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 | 世界那么完美,生活如此美好。
《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正在院线上映中,有条件一定要看粤语版。

文章有点长,请给我一些耐心,谢谢。
曾几何时,最憎的是在金像奖的舞台上看到八卦,事到如今,最想的是在金像奖的舞台上看到八卦。凭一个眼神就能撑出一个版面的香港娱乐圈巅峰到癫狂的日子就这样戛然而止。一个世纪落幕,一个世界倾覆,非常突然,这般安静,静到让人不止想念它的繁华盛世和无限风光,甚至让人想念它的浮华庸俗和龌龊肮脏,至少当时,还有月光。
一个周末,看了三部用悲伤结尾的电影,《完美的日子》《白日之下》《年少日记》,内心却骤然欣喜,世界虽然残酷,生活虽然残缺,但电影却可以用故事种下一粒希望,让人性开花结果。尽管电影是假的,但看电影的人确实真实存在着的。《完美的日子》《白日之下》《年少日记》都各自用自己的笔触在讲述人的孤独,但又各自用自己的眼睛在寻找人性的温柔。
“不要因为做对一件事而内疚”
《白日之下》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名调查记者,为了追踪私人养护院(付费收容老人和残疾人)的虐待和性侵事件,而扮成痴呆老人的孙女卧底被匿名举报的某家养护院,在上司的质疑和自我的怀疑里,最终她和她的团队成功完成了报道。果不其然,真相让大众哗然,让养护院关门,让院长失业,但与此同时,也让院友无处容身,这是作为记者的她从未预料到的。让人无比难受的是,在电影的最后,明明该是英雄的她,却被众多院友和家属所唾弃,好在,她的假爷爷(姜大卫饰演)把自己从不离身的帽子送给了她,并对她说“不要因为做对一件事而内疚”,这是全片的最后一句台词,相信也是导演想在所有人的耳边大声疾呼的一句话。
《白日之下》用700万的投资换回了2000万的票房,但连尔冬升这样的“老人”都要跑五家人才拉到“中年人”古天乐来投资,这是港片如今的困境,不知道看到如今这部电影名利双收,前面的那四位大佬的内心,有没有掀起一点点波澜,有一点点后悔,更重要的是,会不会在之后的抉择里,多一点点思量,给“文艺片”一点点机会。很喜欢《白日之下》的导演简君晋在豆瓣写的自述的标题——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只要有更多的影人是怀着这样的心去做电影,那我们就不必惧怕电影的沉沦,短视频的狂欢,因为面对苦难和问题,我们不止需要精神鸦片,不止可以自我麻醉,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需要呐喊,而这样的影人便是我们的代言人,即便我们已经入土。
《白日之下》让我最不满意的是女主角余香凝的表演和整部电影的配乐。尽管余香凝凭借角色夺下了本届金像奖影后,但其实在影片里一众老戏骨的包围之下,她的演技更显单薄、缺乏层次、浮于表面、欠缺火候。当然这不是她不够努力的问题,而是她天赋不足又经历不够的关系,譬如最后那场用来收尾的哭戏,最难也最能让演员封神,可惜,她未能带来惊喜。你完全可以想象假使是鲍起静、叶童、张曼玉、刘嘉玲、郑秀文等等“老港女”来演,会让你如何地百感交集,可惜连郑秀文都到了要演奶奶的年纪。而现在的新人,就连在烂港片里摸爬滚打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期待更多呢?
