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丛非从
第四章 序
- 你内心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 当你跳出问题本身,开始从内心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你就掌握了解决痛苦的钥匙。我们的内心需要的是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亲密,这五大需要构成了我们所有现实烦恼的核心。
- 你缺少的从来不是方法,而是底气。而底气来自内心的丰满。
第七章 需要不是爱,需要是爱的反面
- 自我感动的独角戏:需要就是需要,怎么能以爱的名义来假装伟大呢?
- 爱是“我在为你好”,需要则是“你必须接受我的好”。
- 一个成年人有着基本的界限感,可以为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拒绝方式。
- 有的同学会说:“我兴高采烈地跟他分享,他不回应,这个属于什么关系?”当他不回应你的时候,关系的判断标准即是你难受不难受。如果你难受了,那么你在那一刻就陷入了宝宝的状态。因为你希望他通过回应你来表达对你的重视,你要的就不是分享而是重视。成人状态里的分享是当他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会选择用其他途径去分享我的兴奋,而非强制他回应我。
第八章 直面关系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 当你在关系里受挫时,你首先要有一个意识:此刻,我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比起谁的错来说,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真正勇敢的人,敢于直面关系的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 那么如何才能察觉自己需要的存在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就是负面情绪。如果你在关系里体验到某种负面情绪,那么你的内在一定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有的人很不喜欢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愤怒、委屈、受伤、难过、失望等这些让人变得不开心、不美好的情绪。但是你要知道负面情绪它没有错,它只是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自然呈现出来的结果。如果你的需要没有被处理,你的负面情绪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
- 关系中的情绪和失控行为都是在提醒你:你很在乎这段关系,你很需要这段关系。以至于当对方没有按你的需求来表现的时候,你会受到很大的冲击。那么此刻,你最应该好奇的应该是:我内心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呢?以至于让我对此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对自己好奇,愿意看见自己背后的需要,就是真正关注自己的开始。
-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并不是硬撑,硬撑是很孤独的,是一出假装强大的独角戏。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是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需要,而非依赖于别人照顾。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自己能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圆满,让自己可以坦然、轻松、开心地面对这个世界。
第一十章 安全感是什么
- 危险是主观体验,并非现实
- 人会本能地做一些事情来让自己感觉到安全、舒服,但很少会具体地想自己在怕什么不安全。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对危险的防御,但这个过程又是如此娴熟和易被忽视。我们会理所当然地去做一些“应该”的事让自己心安,我们总是活在习惯中,但是对背后的恐慌极其不耐受,以至于不想让它浮现。
第一十一章 内心常见的害怕
- 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一旦自己跟别人有了冲突,自己就会被别人欺负,被各种吊打,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应对和解决这一切,也找不到资源来帮助自己。所以,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会去惹事,好让自己的处境更安全一点。
- 惧怕他人的惩罚,是因为自己的弱小。当你感知到了一个比你更强大且你无法应对的力量时,你就会心生一种威胁。你会想,万一自己不顺从他,万一自己表现得不好,让他不满意了,万一他心情不好,生出了惩罚你的想法,那你就完蛋了,你就会处于一个特别危险的境地,你的安全感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压。
- 他们会用强大的外在来支撑起自己虚弱的内在,以此获得安全感,比如优秀的外在、稳定的工作、金钱、权力、人脉等。
- 人的内心一旦意识到自己是脆弱的,就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自己认为能让自我强大的方法,来对抗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
- 如果我性格不够优秀、学历不够优秀、知识不够丰富,我就难以在岗位上晋升,就找不到好工作,将来就赚不到钱,就会饿死。
第一十二章 缺乏安全感的本质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里,在自己看来,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正是因为坚信这是事实,才能一直按照这样的逻辑生活。
第一十五章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安全感
