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本源来自于哪里
今天在想关于大模型和机器人如何结合的问题。
大模型现在有了很多的人类知识和常识,不外乎输入了大量的语言和视频数据,让一个高效的神经网络学习到了而已。但是这还只是在处理信息。而机器人可以让大模型拥有身体。
目前主流做法是让大模型成为大脑,而机器人自己有小脑和执行动作的硬件。但是现在的效果很差,大模型本身理解世界和拆解任务的准确率不够高,机器人执行动作的准确率也不够高。
我今天有个想法。
用巨大的算力,来模仿人类,可能还不够。但是如果是模仿猫呢?模仿一个虫子呢?
一个虫子,可能只有几个关节,只会几个动作,但是他为什么让人感觉它是一个活物?
因为它所有行为遵循“趋利避害”“生存繁衍”等等基本逻辑。在这些基本逻辑下,他的行为虽然简单却是自洽的,有生命力的。
如果一个大模型+一个简单的机器虫子,大模型可以理解外部世界,然后输出成为对这个虫子是否有利还是有害的简单信息,于是虫子做出基本的反应。也许就会出现一些更加“活物”的反应。比如你打了他一巴掌,他会认为你对他不利,他会扭动着跑开。你轻轻抚摸他,他会认为环境友好,轻轻蠕动。你大声争吵,他会惊奇的睁大眼睛观察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知道会有什么有趣的结果。
不过由此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人类的大脑基本经历了3层结构的发展爬虫脑(本能脑)-哺乳动物脑(感性脑)-灵长类脑(理性脑)。其中,很多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人类有“灵魂感”的行为,多数都是因为在最基本的爬虫脑中,其实存在着趋利避害和生存繁衍的机制。外界的大量信息,先是经过灵长动物脑处理和理解,过滤成更简单的信息后输入给哺乳动物脑,哺乳动物脑生成了对应的情绪和情感,最后输出给了爬虫脑。而爬虫脑控制着身体的基本功能,也控制着:爱恨恐惧等原始情绪。他们把纷繁复杂的各种外部信息,最终处理成了简单的对我好还是不好,要跑还是留下,开心还是恐惧。
那再往深一层的脑是什么呢?爬虫脑再深一层还有什么机制吗?
从目前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逻辑看,大模型其实相当于灵长类脑,这个模块是理性的,机器人的一些动作控制啥的是小脑。但是其实这不是全部。即使理性脑+小脑+身体,可以完成“去给我打个酱油”这样的命令。也不是全部。
缺失的部分其实是感性脑和本能脑。机器人如果只有理性的工作和执行,还是机器,人性的部分或者说动物性的部分,其实来自感性脑和更深的本能脑。
如果可以开发一个本能脑,这个脑程序,基于很少的神经网络,但是却有着最高的决策权限,只按对自己好坏来做出反应。然后外围包围上一层感性的情绪。我觉得差不多这个程序就像人了。或者说,眼前这台机器,有他自己的利益,有保护自己的本能,有对外部世界的好恶,在跟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他有内心的倾向性,他就活了。
由此又想到一个问题。
佛教中总是说,要平常心。总是讲世事无常,诸法皆苦,希望大家涅槃寂静。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是就是帮助大家挣脱原始爬虫脑的控制。当外部眼耳鼻舌身等外部传感器观察到的世界信息,再引起爬虫脑的好恶判断,情绪脑可以拒绝执行,就没有情绪没有痛苦了。生命的痛苦可能就是来自于此,只要时间在进行,外部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爬虫脑就会持续发出指令,让我们劳情伤神,树欲静而风不止。
奥,这么说,爬虫脑的更深处,可能只有一小撮神经细胞。这几个神经细胞只负责处理一件事:把外部世界的信息抽象过滤之后,只输出个0或者1。然后整个人就得忙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