人劝。
画外音:为什么有人会猖狂自大?
梁冬:他不知道天外有天,叫山外青山,楼外青楼。
画外音:“志于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栗强:当我们去向着真相而努力的时候,就叫“志于道”。
画外音:外国人如何认识中国文化?
梁冬:宫爆鸡丁。
画外音:收藏又为何要如此谨慎?
栗强:每一件藏品的身上都凝聚了无数的贪嗔痴啊。
画外音:《国学堂》全新策划,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与您共同发现,国学中的克己修心智慧。一起聆听《记录人生的脚印》。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依然呢,有请的是栗强老师(抱拳拱手),和我们一起讲曾国落修身十二条。
栗强:你好。
梁冬:在上一期的时候,我们讲了一个话题呀,就是讲到这个,修身十二条里面的第九条和第十条,对不对?一个是“日知所亡”,一个是“月无亡所能”。
国学堂记: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梁冬:我想问一下啊,什么叫“有求深意是徇人”?这是什么意思?
栗强:对的,首先我想先说一般的一个理解。
梁冬:直接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
栗强:死抠字面儿,那你等于跟着古人走,他要讲的跟陶渊明说的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理解。
梁冬:什么意思?什么叫“有求深意是徇人”?
栗强:你一个书你非要往后抠哇,你比方说读到这里,你看他这样就差不多就有点儿“有求深意”了。
梁冬:噢,噢。
栗强:有点,诶,有点就钻进去了。诶,他说你读书记录心得语,你要把自己所得记下来就完了,但是你,如果是有求深意,你非要死乞白赖死抠,他是什么意思,他这个地方为什么用一个逗号,那个地方为什么用一个句号,好多好多好多东西,都是这个作者可能都没有想到的,都被他给想出来了。
梁冬:就像很多红学家干的事情一样了?
栗强:红学家,诶,有点儿像。其实在他来讲,他……
梁冬:曹雪芹就这么写了。
栗强:包括我们今天读鲁迅,都有点儿这个味道。诶,但是,在当时来讲,有一个更重要的一个事情,《谷梁》、《公羊》,这是春秋三传里的两部,都颇有微言大意,有求徇人之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左传》没这个问题,《左传》那简直是非常通达的,那么通达的《左传》,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些人为了辩护这个,说《左传》可能不是注解《春秋》的,只是左公明自己的一部著作,因为孔子都赞美左公明,所以我们也没法说左公明这人不好,所以干脆就说《左传》不是注解《春秋》的,你要注解《春秋》,怎么能这么注解呢?但这种看法肯定不对,《左传》典型是注解《春秋》的。但是当时这个时候,曾国藩先生这个时候……
梁冬:所以“有求深意是徇人”,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读书读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去揣摩,去揣摩当时写这个东西的那个人的想法的时候呢,这种人他自己就没有立场了,他就变成是个徇人这么个人,我们这个话题就讲讲,就讲到这里来了,就讲到这个读书的问题。就是说你是会怎么读书呢,你会把这个书旁边写很多的眉批吗?看书的时候。
栗强:呵,有时候会,一般的不会。
梁冬:对。
栗强:看这些书是什么类型的书,有些书你比方说,最近我在看日本的《铁壶全书》,这《铁壶全书》用了大量的字,都是生僻的字,我看了我都不认识这个字,隐隐约约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我肯定要查字典,看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事情是会的。你比方说,我正在看另外一本书同时,一个翻译著作,叫《未来简史》,一个法国人写的,预测未来的几十年,每个人都想预测,那怎么来预测?预测的结果是什么,他是怎么预测的?这里面的事情,他掌握了一个什么规律,这本书你旁边不会写任何批注,他……反正他自己的想法,你非得说,你这想法不对,你看了一会儿,这想法不合我意,不对,那想法不合我意,不对,你何必那么挑呢?不用。
梁冬:所以呢,但我的经验是这个样子,我读书的时候呢,尤其是……不见得是未来的书,它是某一些理论的书,我会用我能够习惯能理解的一个话呢,重新解释一下他讲的这句话,这样的话呢,不见得完全对,但是它能够进到我心里面,就这样,你觉得我这样的读书方法对吗?
