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No.24《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8
◇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试论五世纪高昌佛教图象 ◇
► 吐峪沟石窟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也是古代丝路一处重要的佛教地点。石窟的始凿年代约在高昌郡时期(4至5世纪),一直延续到唐州(7至8世纪),之后的高昌回鹘时期(9至13世纪)则主要是重修洞窟和修建地面佛寺。

1、 考古情况
► 沟东区北部窟群:最早开凿区域,窟内尊像采用塑像与壁画相结合的手法塑绘,应为僧侣和世俗新图共同修建。

壁画菩萨像
► 沟西区北部窟群:窟前原来应是属于礼拜性质的建筑,到高昌回鹘时期还在使用。
► 沟东区南部地面佛寺:现已挖掘包括一处佛堂和一组生活设施,左右壁和前壁绘回鹘供养人礼佛行列,并附有回鹘文题名。
► 沟东、西区出土了大量遗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书。文书以佛教写经为大宗,文字以汉字为主,还包括粟特文、婆罗迷文、藏文、回鹘文等。

沟西区中心柱窟右甬道
2、 结论
► 吐峪沟早起洞窟形制、绘画手法等,与龟兹石窟、甘肃早期石窟有着密切关系,在塑画题材方面有来自西域佛教中心之一于阗的影响。

► 在绘画方面,吐峪沟的人物(包括佛、菩萨、供养人等)绘画色彩主要为赭、蓝、绿、白色。佛和菩萨像均采用龟兹地区流行的晕染法,即肌肤裸露部分采用由深到浅的著色方式,使肌体产生凹凸效果的立体感。
► 高昌之设郡和北凉西迁,保留有传统汉文化的河西民众大量迁入高昌地区,使中原文化对高昌及其以西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巨大作用。沟西僧房窑前室壁画保存的汉文榜题,都说明开凿石窟者为汉人,或者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其他民族。

► 吐峪沟石窟带有于阗、河西和龟兹石窟色彩的现象,说明高昌市西域与中原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交汇之地,在丝绸之路早期石窟寺艺术传播途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