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的读书笔记
《维特根斯坦》读书笔记
1-4章
1、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竟然是中学同学,他低两界,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
2、维特根斯坦对美的认识:语言要简洁到如果再有一个可以删去的词,就会影响书的美。前几天有位诗人在一次分享上重申了这个观点。语言一定要简洁洗练,不累赘重复,也不要用“便词”——比如那些没有新意的成语与描写,这是值得警觉的。我发现放低这个要求时,会写得很快,但往往写得不好。
3、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分歧。罗素认为在自我之外要寻找支撑自我的东西,而维认为保持不堕落要完全依靠自我,依靠内在的品质。这里并没说明罗素认为支撑自我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支撑自我的是不隐固且及其危险的,这样的支撑很容易倒塌,自我也会随之泯灭。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与程颐类似,程颐也认为要保有内心的专一收敛,但不要依靠什么目标。
有人说当一个人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大概率是得了情志类疾病。在追问这些时,往往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感,没了幸福感,只得追问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飘渺无常,如果以此作为自我的支撑,往往会陷入空中楼阁的恐慌里。
4、维特根斯坦认为宗教在于摆脱烦恼,这让我想起一次去参观天主教堂的经历。那天下午有位志愿者分享她的经历,她接到法院的电话让她去听一件事情的结果。上午她去法院之前,她做了祷告,希望能得到主的帮助。她去后拿到了最理想的结果。“你们看,”她说,“有信仰就是好的。”
《维特根斯坦传》读书笔记
5-8章
1、维特根斯坦与罗素渐行渐远,罗素退出了逻辑学研究,把“哲学的下一步”交给了维特根斯坦。
2、维特根斯坦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成为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父亲为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决绝地把这些资产散给了亲友。他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可能认为财富是他的负累,让他无法融入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生活都处于贫困之中。
3、他说他写的都围绕一个大题,即:世界里有一种先验的秩序吗?如果有这秩序在干什么。我倾向于世界有先验的秩序:如季节的更迭,如黄道与白道的小夹角,才能让我们每天如常地看到月亮和太阳,如物与自然搭配总是那么相得宜彰。程颢讲过“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
4、“只有你不去说出不可说的,才不会丧失任何东西,但不可说的东西将——不可说地——包含在所说的东西中”——这句话太值得深思了。文学作品也应如此,或者写文章也应如此,那些不可言说的,有意蕴的,一定是不是轻易写出来的,一定是藏在说出的文字背后。这段话来自于他读诗歌《艾伯哈德伯爵的山楂树》的思考。
5、他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里说,“有说出的东西能清楚地说出,不能说的东西必须对之保持沉默。可以与上面的一句话相映照。
6、《逻辑哲学论》的出版遇到了麻烦,有人想要他自费出版他拒绝了,他说“把一部作品这样强加于世界是不得体的……写作是我的事,但世界必须照正常的方式接受它。”但后来,他终于找到出版社出版时,出版社让他签属了一个合同,把这本书的所有收入都无偿给了一个人。敢于拒绝,保有自我,这是值得称赞的品质。
7、《逻辑哲学论》的第一句话“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物的总和”。这本书之所以出版遇到了麻烦,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并没有耐心读完稿件,有的困在第一页里,甚至第一句话里。是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维特根斯担认为世界是由事件组成的,但仅有事件吗?
《维特根斯坦传》读书笔记
9-12章
1、一位朋友希望自己能改善世界,维特根斯坦回答:“改善你自己,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唯一的事。”这像他对我们说的警言。
2、P223,第七行出现一个错处,原文是“拉姆塞一定明白了,自己的维特根斯坦‘非常穷’的判断要作些许修正”,“自己的”明显不通,应为“自己对”。这本书也出了精装版,希望编辑已经做了修正。
3、作者写40岁的维具有年轻人的智性上的新鲜和柔软,而维自己也说:“心智的僵硬比身体早得多”。在一定年纪能被人评价新鲜和柔软,是一种殊荣。最近看了《宫崎骏与吉卜力的2399天》的纪录片,这部片子记录了宫崎骏拍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全部过程。他决定拍这部片子时已经76岁了,但他仍对世界和周边充满着兴趣与爱,他送别了许多亲近的朋友,他不降低动画的质量,坚持手绘,他看到春天里的蓬勃,他步履矫健,完全不像八十几岁的老人。看作者写维的新鲜和柔软,我最先想到的是宫崎峻,漫画家蔡皋,还有苏东坡和张载。
4、维对拿工作压力说事的人说:“记住,即便俾斯麦也可被替代”。维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在职场的位置都有可替代性,用一句俗语总结:“地球离了谁都转。”前些天刚对人说了同样的话。
《维特根斯担传》读书笔记
13-22章
1、到本书的后半段,作者记录了更多维的哲学思考与观点,这些观点有些生涩难懂,看完不知所是。关于维对数学的思考,作者引用了大量维的观点后,也指出当时听讲座的人也不能理解维的思想,这让人舒一口气。读到有些艰涩的观点与思索时,不能当时理解与明白的,我就跳过了。
2、维让他的学生不要为了学位读哲学,如果想严肃地对待哲学,就去做点别的事,他常鼓励学生从事体力更多一点的工作。他可能认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才能更容易进行哲学思考,有的学生拒绝了他的建议,有的则听从了。
