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三河
我的同事塔老师,意大利人氏也,负责本校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我们以前一起教过本科四年级的设计课,带学生在南沙做竹构,又互相参与各自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共同口试各自学生的硕士论文,合写论文 投稿,还在意大利网站发表文章,评说一带一路。 相看不厌。
今年,我参与他的城市设计硕士的设计课教学。这个教案的题目叫 DisUrbanism, 我姑称之为‘香港九河’,课程内容为,在香港取九条河,研究流域内的城乡设计问题。 45位同学,分九组,每组一河,三位老师教带,每教师15学生,每组三河。
香港是海岛城市,山峰从海面兀起,平地是稀少的。香港的‘河’,非滔滔大河,只能算是冲沟,夏秋季大雨滂沱之时,洪水漫漫,择低洼而冲向大海。为了防止雨水氾濫,政府用水泥砌筑河床河堤,有水时洪流一涌而过;长年无水时,只见干硬河床底一条水流,细若眼泪。
题目要求各组,基地分析研究对象河流域 6 x 6 英里 (9600 x 9600 m)的范围;每人做城市设计800 x 800 米的范围,5位同学 800 x 800米的格子,必须连成一条直线,所以城市设计是在 800 x 4000 米的范围进行。
香港的全境面积1100 平方公里,只是上海的六分之一。多数地方都是高密度紧凑设计。800 x 800米为64 公顷,已经大过西九龙文化区 (42 公顷),从界限街到尖沙咀海旁,直线距离4公里。如果把4000 米长、800米宽的格子放下去,很多‘河流’,只有一半长。最后,我们把一些不合适的 ‘河流’ 去掉,如港岛大坑的一条明渠,荔枝窝的一条河,因为那儿没有公共交通可到。
经过商议,我的三组认领了东涌河、林村河、双鱼河三条。那个 800 x 4000米的格子,从凤凰山东涌河源头,沿着溪流打下去,另一头已经有近千米,躺倒在机场,中间还跨了东涌湾,如果拿到大海这格的同学,做个啥子‘城市设计’呢?没办法,东涌组只好东西走向,第一格包含东涌河入海口,另外四格向东推,包括东涌新城的全部,一路到刚填海的东涌东。
为什么要把 5个大格子,连成一直线?可以根据场地情况拐弯么?为什么要规定正方的尺度?据说 ‘理论’ 的来源,是一本叫 Horizontal Metropolis 的书,但这本书只是一本会议论文集,各说各的,比较多出现的字眼,是说提供了社会关系,长时间渐变的机会,农业都市等。较多的作者,指向莱特的 ‘广亩城市’ Broadacre City。广亩城市,是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城市高度集中的挑战,是去中心,分散中心,城乡结合,m主过程的… … Steven Holl说深圳万科的设计,是水平都市主义,那是设计的口号;Kenneth Frampton 说的水平巨构,是对城市(而非乡村)现象的一种诠释和方法。
在特定的尺度和比例里,进行多城市的比较,在西方的书籍和学术展览会,时有见到。在疫情深重的 2021年,塔老师和欧洲 6家院校,进行 ‘水平都市主义’ 的展览,6个城市,取同样的尺度做同样大小的模型,香港站设在中环城展馆,学生赶模型,赶到呕血。至于这种做法,有何实际用途,暂时看不出来。
‘城市设计’在西方,源起于1970年代,到1980年代,渐而引入建筑院校教育。 在西方经典书籍和文章里,‘城市设计’多是指公共广场、公共空间、建筑物之间空地和街道的设计,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公正的倡议。这个概念到中国,已经是1990年代,如1992年上海的浦东陆家嘴城市设计竞赛,深圳福田在1996年举行中心区城市设计竞赛,华侨城的设计等。在我国热火朝天的城镇建设中,‘城市设计’ 是新区规划、发展商拿地时的 ‘详细规划’,或至少是建筑群设计,都要带建筑体块和形象。一个10几公顷地块的‘城市设计’,对有经验的建筑师,也是挑战。而多数院校的 ‘城市设计’ 教学提目,都是拿几个城市地块,做设计或改建,最终成果是建筑。
而面对 9.6 x 9.6 公里,800 x 4000, 800 x 800 米地块的学生,少量读过城市规划、建筑学或风景园林本科,多数是地理、土木、管理或科技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上学期,学过点地块和基本电脑绘图训练,多数人不太会画。我一开始,是比较焦虑和担心的。这个题目如果我出的话,每位同学 200 x 200 米,已经够大,很有做头了。
我们一学期为13周,这个课程分为 4个单元 (milestone)。
第一单元 为场地分析,每条河的5位同学,分工收集场地资料,如地形地貌,电子地图,气候水流,植物动物,历史风土,房屋现状,居民情况等,根据这些资料,发现场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规划对策。我们第一堂课,就出发去各基地,我随林村河组,上到了林村河的源头,10多年没有这么爬过山,和5位同学,手脚并用,下沟上坡,爬了6个小时,迎着阳光,看梧桐寨的上中下游瀑布,飘逸地洒下来。互相扶持,累了渴了,手掬山泉,畅快在心。又和东涌组的同学,寻找密林里的溪流,看她如何穿过巨构的车站和地盘,顽强地注入大海。


