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叔本华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来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最近无意中读到一段话,非常喜欢,看了看觉得似曾相识,原来出自于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只不过是李连江译本(译为《人生智慧箴言》),于是我特意去对比了好几个翻译版本的同一个内容,发觉不同译者对叔本华的文字的翻译看似差别不大,但其实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往往两个意思接近的译词所传达的作者的想法却是迥异。由此我深刻体会到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首先是李连江翻译版本:

下面是我选择了微信读书上最热门的一个版本,译者是韦启昌,来做比较。

这两部分文字不细看,你是不会觉得有很大差异,然而我是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李连江的译本更能突出叔本华所言的,“自我约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这一核心思想。 (一) 先看第一句话, 李版“每个人都必须忍受来自外界的众多强大约束,没有约束,就没有生命”, 而韦版“每个人都必须承受许许多多来自外在的艰难制约,没有了这些制约,生活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 一个说的是“忍受约束”,一个说的是“承受制约”,我觉得“忍受约束”要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给人感觉就是不得不面对压力以及不自由是无奈忍受的,这完完全全符合客观事实;然而“承受制约”,不仅仅有些书面,同时“制约”这个词所让人产生的体会与联想要狭窄得多,且“承受”要显得少了主观上的厌烦(对比“忍受)。 后面“没有约束,就没有生命”和“没有了这些制约,生活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我觉得这两句话意思迥异,前者简洁但是带有深意,约束对应了生命的厚重;但是后者,我个人觉得有点拗口,且“制约使得生活成其为生活”这个意思表达得有点不明所以,我认为更像是对于原文的一种直接翻译,且译者缺乏对“约束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或者说直接感悟,仅仅是对于原文意思和逻辑上的直接理解。 所以可见,直接读叔本华的原文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就得意识到很多译者空有翻译的技术,缺乏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这也很好理解,很多译者本身就是学术象牙塔出身,对类似叔本华尼采的哲学认识必然是直接且缺乏深刻认识的。 (二) 李版“在恰当的地方实行小小的自我约束,能够预防许多外来约束;紧靠圆心的圆周的一小段,对应的是外围圆周成百倍大的一大段。” 韦版“对自己适时的小小约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避免了许多外在的桎梏,这就正如在一个圆圈里,紧靠着圆心的小圆圈对应着圆周圈,后者经常比前者大上百倍以上。” 此处这个比喻的理解两版翻译差别不大,但是前面一句说理,李版要流畅一些,而且你发现前后李版都用的“约束”这个词,但是韦版却在这里也改成了“约束”(不再是“制约”),我不知道叔本华的原文是不是用的两个词,但是毫无疑问,李版要更加连贯,且语意表达更加流畅。 (三) 李版“一言以蔽之,自制与自持是准则。” 韦版“换句话说:“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 这一句,翻译的水准高下立判,而且我觉得“放弃和忍受”这俩词一出,作为读者的我,基本上就很难去认同叔本华的观点;且给他的思想打上了非常深的悲观消极的烙印,但是换成“自制与自持”,视野和认识一下子就打开了,这和“放弃和忍受”完完全全两个意思,用词的不同,我认为一方面是译者对语意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是译者自身的哲学素养所决定的,他可能自己也不认同或者相信““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但是为了翻译出版,就这么写上去了。 最好我想说,对译者的要求不必太高;遇到好的翻译是幸运,一般的是常态,得接受。在思想哲学领域,读这种思想著作,除了科班从事这一行不得不看,业余看一看还是得慎重,唯一的选择就是读原文,否则自己思考思考才是第一位的,不必太浪费时间读那些翻译出来连自己都不会认同观点的所谓的思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