更别说,香港女演员历来就不被重视,纵使看上去风风光光,在短视频里被人们频频封为女神,但事实上却一直活在男性凝视的阴影之下,再好的演技也逃不开上八卦头条的宿命。当然,这也是全世界女演员共同的困境,但比起西方从新浪潮到Me Too的大踏步前进,香港的女性影人却没能迎来她们的转机,并且很可能,她们将永远不再有遇上转机的机会。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香港不再是世界的香港,只能期待像梁雍婷(在《白日之下》中饰演被性侵的智障少女)这样的天赋型选手还能把演戏作为一种可以谋生的终生职业并还能遇上几出好戏,而我们作为观众也只能抱着每一部都是最后一部的心来感恩。
或许我们该对这些影坛新人们说,不要因为演了一部无人问津的好片而内疚。事实上,在《白日之下》里你还是可以感受到香港电影工业的力量,虽然表面上它看起来不是一部那么香港的港片(《毒舌大状》确实更具港片风味),但其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还是有着浓重的香港味道,当然粤语对白也是不能少的一环,但同时你也能看到它吸收了好莱坞的结构和语言。诚然,它刻意回避残酷(譬如没有呈现智障少年跳楼后惨死的模样),未能刺入系统(譬如没有去直接呈现和剖析政府及系统的问题),使它缺乏了它本该有的独立电影的深刻,但它却依然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好港片,因为它的故事里有事实也有人性。它也没有刻意去圆满这个悲伤的故事,最后一个回马枪的镜头是用慢镜头仰拍一众记者奔涌向前的背影,去回应电影里提出的那个问题“十年后,还会不会有记者”,那便是——不要问,放手去做,拍电影,也是如此。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在《白日之下》里有一句台词反复出现,“人老了就是包袱”,当鲍起静饰演的母亲对女主角如是说的时候,她没有回应,甚至于整部电影里也没有对这句话做出回应,或许,这是导演留给所有人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和我们从小看的TVB剧里所呈现的港式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事实,在TVB曾经的叙事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中产的光环,草根的微笑,让人忘记了折叠的香港,无云的天空下,也摆放着《笼民》们温暖的尸体。而在《年少日记》里贯穿始终的这句台词——“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像是一种和《白日之下》里的这句——“人老了就是包袱”的隔空对话,一老,一少,一头,一尾,把被遮蔽的、被掩埋的、被遗忘的那个香港,从裹尸布里拽了出来。
而这,很重要。
同样是为弱势群体发声,《年少日记》选择了少年群体,通常说起少年群体,离不开两大主题,校园霸凌和原生家庭,而这两个问题,《年少日记》都有所触及,但难得的事是,《年少日记》没有如通常的此类题材作品那样单纯从批判者或是受害者的角度去讲述,而是颇有巧思地兼顾了这两种视角(言止于此,多说就剧透了),并且通过嵌套的方式埋了一个戏剧转折,无论是在剧情、人物和情感上都铺垫得相当出色,在表达上也极具水准。《年少日记》是以黄梓乐饰演的少年开场,从卢镇业饰演的老师视角去切入,从一封被撕碎的遗书谜团去展开的,遗书里的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让老师回忆起一段似曾相识的经历,也揭开了一段肝肠寸断的往事,其中透视出的东亚人特有的扭曲的爱,令人唏嘘。
尽管我的原生家庭没有像《年少日记》里那样的破碎,但正如电影里通过日记和遗书里相隔二十年,同样的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去串联的一样,东亚人骨子里有毒的家庭和教育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古至今有增无减,你或许没有绝望到像电影里的孩子们那样自残或是诉诸暴力,你或许没有像电影里的父亲那样冷酷或是母亲那样软弱,但其中每个角色的情感,我相信绝大部分东亚孩子都会深有体会,心生共鸣。总体上,导演卓亦谦无论是在对演员的把控还是整体的把握上,都略胜《白日之下》的简君晋一筹,譬如开场老师视角下女生集体朗诵遗书,通过声画不同步的错位,将内心独白和角色想象合二为一,让观众同时体会了两种视角的心理,处女长片能达到这样的成熟度和完成度,拿下了金像奖新晋导演一点也不意外。不过,在看到电影里爱情部分的时候,总让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查资料,果不其然,他师承谭家明。
如果说我本该为《白日之下》流的泪,是硬生生被余香凝的演技给打回去的,那么我为《年少日记》多流的泪,全是被黄梓乐和何珀廉的演技给赚回来的。男主角卢镇业的演技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倒是好久不见的郑中基叫人惊喜,可惜没能提名上最佳男配角,上一代港星果然人人都是宝藏,而他们每次出场也提醒着我们“N栖明星”这个词汇即将成为历史,当然也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麦浚龙的《风林山火》出街。