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0回:工业化非对称战争,马克沁死神收割机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6120回:工业化非对称战争,马克沁死神收割机

为什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里面唯一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呢?
发财的人都离不开第一桶金,任何国家要完成工业革命也必须要有第一桶金。

以前我国积贫积弱,被列强宰割欺辱——本质原因就是别人是工业文明,我们是农业文明。文明之间的代差,让我国社会只能被列强碾压。欧美是通过战争和掠夺来实现工业化的,我们办不到,那么我国要搞工业化第一桶金从哪里来?

打碎现有的社会结构,干掉我国的食利阶层,这样才能赚来第一桶金,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我们流行斗地主的原因。

工业化入门有两条路,其一是从轻工业进入,之后再搞以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和三酸一碱为主的化工业,这些是工业体系的基石。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明白当年我们穷得地上滚却还在搞大炼钢,大家以为是一个笑话,实际上你们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你不趁早炼钢,你以为今天能有汽车工业?

有几个人知道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是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的?1962年!但我国真正推进工业化道路的是到了1978年才开始。

1949到1978年我们一直在浑水摸鱼吗?也不是,之前一直在探索中走弯路。

前三十年是搭架子,1978年之后才开始填肌肉了,到了2024年世界500强中才有130个国内企业能笑傲江湖,这一切都来之不易的,不是吹出来的,你看下隔壁的印度嘛,他们搞工业化比我们还早,现在呢?

强国与弱国的区别是:强国先完成工业革命,武器升级换代,而弱国想模仿强国再搞工业革命时,强国会先下手为强,直接将弱国打回农业社会。

再回到开头我提出的那个老问题:为什么二战后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我国建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实际上,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到了2024年依然没有完成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1769年左右英帝第一个带头实现了工业革命,但到了2024年依然有上百个国家没有完成工业革命。
21世纪大家看到世界上依然有战争,但新时代的战争只会发生在大国与小国之后,真正的核大国之间没有办法打仗,原因是核大国打架的代价是地球毁灭。

对于已经发生的几次工业革命,中国全部赶上了,只是没有抓住这几次历史机遇而已。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早于德国统一的时间和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的时间,为什么清朝搞不了工业革命?

其实你应该问为什么苏丹和刚果到了2024年都搞不了工业革命,答案很简单:弱国和穷国都想搞工业革命,但先富起来的强国不让你搞,他们会通过战争把穷国打回农业社会。
第一次产业革命发轫于英帝,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紧随英帝的是法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低地国家,甚至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但大部分国家都是因为制度变革的迟滞,影响了产业革命的进程,最终导致国家的没落和衰亡。德国、美国等国,从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成功跟随者,变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引领者。

我国想搞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果八国联军打过来了;
我国想搞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果日本鬼子打过来了;
我国想搞第三次工业革命,结果俄印越美打过来了;

到了我出生那年,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欧美必须通过战争发财,我们只能依靠和平致富。也就是说,没有50年左右的和平环境,我国永远没有机会翻身成为工业强国,没有工业化,就造不出航空母舰,搞不起战斗机和高铁。。。

这些要素无不起源于战争资本主乂时代,并在工业资本主乂时代和全球资本主乂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先进的蒸汽机技术和机制工具,

使欧洲拥有决定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滑膛枪炮(雷管、膛线等)的改进是十分不祥的;大大增加发射速度的后膛炮的发明甚至是更大的进步;格林机枪、马克心机枪、轻型野战炮给一场新的“火力革命”作了最后几笔润色,

这场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依靠陈旧武器的土著民族在抵抗中取胜的机会。
曾几何时,中国也是火药帝国,但我国为什么没有通过火药帝国而完成工业革命呢?

据阿诺德·佩西分析:1450年至1540年间,许多国家都在生产用于大炮的铜炮管;其产量之大、涉及地域之广,使有位历史学家称这段时间为“第二个青铜时代”。不仅是欧洲、奥斯曼帝国、印度和中国在大规模地铸铜,

到1650年,朝鲜、日本、暹罗、波斯,以及许多其他地方也在间或生产枪支,特别是西非著名的青铜铸造中心贝宁。而又因为青铜合金即铜与少量锡的合金,这两种金属的开采量也大大增加。日本东部和瑞典西部都在出口铜,马来亚的锡矿开采也发展迅猛。

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1288年之前我国制造的小型手持枪,这种枪支先后推动了大型火炮在欧洲(1320年前)、伊斯兰世界(14世纪30年代)和我国本土的发展(1356年)。除此以外,朝鲜高丽在14世纪70年代拥有的枪支也值得关注,

