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史研究的新路径——评《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研究》

中日关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从十九世纪末的甲午战争至二十世纪中叶的抗日战争,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那一时期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时也为当代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带来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极具重要意义。近代以前,日本求学与中国;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则为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吸收搭建了桥梁。一大批寻求救国的中国有志之士负笈东渡,求学东洋。今日中文世界里很多有关社会人文的词汇——譬如“哲学”“社会”——都来自于邻国日本。
万鲁建先生的《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研究》(后文简称万著)独辟蹊径,从租界史的角度剖析近代中日关系。现就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万鲁建先生是国内研究日本租界史的中坚力量,曾发表与该议题相关的专著、译注多部。《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研究》延续了他的研究旨趣,是笔者所见目前中文学界有关天津日租界最为全面详尽的著述。万著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近代天津的日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其二,日租界在日本侵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万鲁建先生用功极深,在阅读分析大量中日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作者认为,一方面,日租界与日本帝国主义联系紧密,是日本侵华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另一方面,日租界具有很强的殖民属性。在具有国际色彩的天津,天津日租界受到中西文化的双重冲击,造就了其“异质空间”这一独特而又尴尬的地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关于租界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近二十余年的中国租界史研究虽称不上汗牛充栋,但研究主题也呈现多姿多彩的态势。受这一史学史潮流的影响,天津日租界的研究也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该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多为专题论述,对于天津日租界的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另外,大多数现有研究仍以中文材料为主,对于日文史料的挖掘还不够深入。而万著正是在这两点上对前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修正与超越。
万著由五个主体章节构成,从不同角度勾勒了近代天津日租界的全貌。前两章主要关注天津日租界的政治制度史,既概述了日租界从建立到收回的历史变迁,又对于日租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做出详细论述。第三章运用当前学界十分流行的空间理论,探讨日租界的空间构成,与此同时也探讨了界内日本侨民与华人居民的关系。第四章将研究视角转移到经济层面,关注日本在天津的贸易、工商业以及金融领域的活动,并且解释了日租界是如何发展成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前沿阵地。第五章是笔者认为本书最为精彩的一章,该章节通过对日租界内一系列社会文化组织与活动——卫生、教育、文娱以及节日——的详细论述,从而强调日租界作为殖民异质空间这一核心论点。
最后,笔者希望在此提出三点思考,与万鲁建先生和各位读者分享。第一,近代天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坐拥九国租界,日租界并非偏处一隅,而是与其他租界相邻。那么,日租界与其他租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在市政管理、城市空间改造、经济往来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等方面有何互动?第二,万鲁建先生在终章对天津日租界与日本在中国的其他四个租界(汉口、苏州、杭州、重庆)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这样的比较视野可以进一步延展到将天津日租界与日本的其他在华势力范围(尤其是东北三省以及上海)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视角可以进一步揭示天津日租界与其他日据地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加深我们对于日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整体把握。最后,就天津日租界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的关系而言,笔者认为万鲁建先生的观点或许有值得探讨的空间。尽管日租界当局与日本侵华力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任何帝国的构成和运作都并非一以贯之的统一与一致。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天津日租界既是日本帝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极具天津地方色彩的特殊社会构成。与其一以概之的将天津日租界视为日本侵华的桥头堡,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下述可能性:天津日租界当局与生活在天津的日本侨民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对于日本帝国的具体政策会做出不同的回应。换言之,当租界与侨民利益与日本国家或帝国利益没有达到高度一致甚至相互龃龉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总而言之,《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研究》问题意识明确、史料详实、论述清晰、视野开阔,堪称租界史、中日关系史、城市史领域的又一力作,值得推荐阅读。而就现实意义而言,在各界人士对于天津地方历史文化保护的大背景下,位于前英租界的五大道已经成为天津的地标性场域,徜徉于海河河畔,具有各国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使得天津成为一个迷你版的“万国博览会”,就连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意租界,也被改造为“意式风情区”,彰显了近代天津的多元国际元素。与之相比,日租界的过往似乎湮没于历史时空之中,而万著恰恰是将那段相对鲜为人知的历史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杨涛羽,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