栗强:有一定的对的成份,是个方法,但是读书更重要的,实际上曾国藩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读书的一个状态,读书的是个什么状态?诶,我们老说改变人的命运,有几件事情,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第六,还要听人劝。那么,读书是要改变命运的,听人劝,改变命运改变得太轻微了,占的比例太低了,如果我不听人劝,只读书,能不能够代替听人劝,可以的,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那么如果我只读书,这个不干好事儿,就是所谓的四积阴功,我不做阴功,做缺德事儿,那么我能不能够……这个代替读书,这代替不了。
梁冬: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权重不一样,就是说,有些事情呢,你做十倍的力量,它的效果和有些事情做一点点,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栗强:对的,说的非常对。
梁冬:那在广告之前呢,我想稍微吧这句话稍微总结一下,我所感觉到的哈。就说你会发现说,那一些常常读书的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聪明伟大的灵魂的时候呢,人家那么多正确的东西的时候呢,你的内心里面会自然而然的升起敬。我们说修身十二条法全部都在讲如何修敬,对吧?那一些总是很骄傲的人,就一个可能性,就是他读的书还太少。还不知道天外有天。叫山外青山,楼外青楼啊。好了,感谢一下。稍微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国学堂记:曾国藩倡导读书,不仅仅是要我们学习书中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正确掌握读书的方法。活学活用、兼容并包,在读书中亲近自然大道,在阅读中发现自我的不足。那么,我们该如何读书呢?读书如何调养我们的内心?读书与养生又有什么关系?如何发现书中的真知大道?国学堂,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下节,娓娓道来。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呢在上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我讲到了一个话题。我说呢,这个人呢,很多人很骄傲,是因为读书读得少。不知道山外青山楼外青楼啊。
栗强:如果你读书的时候,你不是为了追求,上一节的时候我们说过啊,说是天地之间有一个道。一切都是基础的基础——志于道。曾先生的五箴,第一箴叫,叫这个志向箴,他要去志于道。那么他志于道才会有后面的这一切,没有志于道,什么都得不到。那么读书,文以载道,直接就是载道的,这个时候你更要志于道,你更要志于道。
梁冬:就是说,说个什么东西都是要志于……有哲学思考的了喽。比如,那个……那个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吧?这句话是不是,每一句话写出来都是为了表达点什么呢?有什么中心思想呢?这叫志于道吗?
栗强:不是,志于道,道就是中(zhóng)。道就是真相,真相总会赢。世界上除了我们的认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真相之间是有偏差的。同样一个东西,这个灯放在这,你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不一样,是说明咱俩的看法都有点问题。真相最后出来的时候,是赤裸裸的。换句话说,当我们去向着真相而努力的时候,就叫志于道了。你要朝着这个去的人,这个人的读书的时候,他朝着这个方向去,他才会怎么样?他才会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才是徇人。他才会怎么样?才会日知所亡。他是朝着吧自己的毛病给挑出来。如果你的一个公司也好,每天不知道挑毛病,只知道培养自己越来越牛,这公司迟早有一天土崩瓦解。我们最近几年看来那么多大公司,尤其美国公司,我记得很清楚,那年一帮朋友,一帮包括有些非常厉害的经济学家坐在一起说,我们这么多年有一件事情,我们和美国要接轨了!这个话说完之后,可能两三天之内,好像,这个……美国的五大投行,噼里啪啦……几乎纷纷倒台。为什么这些人会倒台?是这个公司本身的生命已经出了大问题,它那么容易倒台是因为里面早就出问题了。其实一样的,就是他没有去日知所亡,没有去把自己的那些毛病,也就是没有看到,一个小蛀虫洞和大坝的关系;也就是没有看到,自己每天有什么东西不对。光去想:我很牛!我很牛!我又做了什么!我又做了什么!你不知道你大坝垒得多高了,虫洞有多少。你也不知道,你读书记录的身心得语,要有求深意,如何个有求深意法?你不知道有求深意……
梁冬:大概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说的。就是,每一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呢,要透过那些,因为我们在读书不光是看字面嘛。我们在每天读书的时候呢,要感悟自己的心里面的那种感受,和别人的感受之间的道与道之间的是否和?如果你说,你自己体悟到那个道,和这个书里讲的道是和的时候呢,你就会有共鸣,共鸣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些思想的火花,把它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的时候呢,那就反思,然后呢发现,哦,原来人真的是很高时候呢,要看到自己的缺陷,透过这样一种对照,其实看书啊,是与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灵魂对话,当然你要看好的书,对的书了,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发现自己缺失之后呢,就知道自己的过,然后,透过努力的钻研学习之后呢,才能够真正的每一天都发现自己不好,所以呢你看有好多企业讲每一天都在进步……如何做到每一天的进步?就是每一天就要看到自己不进步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并且立刻给予改正。
栗强:每一瞬间,我认识一位这个奥运会的跳远冠军,他跟我说,你说所有的冠军,所有的跳远运动员在跳的过程中,不重要,重要的在助跑,在助跑之中,跑的不重要,重要的在调整自己的步伐,哪一步迈到位了?哪一步都没迈到位,但是你要知道每一步中没迈到位的地方是什么?下一步调整一下,又知道自己没迈到位的步伐在哪里,再调整一下,而不是用脑子知道。
国学堂记:曾国藩强调志与道是要不断发现真象,参照自己的行为评估人生的成败得失,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生命的状态究竟是怎么的呢?我们该如何保持身心的清醒呢?
