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鼻祖,《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去世!
2024年3月27日,心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共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大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去世,享年90岁。
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被誉为行为经济学鼻祖,他曾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离世不仅令学术界深感惋惜,更是让无数读者失去了一个引导自己深入思考、理性决策的良师益友。
大师已逝,让我们回顾其生平和成就,以作缅怀。

01.心理学家的早年萌芽
1934 年 3 月 5 日,丹尼尔·卡尼曼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他的父母都是立陶宛犹太人,于19世纪20年代移民到法国,并在那里发展自己的事业。父亲是一家大型化工厂的首席研究员,生活相对稳定优越。

他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都喜欢谈论人,复杂的人。小小的丹尼尔·卡尼曼发现最好的人也并非完美,没有人是完全的坏人,人可能有两面或者多面,这让他感到疑惑和着迷。
平淡的生活并没有过得太久。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丹尼尔·卡尼曼一家所拥有的一切被扫荡殆尽。作为犹太人,他和家人被要求在衣服外佩戴大卫王星的标志并遵守下午四点的宵禁令。
有一次,7岁的丹尼尔·卡尼曼因在外面玩得较晚,遇上了一个德国军官,在他害怕地试图快速与军官擦肩而过时,这名纳粹党徒抱住了他,并给他看了一张相片——那是一个德国男孩,和他差不多大,军官深情地说着他听不懂的一些话并给了他一些钱。
这让丹尼尔·卡尼曼再次确信:人类无穷无尽地复杂而有趣。
还有一次,丹尼尔·卡尼曼的父亲在一次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扫荡中被抓了,在公司的交涉和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一个深爱他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才得以释放。
这种特殊事件,让丹尼尔·卡尼曼捕捉到了人性幽微、复杂、矛盾的一面。
所以他后来的主要研究方向都在人类认知领域的矛盾处:认知偏差,非理性决策,对抗性合作……总是在反复试探人类理性的边界。

1961年,对心理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丹尼尔·卡尼曼从加州大学博士毕业,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担任心理学讲师,一直工作到1978年。
这17年也是丹尼尔·卡尼曼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 17 年,他遇到了他最重要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合作。
1979年,两人共同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
投资者在投资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该理论彻底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来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丹尼尔·卡尼曼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让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凭借心理学研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颁奖词这样写道:
“for having integrated insights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to economic science, especially concerning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此外,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理论还有框架效应、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更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02.大脑的真相——《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被誉为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自出版以来就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评为年度书单。
在书中,丹尼尔·卡尼曼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决策过程的奥秘,提出了“快思考”与“慢思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现在,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这部杰作中的那些经典理论,更好地规避偏见,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1、大脑决策两大系统
系统1:快速、自动、潜意识、用于日常决策和易出错。
系统2:慢速、耗费精力、有意识、用于复杂决策和可靠。
系统1 是无意识的快思考,全天候24小时在线;系统2会在系统1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被激发。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人是非理性的。
2、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容易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或“锚点”的影响,从而过度依赖这些信息来做出判断。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其他重要的信息或因素,从而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比如你第一次看到一个东西售价10块,第二次看到它售价8块,可能会觉得它便宜了,选择入手。

3.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同样的事实或信息,由于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而不是信息本身的内容。因此,如何选择和呈现信息对于引导人们的决策至关重要。比如手术后存活率为90%与手术后死亡率为10%,听起来前者让人更安心。
4.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指人们在面对潜在的损失时,通常会表现出比面对潜在收益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心理现象在决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导致我们过于保守或过于冒险,从而偏离了最优的决策路径。比如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往往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

5. 可得性偏好
可得性偏好指的是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倾向于依赖那些容易获取或回忆起来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易获取的信息。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基于片面信息的决策,从而忽视了更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我们在日常决策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偏见,也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决策、减少错误的科学方法。
丹尼尔·卡尼曼一生致力于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探索人类决策制定的心理机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更为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