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志》(全101册)
《中国文化通志》(全101册)
《中华文化通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对中华文化由古到今、分门别类进行全面系统概括,足以代表中国及其丰富文化传统的百卷巨著。全书分为序卷和十典百志,共101卷、4000余万字,全国近200位专家历时8年完成。
该书贯通古今五千年历史,涵盖十大文化领域,包括56个民族文化,涉及文史哲经等十个主要学科,阐述详尽,内容丰富。全书共为十典百志。十典分别为:历代文化沿革典、地域文化典、民族文化典、制度文化典、教化与礼仪典、学术典、科学技术典、艺文典、宗教与民俗典、中外文化交流典。每“典”十“志”。历代文化沿革典,十志按时序排列。地域文化典十志,主要叙述汉民族聚居区域的地域文化,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排列。民族文化典十志基本上按语系分类排列。中外文化交流典十志,按照中国与周边及世界各大区域分区排列。其余各典所属各志,俱按内容排列。
分卷介绍:
◆历代文化沿革典对中国文化悠久绵长的演进历史,从纵的剖面作综合论述。全典十志,对历史各个大的段落中文化的诸种领域,都有系统扼要的介绍、详细深入的分析;强调中国文化多民族、多区域的特点;剖析文化传统历尽沧桑而终能绵延不绝、发扬光大的原因;说明中国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贡献。
◆学术典是文化的灵魂,它给文化带来生命;学术是文化的花朵,它使文化灿烂芬芳。学术典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一个方面作了探讨。它包括:经学志、诸子学志、哲学志、史学志、语言文字学志、政治学志、经济学志、法学志、教育学志和军事学志,凡十卷,三百万字。
◆地域文化典汉族文化最早由黄河流域多种古代文化融汇而成,不同地域仍旧保留有各自的若干特色。此后,汉族文化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域,并包容了当地的原有文化。北方民族不断地进入黄河流域乃至更南的地方,与汉族融合,也给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往往有所差异,从而在具有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呈现了各自的特色。"地域文化典"选择十个在历史上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阐述。
◆科学技术典中国科学技术有漫长而灿烂的历史,它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人们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发明的独特的知识系统,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织部分。本典对中国科学技术作了系统性、综合性的概述和总结,既阐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讨论它与社会诸因素及其他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与互动;又从历史的辉煌和近代的落后的强烈对比中,引发读者的深思。
◆民族文化典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我国各兄弟民族是这一整体的有机部分。悠悠历史岁月,各族人民生活、劳动、栖息在亚洲东部这一块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山川壮美、气候适宜的大地之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唇齿相依、血肉相连,共同缔造了绚丽多彩、丰富瑰伟的中华文化。本典十志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心,系统而概括地进行叙述、论证,反映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雄辩地说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层面和背景。
◆艺文典由艺文理论志、诗词曲志、散文小说志、戏曲志、美术志、乐舞志、曲艺杂技志、新闻志、典籍志、景观志共十志组成,是中华文化积存中最富绚丽色彩的部分。作者大都是本专业领域研究有素的专家,辩章学术,推竟源流,物则兼顾,宜有可观者。
◆宗教与民俗典所包含的佛教志、道教志、伊斯兰教志、基督教·犹太教志、民间宗教志、饮食文化志、服饰文化志、婚姻文化志、丧葬陵墓志、民间风俗志等各志,对历史上和现实中在我国流行的各种宗教和民俗以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并用生动而准确的文字写出来,对我们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它们的社会作用以及在文化上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读者在读了本书后,将会对我国的宗教与民俗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教化与礼仪典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其中,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永恒生命力的内容,便是教化与礼仪。中国是教化之邦,又是礼仪之邦。这教化与礼仪,曾经是为二千年封建统治服务的精神绳索,同时又发挥了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的封建性与人民性的矛盾。汲取其活在人民心中的资源,包括为中国人民长期接受的教化与礼仪,这便是我们编纂《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典》的初衷。
◆中外文化交流典分别考察中国与周边地区及世界其他各地区文化上的双向交流,并专门叙述了海外华人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勇于并善于吸收和利用人类文化的各种优秀成果,推动自身的创造与发展。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演进中,也给予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广泛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册数:全101册
格式:pdf
大小:9.22GB
目录:
历代文化沿革典:
中华文化通志000 总目提要
中华文化通志001 中华文化起源志
中华文化通志002 商西周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3 春秋战国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4 秦汉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5 魏晋南北朝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6 隋唐五代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7 宋辽夏金元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8 明代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09 清代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0 现代文化志
地域文化典:
中华文化通志011 秦陇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2 中原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3 晋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4 燕赵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5 齐鲁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6 巴蜀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7 荆楚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8 吴越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19 闽台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0 岭南文化志
民族文化典:
中华文化通志021 壮、布依、傣、仡佬、京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2 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3 蒙古、东乡、土、保安、达斡尔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4 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裕固、撒拉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5 藏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6 彝、纳西、拉祜、基诺、傈僳、哈尼、自、怒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7 苗、瑶、畬、高山、佤、布朗、德昂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8 土家、景颇、羌、晋米、独龙、阿昌、珞巴、门巴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29 回族文化志
中华文化通志030 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
制度文化典:
中华文化通志031 宗族志
中华文化通志032 土地赋役志
中华文化通志033 工商制度志
中华文化通志034 社会阶层制度志
中华文化通志035 中央职官志
中华文化通志036 地方行政制度志
中华文化通志037 选举志
中华文化通志038 社团志
中华文化通志039 法律志
中华文化通志040 兵制志
教化与礼仪典:
中华文化通志041 社会理想志
中华文化通志042 德育志
中华文化通志043 智育志
中华文化通志044 体育志
中华文化通志045 美育志
中华文化通志046 学校志
中华文化通志047 礼仪志
中华文化通志048 家范志
中华文化通志049 交谊志
中华文化通志050 政德志
学术典:
中华文化通志051 经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2 诸子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3 哲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4 史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5 语言文字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6 政治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7 经济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8 法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59 教育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60 军事学志
科学技术典:
中华文化通志061 天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62 地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63 农学与生物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64 医药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65 算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066 物理与机械志
中华文化通志067 化学与化工志
中华文化通志068 纺织与矿冶志
中华文化通志069 建筑志
中华文化通志070 水利与交通志
艺文典:
中华文化通志071 艺文理论志
中华文化通志072 诗词曲志
中华文化通志073 散文小说志
中华文化通志074 戏曲志
中华文化通志075 美术志
中华文化通志076 乐舞志
中华文化通志077 曲艺杂技志
中华文化通志078 新闻志
中华文化通志079 典籍志
中华文化通志080 景观志
宗教与民俗典:
中华文化通志081 佛教志
中华文化通志082 道教志
中华文化通志083 伊斯兰教志
中华文化通志084 基督教?犹太教志
中华文化通志085 民间宗教志
中华文化通志086 饮食志
中华文化通志087 服饰志
中华文化通志088 婚姻志
中华文化通志089 丧葬陵墓志
中华文化通志090 民间风俗志
中外文化交流典:
中华文化通志091 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2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3 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4 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5 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6 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7 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8 中国与北美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099 中国与拉丁美洲、大洋洲文化交流志
中华文化通志100 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志
联系V:qingqizhai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