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中的江苏之战(三)—读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八一、2024-02-15

《李秀成自述》言江南大营之破“次日进兵,由土山而来,辅王由木〈秣〉陵关至南门,那英王陈玉成自潜、太早亦扯兵下两甫〈浦〉。那时我与杨、刘、李等俱在南岸,英王是不约而来,知我兵到南岸,其由西梁(山)渡江,顺由江宁镇而来头关、板桥、善桥。那时军军俱而到步,我由猺〈尧〉化门而进紫荆〈金〉山尾,陈坤书、刘官芳由高桥门而来,侍王李世贤进北门红〈洪〉山而至,辅王杨辅清由木〈秣〉陵关到南门羽〈雨〉花台,英王陈玉成由板桥、善桥而进。和、张两帅之兵,(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雄黄镇战败一仗,张玉良带江南精兵去救杭郡未回,被我军隔断于外。和、张两帅之粮出在稣〈苏〉、杭、福建、广东、江西等处,具<俱>被隔断,营中无粮,那时天朝之兵又众,是以一鼓而解京围。”
闰三月上旬(4月底),10余万太平军完成了对江南大营的反包围,而江南大营存兵不足4万。闰三月十二日(5、2),太平军发动总攻,战至十六日(5、6)晨,攻破大营本部,和春等率余部逃往镇江,被困两年多的天京之围遂解。李秀成解释简单,且看赵氏日记所载满清之败。赵氏记载多为乃兄转述,颇见内斗内行之说。当太平军攻下淳化,张国梁令败军之将张威邦救援,失败。闰三月“十二日至十三日,马群、仙鹤门有贼”,此为太平军发动总攻也。“十五日早,外贼沿江由上关、中关断我长围,城内更出贼袭东南之赵家洼。我兵东南至西百余营,皆隔截不得通,人心恇惧,总统(张国梁)复遣张威邦及句容失守之粤人梁克勋往札头敌御之,士益解体无战志”。这时候,张国梁觉出不对劲来了,劝说和春移营镇江。和春军事不懂,政治上还是很明白的-此时移营,实际上就是放弃江南大营逃跑,按照封疆大吏丢失疆土计,要杀头的,张氏不是主要责任承担者,可以逃跑。于是“和不肯,下令走者死”,这是要与所有人同归于尽也。十五日夜,“夜三鼓,贼焚孝陵卫营,火光四起”,满清军队大为恐慌,钦差大营主管王俊,命令部下用斧子劈开营门而出,先其主子和春而跑,一下子引起混乱,皆奔也。按照规定,主帅死,侍卫亦处死,故而和春欲持枪自杀,侍卫夺下,扶上马就跑,一日一夜到高资,兵勇五万余人,至高资者十不存一。
张国梁毕竟久经战火,逃跑亦有章法。“方和之走,贼已至总统张营,张戒众聚枪不发,俟贼麕至,合击之,遂得出路,其辖下军械独全云”,是长腿将军之流也。其战败结果如何?《李秀成自述》言“那时虽解京围,攻破和、张两帅营寨,未杀多人,具<俱>行连夜全军退去,直下镇江、丹阳屯扎。和、张军死者三五千人,散者多也,散下稣〈苏〉、常。”仅仅是打垮而已,二十七日记载“大营自溃后,钦差和春复自镇江退至丹阳,二十六日(5、16)总统张国梁亦至,溃兵尚三万余”。实可征李氏言“死者三五千人”也。
赵氏在二十一日日记中,言及“人事不休”,虽金城汤池亦不能守。其未知者,太平军将要攻占苏浙,其苦难才开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