因为这是有据可查的来自中国的技术迁移。在不断受困于日本船只的袭击后,高丽人向开国不久的明朝政府寻求帮助,以期获得武器。


我国曾尽力确保其火器技术不流入潜在的外部敌人手中。但从1500年左右开始,许多国家通过与葡萄牙人的接触,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枪支或制造枪支的知识。而另一个枪类技术的供应源头是土耳其或奥斯曼帝国——尤其是对伊斯兰诸国而言。

彼时伊斯兰教正在东南亚崛起,许多穆斯林统治者,包括苏门答腊岛上亚齐苏丹国的苏丹,都与奥斯曼人签订了条约,为他们提供枪支以抵抗葡萄牙人,而作为交换,亚齐苏丹国则可以获得珍贵香料的托运权,奥斯曼帝国也会保证去往麦加的朝圣路线不受侵扰。奥斯曼帝国出口的火器也到达了中亚和非洲部分地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枪支出口贸易,而且其中一些枪支的质量也非常之高。

1364年,土耳其人开始制造大炮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正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那一侧扩张,我们也听闻土耳其军队在1387年和1389年的战役中使用火炮。奥斯曼帝国利用火器取得的最著名的胜利,是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

匈牙利火炮创始人奥班协助土耳其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其实在奥班出现之前,奥斯曼帝国早已配备了强力的大炮。不过,奥斯曼人确实一有机会就会招募欧洲火炮专家。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强有力地证明了大炮业已成为一种高效的攻城武器。与此同时,法国正在开发更轻便、机动性更高的野战炮,而奥斯曼帝国以及更西边的国家都在制造改进过的手持枪。

1514年,奥斯曼帝国和波斯新崛起的萨法维王朝之间发生了一场关键性的交锋。两个帝国都在积极寻求扩大领土的机会,它们在东安纳托利亚发生了突冲。在查尔迪兰战役中,波斯人的大部分火炮都因距离太远而无法使用。持剑和弓的波斯骑兵被土耳其军队的大炮和火枪打得落花流水。1516年和1517年,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同样无法与土耳其的火力相抗衡,结果是埃及和叙利亚都被奥斯曼帝国吞并了。

奥斯曼土耳其、莫卧儿印度和波斯在16世纪都经历了相当强大和繁荣的时期。土耳其在陆地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这三个帝国中,火器和其他火药武器都是达成领土扩张的重要因素。因此,美国杰出的伊斯兰历史学家马歇尔·霍奇森(Marshall Hodgson)将土耳其和波斯称为“火药帝国”,也用这一术语来指莫卧儿印度。
他的观点是,火炮、手持枪及火箭不仅使这些帝国得以扩张,而且加强了衙门的统一管理,因为获取及部署枪炮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优的行政能力,而这是地方上的权贵无法做到的。当战争依赖于马匹时,土地和牲畜的所有者为衙门提供了最基本的军事资源,并形成了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贵族阶层。现在,政府需要购买铜和锡,控制武器制造,找到可靠的火药供应,并训练步兵部队使用手持枪,这样一来,传统的贵族阶级就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说奥斯曼土耳其是火药帝国,那么英帝就是枪炮帝国,而且更先进的欧洲枪炮很快灭掉了火药帝国,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核武器,世界又出现一些核弹帝国。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开头,作者在新几内亚岛考察时,当地的一个知识分子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白人殖民者制造了众多现代工业制成品,而当地的黑人却什么名堂也没搞出来?

作者将这个问题推而广之,进而表述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大陆上的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存在巨大差异?
是人种的智力差异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吗?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因为欧洲人开始殖民的时候,撒哈拉以南非洲、澳洲的土著居民还普遍处在采集、狩猎阶段;美洲虽然存在过阿兹特克、玛雅和印加文明,但很快就被少量西班牙人灭绝了。
尤其是在澳洲,白人用不到100年的时间就建立了现代国家,而土著人至少在澳洲居住了4万年,却连金属工具都没造出来。
既然可以钻木取火,为啥还要发明打火机呢?