- 在原生家庭中体验到的恐惧之所以这么难以释怀,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冲击力太强了,而且这些冲击会一遍遍重复。这种恐惧因为你害怕再次面对而被你压抑起来,藏在了潜意识的抽屉里。当你慢慢长大后,你以为那些伤害已经过去了,但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你假装遗忘了。
第一十八章 常见的不自由表现
- 别人的控制、要求、强迫从来不会让人失去自由,让人失去自由的是我们内在“必须顺从”的逻辑,是“如果别人有要求,我就必须顺从”“当别人控制我,我不应该去反抗”的懦弱。
- 所以,其实让我们失去自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我们内心的懦弱。
- 自由的一部分,就是敢于面对冲突的勇气。
- 其实养不活自己只是一个虚幻的恐惧。不努力和不工作完全是两回事,轻松工作最多平凡,不会导致养不活自己。
- 负责是一种选择,从来不是必须。照顾别人的不开心是一种善良,不是义务,即使是你导致的。
- 逃避是一种虚假的自由。
第一十九章 不自由的本质
- 失去自由的逻辑就是:“如果发生了A,我就必须/不能B。”
- ,限制的意思就是强迫、被迫,就是不自由。因为自由是开放性的,是有多重可能性、创造性的,而被迫却是单一、封闭、指令式的。
- 你已经太习惯用规则去思考,你的感受早就被你抛弃到九霄云外了
- 因为放弃自由的目的是获得安全感。如果不是为了能安稳地活下来,谁愿意委屈自己呢?想要获得自由,你得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要牺牲一部分安全感。
- 他被未来一个人不能生存的恐惧给吓住了
- 他心里的害怕是多么强烈,他对于生存的恐惧早已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看不见他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强的生存技能的。
第二十章 自由是安全感被满足后的结果
- 发火是一种勇气,相信不会失去或不怕失去的勇气。所以,当你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部分:“此刻,我有安全感了。此刻,我想去追求一点自由。
- 当你开始纠结要不要换工作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获得了一大部分安全感,来支撑你去追求自由的那个部分。
- 当你有了失控感,开始自责、愤怒、纠结的时候,你可以先给自己一个肯定:“我的安全感已经部分被满足了,我想追求一点自由。”
第二十一章 健康的自由感
- 一种健康的自由感则是,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做自己,在丧失关系和利益与自己的愉悦享受之间找到一种能接受的平衡。
第二十二章 获得内心自由的方法
- 根本没有拒绝不了的事情,只有承担不起的代价。
第二十三章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自由感
- 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强迫自己呢?因为他太理性了。那么,人的理性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呢?其实还是因为害怕,因为害怕而去寻求安全感,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去认同或发展出很多限制性的规则,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理性。而这种害怕的感觉大多来自自己成长的经验,特别是在原生家庭里成长过程中的经验。
- 规则之所以能够植入你的大脑,是因为有恐惧作为土壤。那是父母给你的恐惧,是你不得不妥协的部分。
- 大多数父母都不会刻意虐待孩子,但他们的行为的确构成了虐待。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而是因为这些父母早已习惯了自我虐待。
第二十五章 价值感是什么
- 你感觉你没价值,但你又不甘心。那么不甘心,不正是你价值的体现吗?
第二十六章 常见的几种价值感缺失
- 这句话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对方对你说了什么,而是在于你认同了对方的话,把对方的话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了。或者说,对方说的话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怀疑,让你被迫把不好的地方暴露出来了。
- 只有自己不认可自己,才会在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时立即认同,在别人说自己好的时候却那么犹豫、不确信。
第二十七章 价值感缺失的本质
- 你把自己的价值感绑定在金钱、名誉、爱情、贡献、讨别人喜欢等东西上,这些外在的声音和事物成了你的主人。实际上,你越是依赖外在的这些东西所给予的价值感,越说明你内在价值感的脆弱。
- 一个人越是追求什么,越在说明他内在缺什么;越是渴望证明自己是好的,越在说明“我的本质一点都不好”。
第三十三章 人生的意义
- 我对你好,那时候我不是在爱你,我只是在爱我自己。我借助对你好,体验到了更好的自我。
第三十四章 意义感是怎么失去的
- 他没有担忧,不为生存而焦虑,他就有了安全感,有了向外看的可能。一个匮乏安全感的人,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都在想着怎么保护自己,怎么让自己安心下来。他身心合一,没有自我强迫,就有了自由、能量去看外部世界。一个匮乏自由的人只能用理性去跟别人相处,而用理性无法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怒。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好的,自己的爱是会给别人带来帮助的,这时候,他才有了爱的动力。如果一开始你就觉得别人会嫌弃你,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带给别人伤害,那你就会没有动力去爱。
第三十五章 找到意义感的方法
- 当你无法聚焦过程、喜欢过程的时候,你就需要先问问自己,此刻你缺了什么,让你执着于结果?