3、而维自己则不断地思考,不断推翻自己之前的观点,他的思想进入了活跃期。他的学科研究并不是以著书立说为本,他存下了大量的片断的手稿。他是完美主义者,他不允许自己的哲思中出现瑕疵,他似乎并没真正打算出版一本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一所医生辞职的理由要回剑桥写一本书,最终也没见到出版。
4、“如果你不愿意你之所是,你的写作就是一种欺骗。”“如果有人因为那太痛苦、不愿降入自身之中,写作时就脱不了肤浅。”写下来,当是警示。
5、如果维特根斯担不是哲学家,他照样会是别的行业的翘楚。他聪慧的大脑让他做点什么都会兀立在人群之中。一次他与朋友去赌场,他很快掌握其中的规律,他说看不出会赢到什么;他在盖斯做技术助理期间,做软䯧,职员评价他“以前没人做出过品质这么高的拉萨尔软膏”。
6、“如果你能不在静止中找到快乐,就在奔跑中找到它。”他对自己说。
7、他与朋友分道扬镳,赠语是“你并没有我曾经为的那么美好。”深邃的哲学家也会发出如此感叹。有些友情随着时间逝去,褪去一些颜色,有的却如酒酿更醇,还有的面目全非。
8、“每天我在长久的挣扎之后鼓起勇气做某事时,总是在事后感到自由得多、快乐得多。”这句话当是为敢于迎接挑战的寄语吧。
9、维说,不要因为暂住一个房间,就不打开箱子。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地方,或者搬去另一个地方,就应拆开箱子安定下来,无论那房间好与不好。就算在临时之所,也得找到安定的当下。那些惯常的以为,比如一部电影,以为有时间再看,下线后很难再找来看,比如那些以为能有用的课件,基本等同于放到了回收站,比如点到的收藏,同与时间沉寂。还有买到的好看的器皿,总不舍得用,最终沦落到好看却不好用。
《维特根斯坦传》读书笔记
23-27章(终)
1、维给朋友写信,问:“学习哲学还有什么用?”接着他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它对你的全部意义,是让你能够像是有道理地谈论某些深奥的逻辑问题,如果它没有改进你的对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没有令你在对某些危险词汇的使用上比记者更谨慎……真正诚实地思考或试图思考你的生活或其他人的生活——如果这么做可能的话——还要更困难。”这段话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要让自己学生放弃哲学研究,找一个与哲学不相关的工作,从生活中学习哲学。同时也要警醒,哲学不是用高深的词汇谈论深奥的问题,而应与生活相融。
2、1946年,维给远东的朋友寄了石南花。我搜索石南花的图片时,才想到此处可能是石楠花。在北半球,在中国的东部,4月中旬,正是石楠花盛开的季节,白色的花开得密密集集,每棵都如一株巨大的花束。石楠有特殊的香味,喜欢的还好,厌恶的避之不及。下面是我前些日子拍到的石楠花,刚刚盛开。它的果实是纯红色的,和南天竹的果子差不多大小。
3、维读了卡夫卡的小说,评价“因为不写自己的麻烦而给自己惹了很多麻烦”,他总能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核心。比如,卡夫卡的《城堡》,给文学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迷团,许多人也像K在城堡前,徘徊,用尽办法,受尽折磨,但仍未入其门——这就是卡夫卡。
4、学生称维的讲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维自己也说:“我向学生展示一个巨大地貌的细节”,他又说,自己在哲学里是一个相当糟的向导。维在头脑里可能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事无俱细的哲思地图,他沉浸其中,熟悉每一条路径,他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在地图里徜徉。其实不是,很多人都迷了路,没找到最终要走向哪里的路径。
5、“幽默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6、哲学“让一切如其所是。”
7、“传统不是人能学习的东西;不是一根他觉得喜欢就能捡起的线;就像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祖先。”“缺乏但想拥有一种传统的人,就像一个不快乐地爱着的人。”
8、维的细心与柔欢也体现在他与朋友的交往上,他与不是哲学界的朋友不讨论哲学,他不想让朋友变成“应声虫”。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与贝文医生的妻子成了朋友,他们也没有讨论过哲学。
9、复制机在当时取得了重大进步,对转录音乐起到了巨大作用,他说“知道该如何演奏音乐的越来越少了”。到21世纪,许多技术都取得了不可想像的进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比如现在的动画片,大都用电脑完成,这让制作变得快捷和方便,但几乎再难看到手绘动画里的那些细微的变化。
10、维辞去剑桥的工作后,朋友担心他的钱用完了,给他介绍了一个基金会,资助他的研究。维拒绝了,他有“惹眼的诚实得要死的自我评估”,他认为以他的健康状况和智性上的迟钝,不能接受资助。这也是他令人敬畏的地方,“不留情面的诚实”。
11、他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写出了《论确定性》中的一半以上的论述,这次是他全部工作里最明白好懂的。
12、“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维特根斯担的人生落下大幕,他作为哲学家留给出了最直率的自我评价。
写在《维特根斯坦传》读完的最后
1、最初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想找一些哲学书籍看,刚好碰到这本,我对他最初的认知仅是“我过了极好的一生”这句话。起意读这本书是4月份,读完是4月底。维特根斯坦生于4月底,逝于4月底。这样的巧合,似是冥冥中的指引。
2、最初想邀请一些人共读,实际只有一人应和了我。
3、最初读时,总是想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到最后,我却舍不得读完。这本书传记作者写了四年,素材扎实,不仅写出了作为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还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新鲜、柔软、真实、努力、让人敬畏的维特根斯坦。他最终是孤独的。
4、好的传记有直击人心灵的力量,这两年读过印象深刻的传记有《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孤星之旅》、《苏东坡新传》、《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