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读了什么书 | 2024年3月
What I Read in March 2024
- How Much Land Does a Man Need? by Leo Tolstoy
-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 普希金,智量译)
- 《黑桃皇后: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俄] 普希金,冯春译)
- 《驿站长: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俄] 普希金)
- 《普希金诗选》([俄] 普希金)
-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1) by Judi Barrett, Ron Barrett (Illustrator)
- Pickles to Pittsburgh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 by Judi Barrett, Ronald Barrett (Illustrator)
- Planet of the Pies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3) by Judi Barrett, Isidre Monés (Illustrations)
-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契诃夫戏剧全集)》([俄] 契诃夫,焦菊隐译)
- 《伊凡诺夫·海鸥(契诃夫戏剧全集)》([俄] 契诃夫,焦菊隐译)
- 《没有父亲的人·林妖(契诃夫戏剧全集)》([俄] 契诃夫,童道明译)
- 《契诃夫独幕剧集(契诃夫戏剧全集)》([俄] 契诃夫,李健吾译)
- 《你的文章太胖了!》([美] 海伦·索德)
- 《好的英语:反套路英语写作》([美] 本杰明·德雷尔)
- 《英语高效学习法:听说读写全攻略》(魏剑峰)
- 《复活》([俄] 列夫·托尔斯泰,草婴译)
- 《阿格尼丝·格雷》([英] 安妮·勃朗特)
- 《外面是夏天》([韩] 金爱烂)
- 《容易忘记的名字》([韩] 金爱烂)
- 《茶园:残雪全新小说自选集》(残雪)
- This Is Water: Some Thoughts, Delivered on a Significant Occasion, about Living a Compassionate Life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 《风格练习》([法] 雷蒙·格诺,袁筱一译)
-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美] 马特·马登)
- 《路上观察学入门》([日] 赤濑川原平,[日] 藤森照信,[日] 南伸坊 编)
- 《腹语术》(夏宇)
- Nervous Conditions by Tsitsi Dangarembga
-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李倩)
- 《小王子的领悟》(周保松)
- 《新腔》(张怡微)
- Equinoxes by Cyril Pedrosa
-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美] 麦高登)
- 《世界演讲冠军夏鹏的英语学习法》(夏鹏)
- 《白》([韩] 韩江)
-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爱略特,项星耀译)
企鹅小黑书系列,简短精致的一本小说,关乎托尔斯泰所关注的农民和土地问题,实为一则寓言故事。主人公受魔鬼引诱,贪求越来越多的土地。
最初,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维生)?再多也不足够,永无止境。
最终,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往生)?六英尺足矣,一抔黄土。
His servant picked up the spade and dug a grave long enough for Pahóm to lie in, and buried him in it. Six feet from his head to his heels was all he needed.
在网上发现一份围绕该小说而设计的教学资源,单独写了推文,感兴趣的朋友请戳:用托尔斯泰小说文本教英文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讲述了“我古怪的旅伴”男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和“我的忠实的理想”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故事。以诗体形式架构,故情节叙述显得轻盈而浪漫;以鲜活人物呈现,故主题厚重而余味悠长。
谁值得爱?谁值得相信?
只有谁才不会把我们背弃?
谁衡量一切话,一切事情,
都用我们的尺度,真心诚意?
谁不会散播流言把我们诋毁?
谁对我们殷切关怀、体贴入微?
谁能够容忍我们的缺陷?
谁永远不会对我们厌烦?
幻影的徒劳的追逐者啊,
别再去白白地浪费精力,
我劝您还是去爱您自己,
我的应受尊敬的读者啊!
这才是值得一爱的对象:大概
没有谁比自己更为可爱。
我阅读的译本尤其令人动容,译者智量在书末《译本修订校改后记》中记述了他自 50 年代开始翻译《奥涅金》的过程,其间经历被定为右派、农村劳动改造、生病失业、摘帽未果等种种磨难,直至 1961 年摘帽成功,始终悄悄地进行《奥涅金》的翻译工作,将译文写在香烟盒、卫生纸、包装纸、糊墙报纸上。80 年代,智量的《奥涅金》译本通过人文社出版,“从 1950 年我在余振先生,还有曹靖华先生、刘泽荣先生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叶甫盖尼·奥涅金》算起,到这时,已经整整三十年。”
普希金八年原创之著,并智量半生译介之功,加诸《叶甫盖尼·奥涅金》,令这残酷的故事犹如神话。读罢流下的泪水,已不知是为小说中虚构的奥涅金,还是为现实中执着的翻译家。
普希金的中短篇小说,两个选集多数篇目重复,但译者不同。上译的版本选篇更规整,更有条理,注释也详细。普希金的每篇小说都好看,都喜欢,每一篇清新灵动的故事都受着厚重深刻的历史背景之托举,唯有这位举重若轻的诗人方能办到。
我认为一个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一个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预言家、观察者和评判者。
——普希金《葛留欣诺村史》
诗人普希金,无需多说。
难道是海洋,这古老的
凶犯,点燃了你的才气?
