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读书笔记
三月读完的书只有两本。一方面有的书不是那么轻松愉快,读起来进度慢。另一方面,也花了不少时间看剧,所以留给读书的时间更少了。但是,聊胜于无。

本月读完的第一本书《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作者沈恺伟,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美国人。想到看这本书是上个月偶尔读到作者一篇公众号文章,讲外国人在中国的生老病死,评论里有人提到他的书。起初看到题目,我跟老牛说,这词是不是根据“硬盘”来的?移居上海并常住的外地人,被本地人称为“硬盘”,意思是硬要盘踞于此,有歧视涵义。是不是盘踞于此的洋人就成了“洋盘”?老牛说不是,“洋盘”这词在上海话里确实有,是“局外人”的意思。果然再仔细看,英文标题正是“Outsider”。 沈恺伟在2005年作为一个年轻厨师来到上海,在香格里拉的厨房里做了一年,之后成了专栏作者,给上海的外国人杂志撰稿,推荐和点评饭店美食,外国人在上海生活的信息分享。慢慢地他开始更多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去了很多地方,关注了一些不被主流媒体关注的小人物,比如兰州拉面学校的学徒,上海街头的手工锅匠,居民区小巷里卖水果和啤酒的小摊贩。。。凭着当初二十出头找刺激的心态,他全无规划地落地上海,一年一年延着签证,永远不知道明年会不会留下来,却最后把这里当成了“家”。在这里他结婚,又离婚,对抗着自己天生的抑郁症。书里的另一条主线,是沈恺伟的高外祖父,清朝末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在北京最初建立了教堂,医院和学校,经历过义和团的围城和八国联军入侵,最终死在中国。而这段家史,是作者来中国之前完全不知道,后来凭借网络上查找史料才拼凑而成。他的外公曾经在中国长大,之后回美国上大学,但成年后对儿女只字不提中国的事。冥冥之中,他在某种召唤下也来到了中国,在相隔百年的两次中国“开放”中,和祖辈遥相呼应地各自体验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时代进程。
这本书封面上有《鱼翅和花椒》的作者扶霞推荐。巧的是,这两个人都是因为中国饮食被吸引而来。扶霞是剑桥学者,出身教授之家,却一门心思做中国菜研究中国菜,吃遍中国,浸润在博大的饮食文化中。沈恺伟是一个年轻厨师,靠手艺混迹各地,来中国后却很快不再做菜。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半个自传,也顺带描述了很多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比如他提到的“泡泡圈”,就是外国人在中国各自组成的小团体,他们在那里找到信息和情感的交流,甚至不需要中文,也能长期生活下去。外国人也以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和对中文的掌握程度,分别归类进了不同的“泡泡圈”。与之对应,作为去国离乡二十多年一直以“外国人”身份生活在德国的我,也在他的描述中找到了很多连接。
值得敬佩的是,沈恺伟并不是一个满足于隔离在“泡泡圈”之内的外国人。他不再只为当初异域找乐子的冲动,也不仅仅垂涎于经济上的诱惑,而是,他更想深度理解这个国家和那些与他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走出舒适的“泡泡圈”,去体验真正的中国。不会中文的他,驾驶着一辆几近报废的挎斗摩托,横贯中国,从上海骑到西宁。他去拉面学校做学徒,学做真正的兰州拉面。他用一年多暗访52家小笼包店,用游标卡尺和厨房秤精准测量每家小笼包的数据,发布一本《上海小笼包指南》。他四处寻找上海和浙江手工打铁锅的匠人,追问他们的手艺,他们生意的兴衰,他们的人生故事。是的,这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外国人。至少他对在异乡的生活,有过深度的思考,有过深刻的体验。

本月读完的第二本书是《自我实现之路》,作者是德国的Bodo Schäfer. 本来这样的书名和封面装帧是完全引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不过偶然看到介绍是《小狗钱钱》的作者,评价也很正面,于是找来看看。《小狗钱钱》是几年前读过的一本理财基础入门书,比较特别的是作者的童话写法,把他想介绍的知识和理念通过一个儿童故事写出来。12岁的女孩偶然救助了一只小狗,取名钱钱。在小狗的帮助下,她竟然慢慢学会了赚钱和理财的观念,甚至帮父母摆脱了经济困境。这本《自我实现之路》也是异曲同工,一个懦弱自卑浑浑噩噩的大学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人生导师,一步步建立起自信,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方向,克服了面对危机时的种种心理障碍,最终勇敢地追求到成功的事业和爱情。故事听上去是个童话,不过我想作者也没有用故事来完全比对真实人生的意图,跟小狗钱钱的故事一样,这只是一种表达媒介。真正想通过故事传递的,是关于建立和培养自信,强化自我意识,从而用自信激发潜能。“自信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两种方法锻炼自信,其一是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是最棒的,是可以做到的。其二是坚持写“成功日记”,把自己平日实现的小小成功事件都记录下来,回看时,可以加强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以此鼓励自己迈出更大的一步。这些方法,看起来有点自欺欺人地可笑,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确有实践意义。想想我们每个人自己,目前为止的自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不就是靠以往经历中的成功掌控搭建而成吗?而当面临舒适圈之外的挑战时,有没有既跃跃欲试,想奋力一搏,又退缩逃避,害怕失败的纠结?在这个当口,决定能否向前一步的,就是自信。读这本书时,经常想到很多方法可以实践到培养孩子建立自信。而自信不像知识技能一样可以灌输,更多的是靠每个人自己感觉,是经过长期正反馈建立起来的心理体验。
书中最常提及的三个问题:
»Wer bin ich?« 我是谁?
»Bin ich liebenswert?« 我值得爱吗?(中文版译为“我可爱吗?” 窃以为并不准确)
»Kann ich das?« 我能行吗?
作者说,只有能明确回答“我能行!我值得爱!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是谁!”的人,才会拥有成功,自信,自由的人生。
这三个问题,恐怕最难回答的还是“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