我鼓励学生,尽可能找当地居民谈,了解情况。学生找到区议员、村委会,也拍摄和编了录像。无论哪个年级的设计课,场地分析都可以做的生动好看。这班也是如此。这个单元历时三周,在过年前一周结束。
第二单元 为案例学习和做初步规划策略,学生用草图说明想做什么,每一条河,都可以有主题,如双鱼河的湿地农耕,林村河的旅游开发(村委会有强烈的意愿),东涌河不长,但东涌有生态海岸线、散布历史遗迹,是一个20多万人居住的高密度新城,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肩负着香港门户和机场后花园的任务。案例学习,网上资料是大量的;但现场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印象。如香港的启德河,深圳的大沙河等,我特为去深圳参观了前海入海的那段公园,是美国大师James Corner 事务所 (Field Operation) 主设计的,这个设计在河岸上,用力很猛。他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包揽了香港和大湾区的许多景观项目,深圳前海规划,他也有份。而在大湾区和上海的景观公司,做东西都是一个调门的亢奋宏伟。这部分历时3周,学生用草图present.
两个单元后,请校外的规划师、建筑师来中期评图,9个组展示他们的作品,请外面人士来评图,学生受到的教育和鞭策,都比较大。



第三单元 为总体规划,学生就自己的那块 800 x 800 米场地,做自己的设计,各块之间能够衔接。这个单元 3 周。场地多数在乡村,或是城内的密集建造,所以学生不必满铺,只要做些局部,如村公所前广场的加强,民宿、小图书馆、乡村博物馆等,有的就做条天桥,加条跑步径。这些小建筑,学生只要画出体量和三维图就可以。这个单元三周,最后各组 present 总体规划,各位同学演示自己那块地的规划。因为地块太大,所以只能是局部的针灸,如果不做建筑设计,贴图也可以。这种设计,就是走一遍程序,还是比较皮毛。
第四阶段 为局部设计,rendering。一些更改过的建筑总平面,可以 update 到 masterplan。 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城市设计学生,画好图是最基本的要求,画图包括工程图的基本表达,和方案图的排版、透视渲染等,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让学生看好的实例,希望能够提高绘图水平。现在有了大量的电脑软件、图库辅助和参考资料,学生稍微用功些,很快可以上手。效果也相当不错。


第四阶段,图差不多出齐,每组2-3 张A0 图,说明场地分析、规划意图和总体规划,加上一本booklet。每位同学 2张 A0 图,放他/她的 800 x 800米地块,每位同学的地块,用1:10000,3D打印,打出来是 8 x 8cm 的小块。如果场地高差小,也没有高楼的话,这小块是很平坦的。
第13周的周末,进行最后的评图。 学生在评图前的下午,画完最后一笔,拿去深圳印图,说是香港太贵。半夜三更扛着大卷图过关,回到学校贴图,想想也心疼孩子。 周末上午5位嘉宾,来的几位老外,在香港都有20-30年的工作经历。9条河一组组流过。下午分开三组进行,同学们面对两位嘉宾,讲演自己的作品。15 位同学,要三个多小时。从早上9点,大班开始,一直到下午6点,小组结束。学生固有压力,但要把忙碌的建筑师、规划师、公司老板请来学校,这么长的时间,在嘈杂环境里看图,即时反应,和学生交流,义务劳动,只有怀揣建筑心的人,才肯这么来奉献。我对嘉宾,充满拳拳敬意和歉意。我自己不但是其他院校的设计课嘉宾,也是海内外10 几间院校的博士论文考试委员。专业里的事情,要大家承担捱义气。








一个13周的学期,经历 4次内部的 presentation, 中期和期末两次,请许多校外规划师、建筑师来评图,对学生而言,是一次次的考验,也是良好学习机会。 好的设计,通过合适的图面表现,无需太多口述,可以一下击中观者的心田。因为全班45位学生,我们的教室场地和移动图版有限,所以每次 presentation,老师和助教都要做许多预想、协调和后勤工作。当人多的时候,每位学生的presentation,和 guest critics 评论,都要严格控制时间,这样才能在预定的上午和下午讲完,拖沓的长,大家很累,也无必要。



13周的教学,每周两个上午,共6小时,全凭助教迪小妹,和我并肩开拓。迪小妹是城市设计硕士专业的早期毕业生,后来跟随塔老师读博士,以城市河流的变迁互动为主题写论文。她带过多次设计课,熟悉各个环节,在设计原则和表现方法上,给同学们大量指导。我们回应和补充与学生的各种讨论,鼓励同学们。 合作无间,经历愉快,谢谢迪小妹。
Final presentation 后,我们在校内开展览会,地方小,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在校内造点声音。上这门课,只是我许多事务中的一项。如今资讯发达,学生有多种途径获得知识,传统的讲课还有何意义,我经常在关注这个问题。看设计课学生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作品,自我推动,你会觉得,这样的教学还有点意义。轻舟驶过群山,前方岸阔潮平。


拾贝岛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环行走 Walk in Central (36人喜欢)
- 现代在心 古典在手 - 阅读李华武 (Remo Riva) 先生的建筑设计 (8人喜欢)
- 看海的图书馆 (18人喜欢)
- 陆谦受的上海和香港 (19人喜欢)
- 投稿有多难? (4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