你以自己金色的竖琴
歌颂可怕的尼普顿三叉戟。
别歌颂它。在我们这丑恶的世纪,
白发的海神已结盟于大地。
在一切的大自然的领域中,人——
只是暴君,囚徒或叛逆。
——普希金《致维亚泽姆斯基》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系列绘本,动画电影《天降美食》即以此绘本为基础创作。绘本讲述一个神奇小镇的故事,一个天上不下雨也不下雪而只下食物的小镇,荒诞、可爱、浪漫、天马行空。
单独写了推文,分享几个英文表达,以及相关教学资源,感兴趣的朋友请戳:天降美食学英文
读契诃夫剧作,心冷眼热,缓缓走过忧郁的四季,携着悲怆与希冀。恰如曹禺在《〈日出〉跋》中写他读《三姊妹》的感受:“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
两本英文写作指导书。
《你的文章太胖了!》短小精悍,将写作比作健身,以大量诗歌、小说、学术文章为例,用五个章节分别讲解动词、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废词”的“健身”方式。内容轻松,每章都有练习技巧,帮你写出“健康匀称”的文章。学习者还可使用书中给出的英文写作健康测试网站:www.writersdiet.com,自行检验文章的“身体素质”。
《好的英语:反套路英语写作》相对厚重,但语言幽默。该书英文原名为 Dreyer's English,想必很多英语学习者已久闻大名。作者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介绍了英文写作中各种细碎的小问题,因而该书完全可作为工具书供学习者查阅。
书后附有语法写作相关网站,供学习者参考:
Grammarist (grammarist.com)
Grammarphobia (grammarphobia.com)
Arrant Pedantry (arrantpedantry.com)
Harmless Drudgery (korystamper.wordpress.com)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etymonline.com)
Quick and Dirty Tips (quickanddirtytips.com/grammar-girl)
Sentence first (stancarey.wordpress.com)
You Don't Say (baltimoresun.com/news/language-blog)
魏剑峰是一位英语学习博主,他的公众号“英文悦读”我关注已久,是众多英语学习公众号当中较为务实的一个。他的这本书涉及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干货满满。书中介绍的很多英语学习方法,分享的一些词典、工具书、原版书、有声书、播客、广播剧、网站等,在其公众号也可找到相关推文。不过,能够将碎片化内容有逻辑地整合进一本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件高效而愉快的事。
“我们人人都有开心的日子,也有不开心的日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在最后都借助宗教重拾信念。
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这些事情的全部意义,我不理解,也无法理解”,到“卡秋莎不肯接受我的牺牲,情愿自己牺牲。她胜利了,我也胜利了。我觉得她的心灵在发生变化,我不敢相信,但很高兴。我不敢相信,但我觉得她在复活”,聂赫留朵夫为自己的高尚行为而感动、而陶醉。相较之下,卡秋莎无言的逃离更显可贵。
所有关于监狱、犯人、穷苦百姓的描写,读来都似地狱一般。复活吗?谁?何时?何地?
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小的安妮·勃朗特,其作品知名度也不及两位姐姐的《简·爱》和《呼啸山庄》。我出于好奇想读一读她的代表作。找到的是三姐妹三部作品的合集,《简·爱》和《呼啸山庄》都读过,因而只看了最后的《阿格尼丝·格雷》。
这是一部平静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平淡的小说,有点孤独,弥漫着着淡淡的田园气息,却吸引人不断读下去。
小说前半部分讲述女主人公阿格尼丝·格雷因家中出现变故而外出前往大户人家担任家庭教师的经历。格雷小姐先后为两户人家的孩子指导课业,她拿那些富人家里调皮、任性、不服管教的孩子们完全没办法,只能尽力规劝。小说中不乏机智风趣的语句,把格雷小姐对孩子们的无能为力描绘得淋漓尽致。不时出现的小小评语所涉及的情况,简直跟现如今很多老师的处境没什么两样,像是这几句:
你也没法爱他们,假如你爱他们,你的爱在他们那里就会被抛弃,他们不懂回报,更不会去珍惜和理解你的爱。
要是学习的人一点儿都不肯努力,任凭老师怎么教导都是没有用的。
家庭教师在家长和学生们心中都得不到一点儿小小的尊重,这点就连仆人们也看出来了。
小说后半部分有更多思辨的文段,格雷小姐的恋爱也逐渐浮出水面。
我在一所对我充满敌意的人的房子里照样能感到幸福,只要我能有一位真诚地、深深地、忠爱我的朋友。如果这位朋友就是你,尽管我们离得很远,很难得知彼此的消息,更难得见面,尽管我可能被安排得十分劳碌,辛苦,还会有许多烦恼的事情把我包围,但我也将会感到无法想象的巨大幸福!
