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黑暗中演奏自我的人|里赫特诞辰
今天是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的诞辰,作为20世纪著名钢琴家,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音乐之外,他又透露出一股面对生活的狡黠个性,他逃避镜头,拒绝被阐释,在简短的谈话中地散落出不经意的幽默。

我们为这位可爱的人做了本书!
《谜:里赫特》是我们即将推出的重磅新书,这是由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蒙桑容为里赫特所编著的“生命乐章”。

“大师希望布鲁诺写他的传记。”
他们的相知因传记开始。

那是1995年,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赫特厌倦了围绕其身的流言蜚语,他愿意将这些困扰交由蒙桑容来解决。
而蒙桑容自嘲自己并非那种会和传主身边之人“大聊特聊的传记作家”,他是个电影人,他的梦想是为里赫特拍一部电影。
“在我看来,里赫特,这样一位具有强大表现力的艺术家,一位世所公认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生命即将步入最终之境,却从未向别人谈及其艺术、演艺生涯和动荡生活,这简直是个悲剧。”
一开始,里赫特拒绝会面,只是通过助手转达蒙桑容会交给他几本听乐笔记——
“他谁不都想见。”
蒙桑容认为这很荒唐,他们必须见面。
当然,这也是一次机会,或许可以借传记和会面引起他对拍电影的兴趣呢?
为了走出眼下的困境,他决定“先在里赫特寥寥数语的基础上写点东西”。
他挑灯夜战直至清晨,手写了十二张纸并通过传真发给了里赫特。
隔天一早,蒙桑容被电话吵醒。几小时后,他终于如愿见到了里赫特。
所以哪怕这本书真如蒙桑容所说算不上一本传记,却因蒙桑容对里赫特的忠实记录而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可以说,本书是里赫特和蒙桑容共同成就的。
“历经弥久等待,方得窥测到翘首以盼的瞬间”
最终蒙桑容说服了里赫特——或者说得到了里赫特的默许——为他拍一部电影《里赫特:谜》。
《谜:里赫特》这套书与纪录片相呼应,成为通过不同载体形式阐释里赫特的艺术作品。
在外界眼中,里赫特为人孤僻,很少接受采访,可他唯独对蒙桑容敞开心扉。
纪录片《里赫特:谜》为蒙桑容夺得多项国际大奖,在豆瓣维持9+高分;
独一份传记性文字还收录两百余幅黑白&彩色照片,都出自蒙桑容的私人收藏。

“文字更为纯粹”
与电影剪辑相似,本质上却截然不同,文字更为纯粹,我(蒙桑容)施展拳脚的空间大了不少。
“里赫特的回答往往只有几个简短的语气词,或是完全离题、难以理解的琐碎语句。这些内容杂乱无章,长达一千多页,我得重构一个连贯的叙事。”
“书中我并未采用对话的形式,转而选择第一人称视角的连续叙述结构。在我看来,如此编排似乎更符合读者期望,也更加清晰,大师那些塞利纳式的古句法和口无遮拦的言论,我也能尽数保留下来。总而言之,能将里赫特的特殊韵律跃然纸上,或者至少通过必要的文体转换,创造出蒙田所谓‘见字如面’的效果,这让我乐在其中。”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套书,我们做了…
我们想要书具有收藏性——请知名设计师刘伟精心打造,精美函套+两册锁线空脊主体图书+两册附赠别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收藏需求。
还想要这套书对里赫特的呈现再多一种形式——我们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这几大流媒体平台创建了“里赫特表演作品统计”歌单,含一份总歌单,和按时期划分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20世纪,读者朋友们可按需获取,搜索对应歌单名即可。期待我们都能与里赫特形成另一种连接!
新书即将上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