戴蒙德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论点:“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差异造成的。”换言之,各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现代世界各个民族间巨大的发展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食物生产的地理差异,包括食物生产起源的地理差异,以及食物生产传播速度和质量的差异;食物生产这一终极因进一步导致了技术、病菌、文字、政治的差异,从而构成一条完整的因果链,决定了世界各民族不同的发展路径。
其实很多专家太啰嗦了,本质上忽略了一个东西:武器。

英帝工业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改进武器,通过先进武器打败那些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弱小国家,进而一劳永逸地殖民或剥削那些没有工业化水平的穷国。这个逻辑到了今天依然是有效的,不信你们放眼全球,有几个国家能自己生产芯片的?有几个国家能建航母的?还有几个国家可以将人类送上月球??
枪炮让我们在19世纪末就看到了工业化国家与非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差距,火力的差距,像工业生产力上已经出现的差距那样,意味着领先的国家拥有的资源,为最落后的国家的上百倍以上,从达伽马时代起尚不明显的西方的全球统治,这时几乎没有限界了。

黄剑博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谁拥有先进武器,谁就是大爷,而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永远都没有办法生产出先进武器,注定余生当孙子。
几百年前蒙古骑兵还可以横扫中亚和欧洲,但到了19世纪末,骑兵马上就被枪支淘汰了。英帝最后一次使用骑兵冲锋是1898年。

1892年,鸡奇辣被任命为埃及军队总管,开始为反攻苏丹做准备。英帝决定攻占苏丹,一方面是给戈登复仇,为帝国雪耻;另一方面也是形势所迫。苏丹落入马喝地鸭衙门以后,法国和比利时开始从中非向尼罗河上游扩张,大有吞并苏丹之势。为了确保英帝对尼罗河水道的控制,反攻苏丹势在必行。

英帝借埃及的名气远征苏丹,自古以来,埃及进入苏丹的主要路线是尼罗河的水道。尼罗河在苏丹北部的河道呈“之”字形,蜿蜒一千公里,其间有3道落差瀑布阻隔,水位低的时候便无法通行。鸡奇辣主持修建了一条350公里长的铁路,穿过大片荒漠,直达尼罗河“之”字形河道南端的阿布哈马德,这条铁路于1897年竣工。

接着鸡奇辣又沿着尼罗河修建了200公里铁路,抵达柏柏尔城,此去恩图曼仅400公里。这段铁路直到21世纪都还是苏丹的运输干线。1898年4月,英埃联军在柏柏尔以南的阿巴拉同一支马喝地鸭军队发生激战,将其击溃。
英埃联军士兵装备的李恩菲尔德新式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射程达三公里左右,射速可达每分钟10发。联军拥有40挺轮式水冷马克心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此外还有50门榴弹炮。恩图曼之战将成为所谓“非对称战争”的代表,欧洲军队的技术优势如此巨大,使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

1898 年9月1日清晨,英帝远征军司令鸡奇辣(Herbert Horatio Kitchener)勋爵率领英埃联军2万5千人在恩图曼(Omdurman) 以北10公里尼罗河西岸的科莱里平原停了下来,随即将他的六个步兵旅面向西方呈半圆形展开,阵线两端与河岸相接,尼罗河里有10艘炮艇提供火力支援。
当时年仅23岁的战地记者邱吉尔跟随第21骑兵团的行动,登上了索加姆山。从这个制高点,英匪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西南方向6公里以外的一架山梁上,一条黑线绵延数公里,那便是阿布杜拉哈里发(Abdullahi Khalifa)率领的马喝地鸭大军。上午11点钟,马喝地鸭大军开始前进,那条黑线如同一卷地毯逐渐展开。

马喝地鸭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源源不断地翻越山梁显现在英匪的望远镜头里,整个山梁象是在向前缓缓移动。
马喝地鸭的领袖哈里发在恩图曼集结了六万大军,准备和英匪决战。
马喝地鸭大军阵线长达6公里,面向东北方向。在马喝地鸭军队前进的同时,英匪十艘炮艇开始逆流而上,进攻数公里以外恩图曼的尼罗河要塞。要塞里有大约五十门大炮,但苏丹人的操炮技术无法和英帝人相比。

英匪炮艇发射的炮弹装填利德烈性炸药,威力极大,很快将要塞大炮压制。然后英匪炮艇靠近要塞,以大口径迫击炮彻底摧毁炮台,并用机枪扫射堑壕里的守军。要塞被攻克以后,英匪一个榴弹炮连登陆,开始炮击恩图曼城中高耸的马赫迪陵墓,很快将其夷为平地。

尼罗河要塞激战的同时,马喝地鸭军队一直在向前行进,渐渐逼近英匪阵营,但由于地形的阻隔,英匪阵营依然无法看到马喝地鸭军队。为了了解敌军的动向,鸡奇辣亲自登上索加姆山观察敌情。从索加姆山顶向西南望去,马喝地鸭大军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样向前涌动,其右翼向索加姆山南侧伸展,对山上的第21骑兵团成包抄之势。。。