这场恋爱也是平静的、徐缓的,尽管中有阻碍,韦斯顿先生的沉着与格雷小姐的隐忍却并未让这段恋爱故事显得拧巴或纠结,反而出人意料地水到渠成。结局毫无悬念,却赚人热泪。
《阿格尼丝·格雷》给我的触动,并不少于《简·爱》或《呼啸山庄》。
但是,我要说,我宁愿不活在如此荒凉的世界上。
几年前读过《老爸,快跑》《噙满口水》《你的夏天还好吗?》《我的忐忑人生》,作者金爱烂被称为有望在二三十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当时就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那种“透明的感性”细腻而轻快,我从她的小说里体会最多的,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生而存在的尴尬。
再一次读金爱烂的短篇小说,那种“透明感”似乎被极大地冲破了,但她一直为人喜爱的想象力依然充盈,表现在大量有如神来之笔的绝妙修辞。像是这本短篇小说集的题名《外面是夏天》就源自《风景的用途》中的一句“玻璃球里白色的雪花纷纷扬扬,球外却是夏天”。
特别要提到其中《沉默的未来》这篇,小说立意是某政府建立的“少数语言博物馆”,博物馆中每个展览室都有一位濒危语言使用者即“话者”,游客来参观时,这位话者要站起来用他的濒危语言对游客说几句话,“表演”他的语言。
这篇小说的行文很有一种空灵的宇宙感,从一开始不知道小说在讲述什么,到逐渐被故事散发的无力感团团包围,开始慢慢往下降,往下沉,沉入未知的宇宙尽头。
我出生的时候被画在树上,刻在石头上。我的第一个名字是“误解”,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渐把我变成“理解”。我喜欢这个或许是我名字、或许是我的部分名字的词语。我是承载在复杂语法里的单纯的爱,我是单数,也是复数,我是起源,亦是终结,我是几乎算作所有、同时又什么也不是的歌。
金爱烂首部散文集,不是很爱,只有第三部分“召唤我们的名字”写到的历史与现实较为喜欢。
很多年前就想读残雪,听说她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我对她的作品有过很多种想象。今年,还没来得及读她的长篇,先遇到了她的短篇。
残雪的每一个短篇都是一个迷魂阵,是一个谜语。残雪的主人公同时存在于现实与超现实中,人与万物融为一体,变幻莫测。每一个句子都扑朔迷离,每一个词语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
很短的小册子,实为 David Foster Wallace 于 2005 年在 Kenyon Kollege 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论述了如何在平淡压抑的日常生活中专注、自律、关爱他人、为他人奉献,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并体会生命的意义。
This, I submit, is the freedom of real education, of learning how to be well-adjusted: You get to consciously decide what has meaning and what doesn't.
The really important kind of freedom involves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and discipline, and effort, and being able truly to care about other people and to sacrifice for them, over and over, in myriad petty little unsexy ways, every day.