梁冬:最近很流行的一本书叫《失控》,这本书呢,吴伯凡先生他说,认为……英文叫《OUT OF CONTROL》,吴伯凡认为应该翻译成叫“无为”。这本书呢在20年前就写成了,结果呢,在最近特别大卖,为什么呢?因为它在20年前所预言的人类的很多互联网的这种发展,包括整个的仿生学,人工智能这些东西的发展呢完全都是应验了,所以最近看着很流行。在这本书里面它特别强调一种东西,生命就是一个时时刻刻摇摇欲坠的状态,我们非要苛求每一个东西都特别棒,那是不对的。
栗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梁冬 栗强:对,如履薄冰。
梁冬:对对,它就是这种感觉,他说如果我们真的理解生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的话呢,你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每一刻都调整一点点,每一刻都调整一点点,所以你看那些……有些人呢,就是从小就是抱着药罐子长大嘛,还活八、九十岁,为什么呀?因为他知道他自己身体不好,今天注意一点,明天注意一点,今天弄一点,明天弄一点,他总在释放,总在调教,他总是花时间在调教,而如果一直都很正确的那种情况,很容易啪一冲就冲出去了,就不在那个点上。
栗强:诶,这个我最近一直在给别人提建议,叫每日吃中药,曾国藩先生说他时时当做养病,我跟很多人说,每天吃点中药,哎,这个东西中药是什么?就是萝卜,白菜叶子煮一煮水,当然不一定是萝卜白菜,可以苏紫叶呀,枇杷叶,树上的柿子叶,不一用柿子叶,对自己身体是个调养,这里还谈了,读书对自己的心是一个调养。
梁冬:在我们讲到这个曾国藩修身十二条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呢,不光是要每天要健体和健身,最重要的是,你要每时每刻很清醒的知道我在锻炼的我心智,我在矫正我的心智模型,我在令到我的心更有弹性,更有接纳力,更能够对那些细幑的变化敏感起来,这个东西是需要锻炼的。好了稍试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国学堂记:粟强老师告诉我们,读书要“志于道”,以书为鉴,为史为鉴,在阅读中知得失,辩真伪。这样才能避免冲动,保持内心的理智精明。那么怎样的状态才最正确?写诗对心灵有什么帮助?外国人如何认识中国文化?旅行与收藏能带来那些心灵收获?《国学堂》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下节娓娓道来。染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讲到了日知所亡,下面要讲的叫月望所能,意思呢就是说,每个月或者稍微长一点点的时间,就要去累积一下自己所获得的进步,是这个意思吗?每个月写点文章呢,关键是这个文章不是写来炫耀的,是过段时间自己检查一下,哎,我这几篇文章写的不错,说明我在这个时候的心气还可以,这篇文章不行了,说明这段时间心高气浮,是这样意思吗?
栗强:嗯,当然决对包括这个意思,很重要,很重要。
梁冬:以验积理之多寡嘛,养气之盛否嘛。
栗强:诶,前面说要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这要验这个“盛”,养得怎么样了?能不能结成丹?
梁冬:对。但是不可以一味地去享受啊。就是说,就是玩溺其中啊。被它玩了。
栗强:当然!