9月2日清晨6点,马喝地鸭大军开始发动进攻,战斗首先在两翼展开。7点钟,马喝地鸭右翼的谢里夫军团和中央的阿兹拉克军团合兵一处,向英匪阵营发动正面进攻。一万二千名马喝地鸭士兵越过科莱里平原中间隆起的高地,他们前进的同时,

将密集的队形向两翼扩展,形成一个新月形。马喝地鸭士兵刚刚进入英匪视野,就遭到炮火的袭击,英匪炮兵和尼罗河里的炮艇矫正射角以后,纷纷开始急速射击。由于敌人距离尚远,英匪步兵以整齐缓慢的排枪射击,而40挺马克心机枪不停地扫射,在英匪阵前形成一道弹幕。

在这种滴水不漏的火力封锁之下,马喝地鸭士兵象秋收的麦子一般被成片割倒,无人能够冲锋到英匪阵营前300米的距离。悍勇的马喝地鸭将领阿兹拉克亲自率领一队骑兵冲锋,结果身中数弹毙命。

上午九点钟,枪声渐渐稀落下来。阿兹拉克军团一万二千多名士兵在短短二个小时内全部被工业化时代的机枪射杀,尸体像死鸟一样均匀地分布在战场了,这不是战争,而是赤裸裸的屠O杀。

瓦德赫鲁看到大势已去,亲率400名骑兵排成密集队形作最后的冲锋。他们中间许多人连武器都不带,一个个策马疾驰,狂呼呐喊着冲进英匪的机枪火网,结果全部毙命。

恩图曼之战,马喝地鸭军队阵亡20,000人,伤22,000人,被俘5,000人,战损率高达90%。英埃联军仅仅阵亡48人,伤 382人。哈里发有幸逃脱,一年以后死于英匪的围剿中。

恩图曼之战中,马喝地鸭军队不但表现了勇猛顽强的精神,也展示了相当高的战术素养和群殴纪律性。英匪的胜利,其实是高能炸药和马克心机枪子弹的胜利。此战反映出精神力量的局限性,不能指望其完全弥补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可以看出,非洲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错过了工业革命,英帝却通过工业革命制造了更先进的武器(马克沁机枪),但欧洲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因为机关枪和大炮的频繁使用,欧洲在1916年发生的一场局域战争就创造战争死亡人数的世界记录: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史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同样在1916年,坦克加入战斗之后,死亡人数再次达到巅峰:索姆河战役联军损失61.5万人,德军损失65万人。

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它的偶然性,往往是一个人的一个偶然发明,却间接导致几百万人的灭亡。
马克心作为枪械设计师,是马克心机枪的发明者,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机械学天才之一,被人们尊称为自动武器之毒父。

1840年马克心出生在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市阿伯特罗挝村。14岁时跟一个马车制造商学徒,并在马萨诸塞他叔叔的工厂里开始他的发明事业。

马克心在美国时怀才不遇,虽然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明家,但商业化的过程并不顺利,后来他利用动灭火器的专利,和当时美国“首富”斯逖瓦特一起在纽约市百老汇大街264号成立一个气体照明灯生产公司。但是,在美国1880 年市政照明投标中,马克心的公司被迫卖给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
为了重新开创事业,马克心不得不前往欧洲,并着手研究高效的武器,因为当时的欧洲正战火纷飞,战争产生需求。当时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要知道,在战场上一分一秒都能决定一名战士的生死。

看到市场需求之后,很有商业头脑的马克心正式开始从事自动武器设计。1883年,他设计完成了自己的首个全自动武器机构:自由枪机式自动机构,尽管是在米国人伽德洛设计的自动机构基础上改进的,但是采用火药燃气能量进行自动循环的自动系统却是他的首创。

我们来看看这种首先在步枪上取得成功的全自动武器机构。这是一个可拆卸的枪托底板,在步枪的枪托内有一条通道,用通过通道的连杆和弹簧将枪托底板与扳机护圈杠杆连接起来。射击时,利用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使武器实现全自动射击。
在20世纪,活到76岁的马克心算是长寿的了,但他发明的马克心机枪却让几百万年青人死于沙场,他用一已之力改变了欧洲历史的格局,也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马克心是一名优秀的不良武器设计师,他设计发明的马克心机枪开创了世界自动武器发展的新纪元,1908年德国人又对马克心重机枪进行了改进,制造了零八式德国马克心重机枪。在一战中,重机枪称霸于陆战场,被称为最具威慑力的不良陆战武器。