在群星闪耀时的香港娱乐圈,似乎每个明星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极度的工业化,耗尽了所有人的气力,于是面对市场和环境的变故,从演员到产业都呈现断崖式的疲累,转身回望时我们才发现,彼时的香港娱乐圈的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的重要,包括茶水姐、司机哥,可惜,危机早已是定局,就和《年少日记》里的故事一样,绝望,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重要的不是后悔,而是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如此让我惊喜也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我希望下一次的金像奖也愿意改变,《毒舌大状》或是梁朝伟固然值得拥有任何一个奖项,但何为金像奖,何谓金像奖,或许才是金像奖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是要整一桌合家欢年夜饭,还是做一家米其林一星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让一鸣惊人的新人可以步履不停的要义或许便是,让他们不要误会自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
好的电影,总有办法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找到关于人类的共鸣,维姆·文德斯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常常喜欢拿西方人不懂东方人的情感来说事,以此来标榜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对我来说,这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我曾经有一阵相信过这个理论的话,《末代皇帝》很早就打破了这个幼稚的信仰,而《完美的日子》再一次成为了有力的佐证。虽然役所广司的角色其实和布鲁诺·甘茨在《柏林苍穹下》里的天使丹密尔有七分相似,但谁又能否认文德斯中近景的镜头里没有一点点小津安二郎之味呢?只不过,一个气质如织田信长的大叔做着扫厕所的工作,听着The Animal,Patti Smith,Nina Simone的磁带,在当代的背景下确实如童话般超现实,四比三的画幅用怀旧感加重了超现实的音符,但因此就批评电影用诗意来美化劳苦,似乎也过于片面了。男主角在尽力维持的体面,和不愿言说的曾经,在简陋的居所、各色的厕所、很多的沉默和最后的泪水里,一切都在震耳欲聋地怒吼着,谁说维姆·文德斯不能明白小津安二郎安静的微笑呢?在欲言又止和未曾说尽的故事里,现实的张力被役所广司的完美表演拉到满弓。
《完美的日子》是关于一个中年日本清洁工日常的故事,他每天都过着一尘不变的生活,固定时间起床起床,在楼下固定的自动贩卖机里买饮料,开车去固定负责的厕所清洁,去固定的餐馆吃饭,在固定的位置休息,拍同一棵树的照片,去固定的浴室洗澡,甚至连洗澡的位置他都尽量选择固定的那一个,在数码时代,他的车里播放的还是磁带,重复的是年轻人早已不知的七八十年代的英语流行歌曲,他也没有手机,随身戴着一台奥林巴斯胶片相机,他去固定的书店买书,每天都会阅读之后才睡去。在男主角身上,时间似乎被凝固了,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泡泡,让自己乐在其中。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可以在枯燥的生活里自得其乐,有人在厕所夹缝里藏了一张XO井字游戏的纸条,他都可以接着玩下去,直到收获了两个字,谢谢。偶尔在公园遇到和自己一样独自吃饭的女孩子,不小心多看一眼,他都紧张得装作看风景。做了没多久就辞职的年轻人连连问他,这样的工作你为什么还这么认真?他只是笑笑不回答。侄女离家出走来找他,他就窝在杂物室里睡觉,把唯一的榻榻米床铺让给了她,她要陪她去上班他欣然答应,两人骑着单车眺望着远处。
她问:这条河会流向大海吗? 他答:是的。她问:你要去那里吗? 他说:下次吧。 她问:下次是什么时候? 他说: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 她说:具体是什么时候? 他说: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
她们骑车远去,齐声说道,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与其说像叔侄,不如说像父女,与其说像父女,不如说像兄妹。
有时候无趣和诗意是硬币的两面。
而文德斯其实悄悄地在看似一尘不变的生活里,用镜头和视角的变化来安静地呈现微妙的变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别名,叫《东京厕所》,因为这部电影的缘起是和电影里形形色色充满设计感的厕所有关,关于公共设施与人的故事,我确实被电影里的厕所们惊艳到了,空间不足的日本人,果然也赋予了每一寸空间以价值,但东亚人的通病,人的价值的定义太单一了,而《完美的日子》正是对此的一种回应。它没有批判制度,没有批判结构,没有批判系统,但你却能从这些普通的悲伤和快乐里,看到很多,这个童话,像是在废墟里开出的玫瑰,在绝望里吟诵的诗歌。因为我们要改变现实,驱除苦难,实现平等,追求自由,首先要尊重苦难下的人,不是怜悯,而是尊重。
关于尊重,《完美的日子》,做到了。
结尾,男主角肆意的哭声,淹没在Nina Simone"Feeling Good"浑厚的声线里,阳光照亮城市天际线的边缘,又是全新的一天,完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