梁冬:就有些时候我自己抄经的时候,随便抄的什么,抄大学生守则,抄中学生守则,抄中学生守则,你会发现呢,一篇东西抄下来之后呢,有些字就很乱,有些字就没有那么乱,你透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看到,哦,有些时候我的心是静的,有些时候是乱的。其实我们写诗也是一样的,你把自己以前写的东西一看呢,就有这样的情形。我这两天就把我的微博三百五十多条分别看了之后,发现最近的一个月份我的境界下来了,没有前几个月写的东西好了,那说明这就叫什么呢?叫做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栗强:那么我们知道中国人,我们过去说诗书画一也。诗书画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整体形象,你跟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他们外国人能想到是什么,你觉得?
梁冬:宫保鸡丁。
栗强:估计不见得,如果你是跟一个外国的普通民众讲,他会这么想。跟外国的一个学术的知识分子讲,他对中国文化会有自己的理解。
梁冬:那还是书画,要这样子。
栗强:我觉得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应当大概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诗、书、画、山水,就是像我们的《文心雕龙》说的,庄老退位,山水方滋,当诸子之学一退,山水就起来了。那么其次,大家会想到的一个事儿是茶。其实茶和诗一个在精神领域,一个在物质领域。是国学生活化最重要的两杆旗帜。
梁冬:徐文兵老师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呢,是离柴最远的。就是说离日常的生活是最远的。最接近心性的这样一个。
栗强:对,跳出这一步就是诗。
梁冬:对。诗词歌赋烟酒画嘛。
栗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中国古人写诗,曾国蕃先生说人生事者不如意常八九,如意的很少。整天都活在痛苦里,整天都活在麻烦里。要把这个心中的不愉快要吐出来。把心中的不愉快吐出来的时候,中国古人的方法是什么?写诗。这个东西实际上什么时候我们的人需要来抒发内心中的块垒。就是要在略微有失意的时候,但是这种失意又不要失意得太窘迫。失意得太窘迫的时候也会写,写的诗都会窘迫起来。那么我们古人是用诗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今天人用什么?
国学堂记:中国文化讲究无为而治,清明在躬。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国人坦荡的胸怀,在古典文艺作品中多有体现。那么今天的我们又将怎样化解内心的烦恼?寻求开阔的胸怀呢?
梁冬:今天用什么?
栗强:旅游,收藏。
梁冬:你刚才提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人呢,人生总是有一点点失意的,就是说失去的“失”,那么就要用诗意,诗歌的“诗”来与之相协调。那么现代的人呢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了,叫他写一个有诗情画意的一篇东西,很难表达出来。于是他用什么方法呢?用物器,器物。比如说,一些古董啊,比方说这种东西。另外呢,就是旅游,旅游呢可能我们可以通过行走去看到天地之间呢,感受一下,呼吸一下它所处的那个阳光和水。但是,这个东西我觉得会不会现代人的这种诗意……也许我不应该这样想,现代人的诗意显得是有点太过物质化和消费主义了。
栗强: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够一味耽著,因为这样最易溺心丧志。物质主义与否,其实古人也有很物质的。我们看日本当年有一个茶室,这个茶室至今被奉为世界茶道的一个经典。这个茶室大概从房子里面涂满了黄金,然后桌子涂满了黄金。茶壶、茶斧、风炉、茶杯所有的全是用黄金打造的。我记得用了当时三十八万两以上的黄金做了这个东西,震撼世界。当然这个东西只是日本思想的一部分。
梁冬:会美吗?问题是。
