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你形成了什么样的“怪癖” ?
查看话题 >过有意义的生活,到底重要吗?
我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可能也没那么典型。我很听话,学习很好,从升学到就业都算顺利,但我却十分讨厌别人那种欣慰的目光。就像我考上了985,姑父说:“书没白读,这就可以了。”
可以了的意思是,你在学习方面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呢,还有更多社会给你安排的义务,但是学习的话,就到此为止了。我觉得实在荒谬,但又哑口无言,这好像是理所应当的想法——上了大学,要考虑的下一步事情就是工作,而绝非学习。
然而现实告诉所有人,法律专业不继续读研就找不到好工作。家人看了几个法律系毕业生卖包子/摆摊/回家啃老的视频之后,又开始紧张起来,督促我考法考,考研或者申请研究生。
我不负众望地又去国外读了一年研究生,家里渐渐开始捉襟见肘,咬牙供着我的学费生活费,殷切期盼我能毕业后获得一个体面的高薪工作。在这种现实的压力之下,我只能硬着头皮在国外找工作,还好那时是2019年,就业市场还没有过分的卷起来。我找到一份还算不错的银行工作,之后也算一切顺利,经过了跳槽,考试,疫情等等,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
这几年我没怎么回过家,也没怎么见到我的朋友,老家的朋友多是我的高中,大学朋友。工作后虽然也有新认识的人,但却总归没有原来的老友亲切。
于是今年过年我回家时便迫不及待地约了两个朋友见面。
我们之间还是那么好玩,我们的话题依旧围绕着工作,社会新闻,八卦等等。我喜欢和朋友们聊人生,聊我们的价值观,有时候我退一步去思考我自己,会发现我是一个很喜欢研究人的人,我喜欢研究我自己的性格,好的或者不好的一面,以及了解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一直以此为豪。
我们的话题经常在这样的讨论中转向形而上的层面,也并不是很高深的对答,比如我会问她:“过着这样的生活(在老家做一份朝九晚五的行政工作,平时刷抖音,看综艺节目,逛街。),你对自己满意吗?”
朋友说,我满意,特别满意。
我觉得现在少有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例子了,于是我来了兴趣问她:“你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你不想做出改变吗?你不想更自律吗?”
她说,可能吧,但是如果会让我痛苦的话,就不必了。
John stuart mill在他的书里说:“比起做一个满足的庸人,做一个对自己不满足的智者更好。”后来我们经常问出这个问题:“你想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但这种定论是真的吗?智慧的代价就是痛苦吗?那么这种智慧真的值得吗?
追寻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在害了自己吗?我想不明白。如果说我不去追寻,我只是自然的去接受任何给我的东西,我会变的幸福吗?庸人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似乎也是所有文学作品里批判的,他们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人的目的就是幸福,如果说我能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就获得幸福,而不去感到焦虑或者愧疚,难道这样的幸福就会逊色一筹吗?幸福就是幸福,如果有了幸福的感觉,那就是对的,得到的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所有人所追求的——所谓生活的真谛本身。
如果说人的目的是变得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痛苦,选择做苏格拉底?归根结底,要改变的难道是自己的心态吗?如果我今天什么都没做,与其焦虑,我选择告诉自己:只是还没开始做,只要做了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样的话我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而睡个好觉吗?
所以到底谁才是真正傻的那个人?
对自己说这样的话是很容易的。“你在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粒微尘,不出几十年,你的存在就会轻易地被抹去,你其实搞不明白你自己在做什么,在你有生之年也很难搞明白。”
“我今天要做的事情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来看似都是很常规的问题,但却有点无解。
但人也可以问自己另外的问题,比如我的朋友,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会想的是:“要快点了,8点打卡不能迟到。”“我今天要记得和阿姨说让她来打扫卫生。”“今天是周五了,马上就要休息了!”
我可以关闭我自己的思想去让自己也过上这样的生活吗?不去自省,只去行动,因为生活——那就是生活本身,所有人只是动起来,向前,向前。
可能真的是这样,问题是我们没有选择。
我做不到了,有的东西,一旦知道了,就没办法再装不知道。我已经是这样的人了,我就没办法再装作我不是,假装我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快乐得到幸福。
我回家看到自己的写字桌,上面放着我在高考前给自己写的激励卡片,那时候很流行的一句话——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好像从那时起我们接受的观点就是:平庸有罪。我拒绝平庸,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我害怕平庸,我怕我稍微不那么用力的去拒绝,平庸就会像黑暗一样吞噬过来。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思考,便要重新清算,而我不愿意那样。
没法选择,所以有意义的生活重要吗?一定重要。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得不去追寻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