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乡带我去吃坝坝宴,我怀疑自己穿越了

没有想到第一次造访宜宾是因为四川朋友邀请去参加长辈的祝寿宴,从泸州顺着长江到达宜宾,和下游相比,长江似乎在这一带变成了一条并不算宽的河流,宁静地能听见对岸村庄里的犬吠,感谢热情好客的四川朋友,让我们见识了非常地道的宜宾菜肴和热闹的大家族聚会,也发现了一座冷门又宝藏的小城——南溪。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座小城时,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了。背对着静静的泛着些许薄雾的长江,老旧而宽阔的台阶从江边顺着山势一级级往上垒砌,它们扛起了石块堆砌的城墙。城墙顺着长江的上游和下游方向延伸开,中间高高矗立着城楼,上刻“文明门”三个大字,气势非凡。这个时候,我是有点恍惚的,总有一种自己刚刚从一百年前的船上下来,踏上蜀地的感觉。仰视着这样一座带着浓郁川南风格的老城门,不知城内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


南溪城墙,原为土筑,明天顺年间改为石城墙。这段城墙东起望瀛门,西至广福门,文明门位于中间,绵延约一公里左右。清顺治三年(1674年)城墙遭破坏;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整修时,增设城门两道,共九道城门,今存三道。

文明门始建于明代,素有“万里长江第一门”之称,是长江边上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城楼城墙。城门洞穹顶完整,采用青石条块砌筑而成。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维修时,知县邵兆禄书“文明门”三字刻于门额上。


现在的城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檐歇山式顶,穿斗抬梁混合梁架,翼角高翘、曲线优美、秀顷大方、不落俗套,属川南民间风格,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南门城楼。文明门城楼主体框架为井字柱穿斗式,顶两侧配塑对称翔龙各一条,四条垂脊脊端各塑猿一只。


从文明门往西走,几百米就到了广福门。顺着年代感满满的城墙,每一块石头都被时光磨圆了棱角,黄桷树牢牢地把根部扎进了石缝中,它的枝叶在天空中撑起了一片绿荫。


广福门城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比起文明门,它要小巧很多。门外也是下坡直通长江边的老码头。


南溪的城墙,不仅与高大的黄桷树融为一体,也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喝茶、闲聊、买菜、做个小生意或是上学、下班,人们都会经过这片区域,一如往昔,南溪人从城门下走过,回家团聚,或是开启新的旅程。



城门的石块上,刻着曾经洪水到达的高度,不同位置的线条讲述着长江不同的样子,而在长江恢复平静的时候,城门下的台阶向着江水不断延伸下去,那里曾经停靠着来往各地的船只,这万里长江,终究是经过这里奔向了无尽的远方。

📸摄影:@法淦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南溪文明门
🎫门票:无
🚗交通:距离宜宾主城1小时,距离成都和重庆都是2个多小时,公交可达
👉🏻【和法淦一起探索山河与远方,摄影交流群欢迎私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