栗强:我们今天这黄金的不美很大的时候是文化建构给我们的。我们要避免建构,要主动去选择。其实曾国蕃先生这里谈的,就是一个建构和选择的平衡。那么什么叫建构?什么叫选择?我们稍等一下再说。我们先说黄金。我去过一个地方叫浦甘,蒲甘有一个大金塔,蒲甘是千塔之国,这个地方在缅甸中部,它的大金塔真美呀。我大概在那拍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呢,有数码相机质量不好,我还是用胶片拍,我记得我在那拍了得有……光是大金塔我拍了得有六卷,拍了得有六卷是什么概念?就是差不多一天的所有的时间,我都拍到了。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晚上月亮在不同的位置,我全拍到了。回来以后,当六卷胶卷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再看,你不觉得它不美,你依然觉得真好。这种精神的安宁,那种黄金包满了的一个大塔,那个塔比我们人要高几十倍,上百倍,可能有多少层楼那么高,非常大。但是它带给你的内心的安宁,依然是你无法想象的。
梁冬:那种满足感,大满贯。
栗强:就是你突然安定了。面对这种单色的时候,纯粹的单色的时候,你的心突然什么都没有了。
梁冬:我觉得金塔它就最大的价值就是在蓝天下面,是吧?它形成的那个强烈的对比,那种感觉特别棒。
栗强:诶,这是一种。我有一个跟我一起去的朋友,是个摄影师,一个美国人,他在那个蒲甘住了几个月。他坐在那个……每天就坐在塔底下,看着那个塔。我说你干嘛呢?他说,我看到夜晚的灯光下,当然那个灯都是点的火,点的油灯。灯光下,这个金塔纯一而又微微有点变化的颜色,我觉得我的脑子突然可以做到什么都不想,我从来做不到什么都不想。我突然觉得我的生命力可以和它融为一体,我突然觉得我就是它,它就是我;我觉得任何的事件都没有办法替代我的这种做法。我曾经有一次在非洲拍大海,有过一瞬间这样的感受,后来我再去那里,找不到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在千千万万个人,在周围绕着塔走,在周围老头,老太太绕着塔在礼佛,小孩子绕着塔跑,嘈杂的声音之中,我突然找到了这种超越一切的宁静。我觉得这种已经从旅游走向了修心。
梁冬:嗯。
栗强:他说每几个月,就要来这里坐一坐。太有意思了。
梁冬:有一本书叫《色彩心理学》,它也特别提到不同的颜色之于我们的影响。你看那些生意很好的餐厅,都一定是暖色调的,偏黄色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个黄色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好了,稍事休息一下,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国学堂记:古人通过写诗抒发情怀,今人在旅游与收藏中寻找快乐,那么旅行中如何拓展内心格局,藏品又会反映哪些心灵隐忧?内心的焦虑该如何化解?生活的压力来自何方?微博与诗歌有什么关系?写诗真能反映内心的变化吗?《国学堂》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下节娓娓道来。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到国学堂。讲的是什么呢?是现代人透过旅游这种行为艺术,像诗歌一样的,比较高级一点了,当然不是为了拍照,像诗歌一样的这种行为艺术,去完成了一个对自己的意气的宣发。
栗强:那么他不应该一昧耽著,因为会溺心丧志,应该怎么样?志于道。即使是在旅行之中,我们的旅行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可以度假,让自己的胳膊休息休息,大腿休息休息,但是我们做不到,让我们的心灵度假。如何让我们的心灵可以度一个假,这必须要和静坐,必须要和曾国藩先生说的谨言、养气、保身等等,居静这一切结合在一起。
梁冬:就像说,我前两天碰到一些朋友呀,他们以前对北京堵车很焦虑嘛,后来呢可能找到了某一些的心法和口诀,就是说,你必有要在开车的时候,念有一些口诀嘛,结果,他每天要念很多遍,停车的时候呢,他就很兴奋,又有时间念了,他觉得很高兴,所以连堵车也变成他这一天里面非常美好的时刻,与之对应的就是有一段时间,我们做一个《冬吴相对论》的那个节目,很多人说,在车里面听的时候,哪怕停着,他也要听完了,当然不是为自己做广告,我想讲的就是说什么呢?那一些让你觉得很烦躁的时刻,其实是你内心 烦躁的一个外化而已。当你的内心去到宁静和娱乐、愉悦、喜乐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值得让你烦躁的。
栗强:对的。
梁冬:是这样吗?