第三十六章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意义感
- 对于不懂得享受生活的父母来说,他们不仅自己不享受,还会阻止孩子去享受生活,让孩子觉得享受是可耻的,只有忙着去生存才是安全的,只有压抑自己才是安全的,只有攻击自己才是安全的。于是,为了活下去,孩子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忙着证明自己很好,从而忘记如何享受生活。这样的父母也不是故意的,更不是罪恶的。这样的父母是可悲的,他们一直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生活的,从来没留意过享受为何物,也从未为享受生活而活过,单单是活着就消耗掉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但你可以决定要不要恢复对这个世界的爱。
第三十九章 一个人是怎么拒绝被爱的
- 贫穷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人会感受到安全。不被爱也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比偶尔的被爱安全多了。既然是习惯,你就可以知道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了。习惯来自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体验到的就是不被爱,那么不值得被爱的感受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 这种表达经常以强势命令开始,以孩子不得不执行结束。这时候,孩子就体验到了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以否定开始,以父母的耀武扬威结束,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不被认可。
- 假性独立就是他没有依赖别人的能力,他不得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来让自己好受一点。那不是独立,那是一种假性的独立,他只是丧失了依赖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维持正常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别人都是集体作战,他是单打独斗。
第四十章 解决亲密之苦的方法
- 你需要认可,说明你缺价值感。他一说你不好,你觉得你的本质马上就改变了。你把判断你是否好的权利交给了对方,那么此时你就并没有认可自己。
- 一个人之所以对否定不耐受,是因为他自己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好的。他的内心有所怀疑,有裂缝存在,别人的否定就会顺着这条裂缝闯入,击中他的内心。其次,他对自己别的地方也有很多否定,怀疑自己整个人都是不好的。这时候,他的价值感就很脆弱,随便一个地方的否定都可以击穿他的价值感。
- 因此,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当你介意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好的吗?
第四十一章 渴望感情,是因为渴望被二次养育
- 你可以自己养育自己,做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重新长大。毕竟,寄托希望给别人,终究是不确定的,养育自己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养育自己的过程就是爱自己的过程。
第四十五章 如何养育内心的小孩(案例示范)
- 第一步:回到内在。
- 第二步:寻找期待。
- 第三步:寻找逻辑,找到匮乏所在。
- 对于困难,我们有多少处理的方式呢?马上面对;暂缓,等有能力的时候再面对;逃避,放弃面对;降低要求,简单处理。
- 第四步:寻找来源。
- 有困难就必须面对的这种心理通常有两种形成原因:没有人主动帮助,所以只能自己面对;追求优秀,自我要求高。如果有人主动帮助,你就有逃避的空间了,能让别人做的也就不需要自己做了。即使没人帮助,你降低自己的追求甚至放弃,你也不会体验到必须面对。
- 第五步:转化。
- 不是所有困难都必须面对的。
- 三观不符就必须迁就对方。这是一个“如果A,我就必须做B”的逻辑,是自由匮乏的体现。这说明这位同学在关系中是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的,总是会习惯性地迁就对方,内心里又不愿意迁就。
- 不管对方的三观是什么,如果你不想迁就,你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好了。这时候,对方也许会迁就你,迁就是他的选择,是不需要你承担责任的。如果他不愿意迁就,那你们的关系自然会断裂,或者进入时而亲密、时而独立的状态。
- 有的人会觉得这样太自私。实际上,这就是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让关系自然流动,走向它该有的一种关系模式,也就这就是我们第一章所讲的“自然经营”。
- 在关系里,委屈自己,迁就对方才是真正的自私、不负责任,因为你迁就得了一时,却无法迁就一世。你用一时的迁就给对方带来一些错觉,让他认为真实的你就是喜欢迁就的。某种程度上,你已构成欺骗,你在为他将来的失望做铺垫
第四十六章 后记
- 每当你的内心体验到痛苦的时候,你都可以把刺激你内心的事写下来,并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又能怎样呢?那又能怎样呢?那又能怎样呢?深度、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后,你就可以找到内心深处的很多秘密。
- 不要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啊”“所有人都这样啊”,你要拥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这样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这种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断推敲一件事情代表了什么、能带来什么、有什么影响,以及你对此有什么想法,你会慢慢弄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真实的自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