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笔记] 马里瓮圣像论的美学审视
下午上完王老师的课,来不及仔细整理,随手笔记一下,方便日后接续。
- 本节课的话题是“马里瓮圣像论的美学审视”,可以分为四部分:作为神学问题的圣像论(圣像论合法化及其争议历史)、马里瓮的圣像论(十字架与圣像、影像的“神性放弃”、反圣像破坏论、仁爱现象学)、圣像的神学与美学维度、对马里瓮圣像论的反思(古典美学的复兴)。
让-吕克·马里翁(Jean-Luc Marion,1946年7月3日-),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巴黎第四大学索邦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宗教学系、哲学系客座教授。他所提出的“礼物现象学”掀起了“现象学的第三次浪潮”,启动了现象学的“神学转向”,通过“圣象”、“流溢现象”、“启示的可能性”的图像研究和解释学为后现代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作为德里达的学生、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的重要继承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哲学和现象学,出版过多部关于笛卡尔方法论、理性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著作,是笛卡尔研究大家,著有《笛卡尔的灰色存在论》、《笛卡尔的白色神学》、《笛卡尔的三棱镜》等多部笛卡尔研究论著。此外,他对希腊和拉丁教父及中世纪哲学也多有研究,尤其以宗教领域的研究而广受关注。主要著作有《被给予》、《还原与给予》、《论流溢》、《无存在的上帝》、《偶像与距离》、《圣爱引论》、《爱欲现象》、《可见者的交错》、《可见之物与启示之物》、《否定的确定性》等多部,曾获得法兰西学院哲学大奖(1992)和海德堡大学卡尔·雅斯贝尔斯奖(2008),2008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来源:https://www.douban.com/group/602289/】
- 从框架已经可以看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略继续进行简单拓展。 圣像所关涉的核心神学争议是树立偶像的合法性,从犹太教到伊斯兰教,偶像形象都是绝对禁止的,因为作为绝对精神的上帝是不可见的,但由于新约圣经中圣子耶稣道成肉身,似乎赋予了神像的合法性,但这一合法性的真正确立还是在787年第二次尼西亚会议上,由此,经历了圣像破坏运动的基督教廷内部达成暂时一致,然而新教依然是不立形象的,新教所确立起的十字架符号所指代的不是耶稣或神的形象,而是不断唤起的耶稣受难这一事件。 马里瓮认为,圣像不是影像,而是一种通道,信徒通过凝视圣像、面对着圣像祈祷,达成了与神的交流,神回望向信徒,给予其启示,因而神与人通过圣像达成了一种凝视的交错。圣像在这一过程中是“不顾及自身”的,其本身作为中介,通过如同耶稣“神性放弃(Kenosis)”一般的行为,实现了人—神之间连接的达成。 近现代的圣像破坏论始自于尼采,后者将圣像等同于偶像,并树立起影像专制论,认为影像首先通过迎合窥视者满足了后者的欲望,进而控制和改造了窥视者,实现了对人的统治和压迫。然而马里瓮认为,影像不等于圣像。影像是窥探者的镜子,投射的是窥探者的自身欲望,而圣像则是超越主体的“参观者—对象性的可见者—原型”三元结构。因而马里瓮认为,现代美学应该重新发掘神圣维度,为“作为否定性神显”的圣像让出空间。 然而王老师也对马里瓮的理论产生了质疑,核心便是圣像本身存在的意义——既然圣像仅仅是一个通道,那么为何不像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取消圣像,实现信徒与神的直接交流?这个媒介的意义何在?王老师认为,马里瓮过于注重圣像的“神性放弃”,反而忽视了圣像本身的审美维度,而审美则是可以反过来增强其信仰功能的,例如一幅美的圣像画也会促进人的虔信。然而,王老师认同马里瓮所指出的方向,即古典美学的复兴,圣像美学或可成为抵御现代艺术末世论的一条路径。
- 最后,我个人依旧好奇、认为可以继续思考的问题: - 对马里瓮并不了解,他的现象学观点是?(后续参考阅读《马里瓮与现象学》) - 马里瓮的现象学如何反映在起圣像论中? - 马里瓮在20世纪对话哲学中的位置、或其所受影响? - 马里瓮与马丁·布伯之间的对话、影响关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追寻的克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印第安国王 | 关于宗教传播与殖民扩张 (1人喜欢)
- 德莱顿的“戏剧文论” (1人喜欢)
- 「转发 & 整理」想追求“自我”的年轻人,还能遇到完美的爱情吗? (1人喜欢)
- 「2025」简要学术工作计划 (1人喜欢)
- 反思我的“浪漫化”问题,以及一种“斯多亚式”方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