栗强:那当然。就好像很多出租车司机,他一堵车就觉得很烦,但我也真见过这种出租车司机,他堵车,他就跟我说,他说烦,堵车是……他说老天爷给他的,真是老天爷给他的,他控制不了嘛。但是烦,我干嘛自己给自己一个烦呀?我不需要给自己一个烦呀,堵车已经够可怕的了,我还给自己一个更可怕的烦,那我不是比堵车还可怕?所以不能搞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司机很有意思,他开车,他不会这个出问题,他相对来讲,他会是志于道的开车。那么,比赶快刚才我们说的旅游,还有一个现代人更容易去选择的,这个比旅游还容易,旅游你还得跑,还得大段时间。
国学堂记:消费主义的心态往往形成浮躁的内心,影响了内心格局的扩展,这到底是当今社会的心理隐忧?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法抹去的深层根源?旅游仅仅是为了开拓视野吗?收藏的修心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栗强:去趟潘家园,很快乐,这叫收藏,收藏更容易让我们一昧耽著,收藏更容易让我们溺心丧志,甚至有我的老师因为这个人地位太尊贵,很崇高的地位,我也很相信的老师,他自己亲口跟我说:“他说栗强啊,千万不要轻易介入收藏啊,你要知道每一件文物,每一件藏品的身上都凝聚了无数的贪、嗔、痴啊,你接了它搞不好,把自己也搞脏了”。我觉得这个老人家说的这个话,语重心长。
梁冬:太高级了,但是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收藏的,在盖勒普的这个《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这本书里面,曾经提到人类有三十二种优势,有一些人的优势叫连接,有一些人的优势叫战略,有一些人的优势叫讨好,有一些人的优势是观察,还有一些人的优势叫收纳,就叫收藏。
栗强:但是收藏可以解决一个问题。
梁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栗强:生活的压力,心情的压力,对于很多人来讲,我鼓励大家旅游,我鼓励大家收藏。
梁冬:但是不能够太……
栗强:我反对它,而且收藏和旅游也不要耽著。
梁冬:不要耽著。
栗强:不要耽著,而且收藏比旅游还有一条好的地儿,就是收藏他可以像曾国藩先生写诗一样,写几首诗,来验自己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我收藏放在这看看,我就会觉得,诶,我眼光好像是比过去高一点了。诶,过去我不喜欢的,大概我记得我三十二、三岁的时候。
梁冬:嗯。
栗强:哎呀,我特别害怕,那段时间我到处去看一些文物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觉得都不错,当然我不是收藏,我是欣赏,我也觉得都不错,我很恐怖,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我小时候看过,这个东西也算个好东西?这个东西一般般吧。
梁冬:你现在觉得都不错了?
栗强:那个时候我觉得都不错,我觉得是不是我这个人审美啊、品格、格调下降了,整个下降了,我那时候我讨论自己这个问题,自己跟自己讨论了好长时间,然后我说慢慢看,慢慢看……
梁冬:那你真的不是一个寂寞的人呐。
栗强:诶,你不要去逼着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品位,格调,慢慢看,慢慢看,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毛病是好的,就等于是发现自己的毛病等于是光明,照到毛病等于是黑暗,照过来黑暗是会消失的,这是好的,但是你不要强行地改变自己毛病,压起这个……搬起石头来压草,这个事儿不要干,这个事儿一旦干了,最后后果不好。这个时候至少说明一件事,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藏品,来看自己是不是被人提溜着走。我确实发生过这个……还讲我自己身上发生的具体例子。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我见到了一个很小的一个小碟子,诶,我一看这个小碟子有一个款,和我刚刚在一个书上见的是台北故宫,收的一个宋代一个碟子上面的那个款很像,我一次都没用过,我所有的收藏都是为了用的,我不会说收一个东西放回家不摆出来不看,就塞到一个旮旯里塞着,我觉得这个东西失去了收藏和把玩的真谛。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把那个送人了,我送人的时候我总结自己当年根本没管自己喜不喜欢这东西,只知道是一个好东西你就买了,只知道是一个能值钱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事跟自己抽了自己一个大嘴巴一样。
梁冬:嗯。
栗强:你干吗呢?整天给人家讲不能够溺心丧志,不可一昧耽著,这一昧耽著还差,还纯粹是溺心丧志,这个事儿真的是一个不该做的事情。
梁冬:为什么我们讲到这个收藏呢,这个逻辑是这个样子的,逻辑呢是说月无亡所能。就是说,曾先生说呢,你要写诗,用写诗的方法呢来验证自己的心性是什么好还是不好,但是呢你不能够沉迷于写诗当中,这样的话呢你很容易的就玩物丧志了。从这个事情讲起来,由于现代人们不能写诗了,所以就开始玩这个收藏和玩旅游,这个事情呢跟古代人写诗是一样的,于是就讲到他的收藏。免得大家觉得我这个人讲飞掉了,其实我们是很深刻的逻辑的。
栗强:我们纯粹是讲月无亡所能,所以曾国藩先生用写诗讲叫月无亡所能,今天人不写诗,今天人用收藏,用旅游讲月无亡所能,收藏的正向心态,收藏的合理心态是什么心态?养性,是什么心态?补我之气,人应当得天地中正之气,得不到的时候,收藏用物品得天地之偏气、奇气,来养我的纠正我的这个气。
梁冬: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呢?比如说,我很喜欢这个木头的家具,最近呢,我做了一个木的家具,我觉得呢,这个木头家具放在那里的时候呢,它很温润,而且很沉默,这个时候你就在想说,为什么我不能够像一块木头一样,这么温润、这么沉默呢,当我能够感应到它的温润和沉默的时候,我的木气就上来了。
栗强:当你更不想的时候,木气上来得更快,就你直接感受到了,而且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去想,就绝不会一味的耽溺,一味耽拙,绝对不会溺心丧志,这个时候叫什么?收藏是个欲望,但是是合理的欲望,如果你不去想,就是做到了有节律的、有节奏的欲望,而且人家说了每个月写几首诗就行了。
梁冬:现在人是每一分钟都是在写微博啊,很恐怖啊,你知道吗?那些人……我看有些……有些粉丝很多人的微博,几万条啊,算下来每天上百条啊,总共开微博的时间才几百天的时间,一天上百条,就跟……你看李白一天写一百首诗,那是什么概念呀?高产呀,那稀释得多厉害呀?
