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博物馆北魏文物展看展记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疫情期间,有较多闲暇时间,考了高中语文与历史教资,由此重温高中语文课本并按朝代顺序阅读了一些历史书,在历史的坐标中学习了语文课本上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朝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金戈铁马,是一代雄主。他的继承人刘义隆仓促北伐,结果被宿敌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拓跋焘一路南下,在长江北岸建立起行宫,被称为佛狸祠。后世的人们忘记了南朝与北朝的血战,佛狸祠里香火旺盛,「一片神鸦社鼓」。后世南宋主战派权臣韩侂胄阵营中的辛弃疾愤懑的不仅仅是百姓的健忘。
东汉和帝时期,窦宪领兵北击匈奴,汉朝军队犁庭扫穴,窦宪登山祭天、勒石记功,随军的班固写下《封燕然山铭》。然而,东汉与匈奴同样走向衰落,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崛起成为不容小觑的草原势力。西晋时期,豪族不断挤压皇族的生存空间,八王之乱爆发,匈奴、鲜卑、羯、氐、羌顺势加入中原逐鹿的争夺,鲜卑领袖拓跋珪建立北魏。原本生活在中原的晋人南渡,而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则被柔然占据,《魏书》将柔然蔑称为「蠕蠕」。
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一统北方。南方,东晋大将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宋朝。南北政权的军事交锋不断,南朝刘宋的败退让生活在数百年后的辛弃疾悲怆。鲜卑族的影响在历史上延续,《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入宫面见李渊,「世民跪而吮上乳」,有历史学家分析儿子吮父亲上乳可能是鲜卑遗俗①。
北魏第六位皇帝拓跋宏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通过祭天与祭祖宣誓统治的合法性,祭祀仪式中发展出的一系列礼仪明确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层级划分、能强化皇帝对于上层的管理,设置祭品与开展祭祀仪式需要的资费依赖从民间获得的税收。孝文帝时期,中原王朝传统的南郊祀天取代鲜卑西郊祀天的旧俗,北魏借此强调自身的正统性②。在人地关系上,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土地归君主所有,授田的民众对土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田地在农民死亡后被重新回收。为了授田收田要精准管理人口,与之配套的三长制应运而生。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长、里长、党长负责辖区内的户口调查与租调征收③。
去长沙博物馆看了《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特展,展览展出了拓跋氏部落时期、拓跋珪先后定都盛乐与平城、以及拓跋宏迁都洛阳等不同时期的文物。平城时期,北魏的经济结构已经农业化,人们的生活中汉俗胡俗杂糅,游牧时期流行的毡帐依然被广泛使用,鲜卑人去世后也会用陶毡帐随葬。展览对拓跋宏的改革进行了简短的文字介绍,其中包括改鲜卑姓为汉姓,国姓拓跋改为了元,展览上有鲜卑姓氏与汉姓的对照表。与南迁的鲜卑贵族相比,镇守北方边境、对抗柔然的鲜卑贵族手上的政治资本日益流失,这也埋下了日后北魏分裂的种子。

杨照在《写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尾声写道:「不仅是兵制,还有其他很多领域,隋唐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从北魏到北齐、北周的这段历史经验上的。要理解隋唐,必须先理解北魏。」
根据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对中国历史的断代划分,南北朝到唐朝中期属于中世,唐末到五代是中世向近世的过渡期,宋元明清属于近世。宋代以前是贵族政治,宋代以降平民崛起。理解北魏有利于理解隋唐对其的继承延续,而理解隋唐有利于理解宋元明清与之的差异分野。

图片来源: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① 李凯《36讲资治通鉴通识课》:《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还有不同的记载,新旧两《唐书》只说李世民在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被李渊立为皇太子,而《资治通鉴》多了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是李世民跪在李渊的膝盖上,号啕大哭之后有一个亲昵的动作,用自己的嘴巴吮上乳。这个行为让人很诧异,李世民在干什么?后来还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今天历史学家认为,李唐统治者的鲜卑色彩是很重的,有胡俗太正常了。历史学家就进行了深度的解析,这可能是上古时期的乳翁习俗。 ②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孝文帝废除西郊祀天时,由于种种因素同时起作用、应被鲜卑视为团结象征的祀天仪式正逐渐流于形式,于是孝文帝因势利导,废除了西郊祀天,统一采用中国式的仪礼,在南郊祀天。 ③ 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改革前,北魏政府实行租调合一(有时全征谷物,有时全征绢帛)。这样,耕织相辅的小农家庭就需要从市场购、换所欠缺产品,来完成上缴任务。改革后,变为分别征收调帛和租粟,征收额长期稳定,不再只征收一种实物,适应了男耕女织的现实,也适应了战争时期实物经济运行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