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用 99 种叙事风格讲述了同一个小故事,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字游戏。其中甚至还有集合论、概率、几何学这些跟数学有关的叙事风格,读来趣味盎然。不过既然是文字游戏,隔着译文的屏障毕竟无法完全领略法语原文中的文字技巧,甚为遗憾。
漫画家马特·马登基于雷蒙·格诺《风格练习》而创作的漫画,用 99 种不同的漫画风格描绘了同一个故事。漫画的风格变化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因而阅读此书极富意趣。
天上有哈雷彗星
地面有路上观察者
地下有地下生活者
与“考古学”相对的“考现学”,观察记录日常所见,如地面井盖的不同图案、狗行走的路线等。
书中详述了超艺术托马森田野调查的方法。托马森即附着于建筑物或道路上,毫无用处、却被完整美丽地保存下来,无法解释的凹凸物件,如纯粹阶梯(纯粹强迫性的上下移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作用的阶梯)、无用门(用各种方法拒绝人进出的困惑之门)、蜂蜜蛋糕(附着在建筑物墙面,无明显用途,类似蜂蜜蛋糕的凸出块状物)。这些托马森在书中都有图片、照片示例,一看便明。
书中还展示了大量路上观察记录的统计表格。看着这些似乎无用的表格,有种莫名的趣味,并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幾米作品改编电影《地下铁》,董洁饰演的女孩在地铁里统计来往的人所穿的鞋子,她说:“我喜欢统计。”
诗人夏宇的一本诗集,她的诗属于黏腻的雨季,吟唱隐秘的歌。
她草擬了秋天的徒步計劃(目的不明
但將在每一個十字路口右轉)
寫好一個輕歌劇
餵了貓
寫了信
打一個蝴蝶結
在永不悔悟的心
——《隱匿的王后和她不可見的城市》
當她這樣彈著鋼琴的時候恰恰恰
他已經到了遠方的城市了恰恰
那個籠罩在霧裏的港灣恰恰恰
是如此意外地
見證了德性的極限恰恰
承諾和誓言如花瓶破裂
的那一天恰恰恰
目光斜斜
——《某些雙人舞》
第一次读津巴布韦作家的小说,遥远非洲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种族和性别议题,探讨了身为非洲黑人且身为女性在父权制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女主人公 Tambu 的哥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逐渐被白人同化,与家人越来越格格不入,却意外身亡。Tambu 并不感到伤心,因为她由此而成为家族新的希望,受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她身上,她有机会去接触新世界。
母亲的妹妹 Lucia 生下私生子,大胆反抗家族的权威,并扬言要带走受苦的姐姐,后来获得工作的机会,并开始上夜校。
大伯母 Maiguru 与大伯一起先后在南非和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却仍旧只能埋首于繁重的家务,一次情绪爆发并毅然出走,不久又返回。
大伯的女儿 Nyasha 从小习得白人做派,同学看她不顺眼,父亲也总认为她忤逆。关系亲密的堂妹 Tambu 离开后,Nyasha 精神逐渐崩溃。
大伯是家族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相当于家族的领袖,而他也无可避免地将自己女儿的“女性身份”视为其原罪,不认可女儿的白人做派。任何男性,无论他贫富智愚,都带着天生自视甚高的优越感,在他们眼中,女性身份即象征着敌意和低等。当然,小说中的大伯仍然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坚持让弟弟的孩子接受教育,这在六七十年代的津巴布韦,大概是难得的进步。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剖析了主人公 Tambu 内心的挣扎与困惑,她一方面想要上学,想要那理想中光明的前途,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弃绝自己祖先的语言和传统。这是在被外来文化同化和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之间所做的挣扎。在目睹 Nyasha 的痛苦后,她不再将那原本以为的光明视作理所当然,她的目光更加坚定,她的思想更加理性,她知道在她面前有更多未来需要探索,也有更多问题值得质疑。
101 篇专栏文章的合集,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现象信手拈来,写得并不艰深,却也有些启发。
清新可爱的一本书。周保松是香港学者,研究政治哲学。他这本《小王子的领悟》却从童书《小王子》入手,提出了诸多哲学问题:
如果所有美好终必逝去,如果爱到最后终须受伤,委身于爱,意义何在?
如果道德不能给我带来好处,有时候甚至要求我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为什么还要道德?
钱,为什么买不到朋友?
为什么现代人活得那么孤独?现代人有走出孤独的可能吗?
“选择”这个行动本身预设了什么条件?为什么现代人如此根深蒂固地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尊重?除了个人的德性修养,是否也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在背后支持?
一个人真的有可能如其所是地理解另一个人吗?人的同理心建于何处,又可以去得多远?
如何活好余生?既然人到最后终必归零,所谓活得好不好,有什么意义?认真努力地活和随意懒散地活,又有什么分别?
作者深入剖析小王子、玫瑰、狐狸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并渗透了美好的政治愿景。
我很喜欢读文学评论。若是谈到我熟悉的作品,不一样的解读能提供新的视角;若是不熟悉的,权当了解没读过的作家,待日后慢慢探索。这对我来说,是种熟悉而陌生,又带着新奇的阅读体验。
张怡微的《新腔》,写琼瑶,写王安忆,写王朔,写海岩,写张爱玲,写戏曲《四郎探母》,写传奇《桃花扇》,写《喻世明言》里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电影《半生缘》《心动》《胭脂扣》。写文学作品里的百转千回,写影视创作中的欲语还休。是好看的文学评论。
equinoxes,春分秋分,是一部图像小说,恰好在春分这天读到。作者有动画从业背景,书中会出现大量变幻漂移的影像,或许与此有关。从秋冬到春夏,交织的冷暖色调,貌似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各种小人物的生存图像,有种忧郁被卷入漩涡之中,来不及辨认。
I'd like to be forgiven for my mistakes, but nobody can do that. You have to be satisfied with your own forgiveness.