国学堂记:高速发展的微博社群使我们进入了全民做诗的时代,那么我们是否在其中得到了解脱?快节奏的文字表达与传统的吟诗作赋相比真的能锤炼心性吗?日之所亡与月无亡所能究竟要传达怎样的心法?
栗强:有时间我试试也开个微博看看,我还没开过。
梁冬:那你会疯掉的。像你们这样的人,就是人类呀有些人是有基因的,就是说有很多人很容易沉迷进去,比如说你写……你写字……
栗强:我写毛笔字很沉迷,不过尽量不写……
梁冬:你从天亮开始写,写到天黑,是吧?老婆出门的时候写,回来的时候,拿着菜回来还在写,你这种人呀就很容易掉进去,所以建议你千万不要玩微博。
栗强:好吧。
梁冬:你玩微博的话呢,你会完全地被微博玩的。
栗强:真的?
梁冬:很有可能。对,幸好你们还没有开,否则的话我们怎么办?刚好说回来,叫月无亡所能,意思呢就说每一个月不要忘记看……透过外在的东西,包括写诗,包括器物,包括旅游去看到自己的变化,是这个意思吗?是这个寓意吗?
栗强:对的,对的,就说要整理自己的变化,就跟我……刚才跟你谈到写字,就跟我说写字一样,你一写字就发现这段时间字写得不好了,自己的心理扭曲了,字如其人,那么我们其实回过头来看这每一条,刚说完日知所亡,他说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月无亡所能,说每月做诗文数首,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的,这些的目的,后面的注释是具体的做法,解释的都是要达到前面的这个是什么?目的,日之所亡的目的,月无亡所能的目的,节劳、节欲、节饮食的目的是保身,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养气。刻刻留心目的是什么?谨言。这一切每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史,然后读书怎么读,这些都达到了前面,就是每个后面解释的事情是具体的做法,它的目的是要做到前面我们要说的这几条,而做到前面说的这几条,又是要回过头来培养最开始说的那一个字。
梁冬:那一个字就是“敬”,所以呢我觉得呢,慢慢慢慢的,开始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曾国藩要把“敬”这个字,放在修身十二条的第一个,也就是所谓的心法的第一条,先做想过来,其实很可能是用其它的方法来修一个东西,就像有些人修真,有些人呢是修佛,有些人修禅,有些人修道一样,曾国藩修的是“敬”,敬是什么?就是知道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头上三尺有神明,当你理解了这两句话之后,你就会对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很谨慎,然后呢才会终日乾乾,然后呢在摇摇晃晃之中保持生命的动态平衡,在摇摇欲坠之中……知道生活随时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呢,你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呢你才不会张狂,不张狂才不会被速生,速死,所有呢敬是什么呢?当你有这种心法的时候呢,你的身体自然会处在一种凝命的状态,自然也会比较健康了,自然呢你的身体就是清明在躬的了。好了,感谢栗老师,下一次我们同一时间再见。
下期预告:
画外音:曾国藩修身之道在不断反思中,寻找拯救心灵的药方,那么收藏之中又有那些人生智慧呢?茶香四溢,绝世铁壶,又将带来怎样的瑰丽的内心胜境?敬请关注《国学堂》,解读曾国藩克己修心的智慧第八集:《品茶赏壶求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