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后,终于学会了爱的罗曼史
Spanish Romance, 原作已不可考,据说是西班牙传统民歌改编之作。
虽然不知道乐曲是否由吉他创作,但是如此贴合吉他的音阶以及演奏方式,很难想象是谁用钢琴写出这样的作品。
很多人认识古典吉他可能都是由此开始吧。当年的大学宿舍里大家要拎起吉他,大多可能是先从这首学起,因为它确实很好上手,或者说非常贴合吉他的设计,可能是获得满足感最短的路径。
然而自己却一直规避了这首曲子,直到17年后,才在一个并不开心的下午,不经意的弹了下来。虽然这一过程很快,但早已没有任何的成就感了,无非又是一段遗失经历的补齐。
回到17年前,自己稀里糊涂的报了个古典吉他学习班。开始的练习肯定是枯燥而乏味的,并且在那个漫长而燥热的暑假,并没有什么其他动力的来源。所以当时的想法是,苦练一些技巧,一些基本功,就能掌握更多的乐曲,同时可以弹任何“自己想弹的东西”。
当年可能指弹也没有很火起来。所以更多的是为了摇滚乐打基础吧。
后来再过好几个月才发现,自己走在一条并没有多少人涉足的路上了。现在想来,手指的痛苦倒是次要,每次要看五线谱学指法真是最痛苦的事情。当然那些练习曲也很枯燥,即便是能够较为熟练的弹下来,也是没什么听众的。
所以开始在大学伊始,同学相互熟识的阶段,自己很难拿出一些可以展示技巧的乐曲,但是自己在这上面确实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
当时记得宿舍的同学一把吉他就200元。这是自己要上一节课的花费。
当同学熟练的弹起一些热门流行曲目时,自己只能痛苦的看五线谱搞练习曲。所以一上来自己就是没什么听众的。
然而学琴的朋友里,作为一个学古典的,自己却有一些别样的地位,这种被觊觎的仰视感可能支撑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渐渐的,自己开始能弹一些基本的古典曲目,然而这首大热的《爱的罗曼史》即便是大家都在民谣琴上都学会了,自己也是没学——当时的曲目都是吉他老师指定的。
虽然我也不是很懂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教我这种既简单,又能迅速给人带来成就感的曲目,这种大家耳熟能详,自己不需要怎么练习就能impress的曲目,老师从来没教过。
反而,自己练的都是《探戈舞曲第三号》《夜曲第二号》《G大调练习曲》这种旋律既不抓人,也没人听过,也注定不会有什么听众的,只能弹给老师听的曲目。关键练起来都很煎熬,没有一段旋律是熟悉的。
所以《罗曼史》自己为什么不学呢,自己也想知道这个问题。当时也或多或少学了一些基础的指弹,一些宫崎骏的改编吉他曲目,也不是古典吉他曲目范畴。这首曲子的难度,当时捡起来也是不难的。但是这首似乎从潜意识里,就是“别人的曲子”,或者是“大众的曲子”,自己是要刻意规避的,否则自己水平也不高,品味也大众,那或许什么都不行了。
可能这也能折射到自己人生很多方面。人是要不停用故弄玄虚的态度来掩饰自己的自卑的。
后来有一天,大约是学了一年多以后,有一天,自己坐在教室的椅子上,觉得之后再也不会来学琴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可能是自己没有足够理由坚持,但现在想想,可能再让自己选择很多次,都应该不会坚持下去了。后来也弹了民谣,也玩了指弹,多年之后也买了电琴玩了乐队。可能当初的目标都实现了,但还是觉得当年的放弃很可惜。
如果老师肯多教一些流行的曲目呢,如果老师肯多教一些炫技的曲目呢,如果自己敢说出自己想学的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这不是传统学院派的老师可以更加因材施教呢,我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毕竟那已经是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的00年代,网上找到什么都已经易如反掌,不需要老师在小黑屋里一直讲些音乐性这样玄而又玄的东西了。能排除一切的诱惑在没有什么听众基础的道路上走太远,似乎是一件注定要失败的事情。
或者更加坦白的说,自己其实本没有什么天赋呢,又不是为了什么考级加分,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当作玩玩呢。
想起这些往事,就开始搜当年的老师,发现这许多年以后,他也同样在互联网的裹挟下没留下什么痕迹。没有开抖音,没有公众号,没有报名链接网站,只找到当年他接受杂志采访的时候一些文档留存。后来在抖音看到了一个他学生给拍的视频,一段弹《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的视频。那音色一听就是他弹的。
© 本文版权归 tobaccoroa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zetw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0 2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