Every day I tell myself it's a little too late. I'll never be able to make up for those ten years wasted learning nothing, understanding nothing. l'll never be Gene Kelly, Pollock, Virginia Woolf or Chris Killip. I don't have the drive. I'm not equipped for all that. It's painful. I once thought so, a little. l'd secretly told myself that story, at the age when you can still pretend to believe in your talent, when you hope it'll build itself piece by piece in front of you. I think about all that. I ruminate again and again. I know it's useless.
I have to reduce my ego. To no longer let myself be invaded by what I am not.
Every day, I bang into the intolerable wall of my limits, but I just keep going on.
Like on a bicycle. If I stop, I'll fall.
台湾学者萨孟武写红楼的一部小书,社会学研究视角,铺陈史料、引经据典,未深究、略枯燥。同系列还有作者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很多人对重庆大厦的认知源自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传说中的重庆大厦也带着恐怖而神秘的色彩。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重庆大厦的真实面貌,重庆大厦中纷繁复杂的人、事、物,是一位人类学家对重庆大厦所代表的低端全球化进行的民族志研究。书中很多内容太过零碎,但值得一读。
几年前,友邻优课的夏鹏老师在其公众号“教书匠小夏”连载了 100 篇《我的英语学习小传》,分享他的英语学习经历,介绍英语学习方法和工具。这本书基本上就是当时公众号文章的合集。
关于白色的事物,关于生,关于死亡,关于波兰,关于华沙,关于未能存活的姐姐。
读完这白色的絮语,患上雪盲症。
韩语中的白色有‘하얀’和‘흰’两个形容词。有别于前者如同棉花糖一样的白,后者则凄凉地渗透着生与死。我想写的是属于后者的‘白’书。
当我走过郁郁葱葱的林间小径时恍然体会到,这里的一切都死过一次。这些树木、鸟儿、小径、街道、房屋、电车,还有人们。所有的一切。
一旦下雪了,人们便会暂时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望向飘雪。公交车上的人抬起头,望向窗外。当一片片雪花悄然无声地、不掺杂任何喜与悲地从天而降,当数以万计的雪花在顷刻间把街道染成白色时,人们将转过头去,收回视线。
走在路上,当我体会到生活对任何人都并不特别友善时,下起了雨夹雪。雨夹雪渐渐浸湿了额头、眉毛和脸颊;当我想到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时、当明知竭尽所能紧握的一切终究会消失时,下起了雨夹雪。
在这座冬天尤为残酷的城市里,她正在通过十二月的夜晚。
那年夏天,我们看到云朵从云住寺前的原野飘过。当时,我们正蹲坐在那里,望着平整的岩石表面阴刻的佛像,只见一朵巨大的白云和它黑色的影子以极快的速度从远方的天空和地面并行飘过。
她就像从未经历过痛苦的人一样坐在书桌前。就像刚刚没有哭泣过,或是就快哭出来的人一样;就像从未支离破碎过的人一样;就像无法拥有永恒的醒悟,从没给她带来过安慰一样。
她相信,若相信不会被摧毁,便不会被摧毁。
在三月(March)读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简直太愉快了。这种刻意安排的巧合,是我生命中的“盐和面包”。
正直的毫无保留的爱(多萝西娅和拉迪斯拉夫的无私,使他们的分离和结合具有同等真诚的意义),与严肃的有条件的爱(高思家的玛丽,这个聪明能干的女孩子看似有所保留的爱,实则挽救了当时可能会误入歧途的弗莱德),同样可贵;无法实现的伟大抱负(利德盖特被生活、婚姻、谣言所累,现实中的飞黄腾达并非他的理想,然而谁又能责怪命运的阴差阳错呢),与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弗莱德的形象,因为玛丽的陪伴,变得“像白天一样诚实”,实在令人欣慰),同样可贵。
这些或许并非出自作者的意图,或许不是乔治·爱略特想要告诉读者的,但却是我真切感受到的。小说中回环往复的叙述,故事发生背景下的议会改革、土地、住房、宗教等问题的呈现,生活在米德尔马契的人们平凡而热烈的经历,主人公们无数次的心理斗争,都在我心中留下余音阵阵。无怪乎它在 BBC 文化频道的投票中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小说。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1 22: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