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
前两天看到微博上有人吐槽黄伟文近年的填词水平下降。因为我有同感,所以我点进去查看更多内容和评论,看完之后反而是觉得好笑,大家还是以黄伟文水准回落的歌词作例,就好比两人聊起陈奕迅的歌没有以前好听,对方连忙说道:“是啊是啊,我还是喜欢他的《淘汰》。”
十二年前的Concert YY 至今仍被一票歌迷奉为圣物。当年我去看了,之后我还买了碟,重温了两三次,我不否认它是一次广东歌盛典,但又是否至于迷信权威?在我看来,黄伟文自Concert YY 后便鲜有佳作,作品展似乎成了可以让他不思进取的避风港。
创作力随着年岁推移而趋向枯竭,这是自然规律,人不会有用不完的构思,因此要减产以保持品质,而且代沟是无可避免的,用上一代甚至两代的视野观察当下,也难以符合当下大众的口味。黄伟文骨子里肯定不想做老油条,于是他试图与年轻人共情,积极为新生代音乐单位填词,然而他的字里行间依旧散发浓郁的说教味,这是欲盖弥彰的体现,就像一些爱说三两个网络热梗的长辈,本想展示不脱节,在年轻人看来其实如春晚小品般尴尬。
Concert YY 总体而言虽是一次成功的作品展,但也为往后歌坛带来遗毒,那就是“噱头大于音乐本身”。不仅创作人这么做了,连歌迷也这么接受了,误信这就是歌曲品质好坏的依据。我记得黄伟文在作品展上介绍“垃圾系列”,说本来希望找陈辉阳写第五首,陈辉阳拒绝了,因为心境变化,写不出来了。这段话好像是没收录到碟片里,却令作为当晚观众的我明白,创作不能强求,不能为了完善某个卖点看点,弄出一堆次品都毫不在意。
黄伟文在这一层面算是固执,一直以来都喜好于打造“系列”“企划”,发布作品前在IG写一大篇“导读”,或把时下热议话题强行融入歌词,你不做点功课都搞不懂歌曲的含义或隐喻。偶尔为之,倒也无妨,常年如此,未免刻意。Concert YY 之后的黄伟文更笃信他的情怀老本够用一世,这也多亏了一班把他、把作品展封神的歌迷。五月天周杰伦,不也同理?麦浚龙近十年那堆沉闷的“概念”,正是从Concert YY 的《耿耿于怀》开始。
这几年,但凡看到一些奇怪的歌名,例如网络用语、网红地名或是电影名称等,那多半是黄伟文填的词,我知他从前也会这样做,但一直做,就表明创意缺乏。再看歌词,点睛的金句少或没有,更多是把立意强行和歌名扯上关系。因此我看到这些歌名时,会犯尴尬症,更不会打算听了,但只要有人买账,黄伟文还是会继续为歌手量身定做,不知这算不算国王新衣的一种。
后记:
这两天又看到一些反驳言论,大意是有人见不得黄伟文好,诸如此类。想不到最后还是“又黑我家哥哥”那套饭圈思路,只要稍微动用“文艺”的手法把自己和作品包装起来,就能轻松洗脑一大票信徒,如此看来《周处除三害》所展示的情节也并无夸大。一句“高峰过总会有下坡”就为其躺在过去功劳簿提供理由(借口),更有甚者抛出“就算退步也秒杀内地90%的歌”,我是没曾想过黄伟文有天是需要对标内地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