1916年死在马克心重机枪下的欧洲人高达几百万左右: 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制造的马克心重机枪出足了风头,成了血雨腥风制造者,它是索姆河战场上凶残的杀手,约一百二十万欧洲人死在马克心重机枪枪口下,同年的凡尔登战役,又有上百万欧洲人被马克心机枪射杀。

到了21世纪,工业化推动下的核武器更是威力无边,马克心重机枪却依然在局部战争中发挥着没有人性的作用,就算在常年没有战争的美国,每年也有几万人被先进的机枪射杀,史料记载:2023年美国有近五人死于各类涉枪事件,平均每天死亡约118人,美国比中国更早实现工业革命,后果就是四亿杆枪藏在民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欧美的工业化是通过枪支战争来推动的(所以美国不可能禁枪),但我国则相反: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是如何通过战争赢得和平,只有确保了一个不被侵略战争所打断的和平时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可能再次启动。
我出生到现在的几十年似乎很长时间了,长到我们中的太多人只记得正在发生的“我国工业革命的奇迹”,而早已忘记了战争这回事。改革几十年实际上时间很短,短到还没有超出“战争经济学”的宏观历史尺度,还在“战争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这一原理的作用范围之中。

“战争造就了国家,国家推动了战争”,至少在当时的欧洲和美国是完全正确的。
黄剑博认为:战争和国家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乂和工业革命。事实上,在近现代时期的整个欧洲,战争一直是政府最大的支出项目。18世纪的欧洲领主平均将54%的总预算用于战事。其中英帝的比例最高:在18世纪的英帝军事综合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90%!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战争的幌子,也是清王朝覆灭的开端...

几百年来英帝不是在打仗就是走在打仗的路上,究其根源,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为了强大自身,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掠夺。“在工业革命关键的早期阶段,英帝打了一场持续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世界战争”。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突破,是定义现代生活的重大事件。历史上没有哪一章节比它更重要。然而这场革命的时机、地点和由来仍是一团未解之谜。

保罗肯尼迪的研究结果尤其令人吃惊,他发现英帝从1688年到1815年的大部分时期里实际上是靠借款发动对外战争的,借款额占到总支出的百分比平均在30%以上。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他写道:

英帝能够“把大大超过其税务收入的钱财用于战争,这样一来,它就把具有决定性优势的舰船和兵力投入同法国及其同盟国的战争,而没有这种优势,它先前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便都会付诸东流”。国家支出的猛烈增长,特别是海军部订货造成的对生铁、木材、布匹和其他物资的巨大而持续的需求,

造成了一个“反馈环”,促进了英帝的工业生产,刺激了技术上一系列的突破。这又使英帝增加了一项对法国的优势。斯文·贝克特在他2017年出版的《棉花帝国》一书中,将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到18世纪后期棉纺技术革命开始之前这一时段命名为“战争资本主乂”,区别于此后才开始的“工业资本主乂”和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段的“全球资本主乂”。

这些历史学家一致的看法是:工业革命在英帝取得成功这个事件真正的时代背景,是英帝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对外战争。1784年被普遍认为是英帝工业革命的开端;这一年塞缪尔格雷格和他的同行们在曼彻斯特附近几个河岸边开始了成规模的机器纺纱,这标志着非人力动能的工业化应用。但实际上,仅就技术发明而言,利用水力进行纺织的阿克莱纺织机比起中国元朝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的“水转大纺车”晚了整整400年。

所以,18世纪末曼彻斯特地区棉纺织工厂的革命性意义,并不在于技术发明,而在于因为巨大需求而刺激起来的工业化。关于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突然兴起,来自遥远海外的原材料、来自遥远海外的产品观念和技术,最后,主要存在于遥远海外的产品市场,这个围绕着棉纺织品的全球供销网络,是地方性的半封闭经济体所不可能具有的;而之所以只有18世纪末的英帝能够拥有并控制这个全球网络,

是因为英帝长期以来通过战争获得的独有特之权。只有战争资本主乂所攫取的力量才使他们从水中汲取动力成为可能。历史上第一次,征服战争不仅仅意味着在掠夺战利品方面的巨大收获,而且意味着对于工业化进程的巨大需求牵引,于是形成了军事能力与工业能力的正反馈同步增长。

第6121回:踏板织布机成锦绣,棉纺织业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