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平云南碑
元世祖平云南碑
国家继天立极,日月所照,罔有内外。云南,秦汉郡县也,负险弗庭。宪庙践阼之二年,岁在壬子,我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介弟亲王之重,授钺专征。秋九月出师,冬十二月济河,明年春历盐、夏,夏四月出萧关、驻六盘,八月绝洮逾吐蕃,分军为三道,禁杀掠焚庐舍。先遣使大理招之,道阻而还。十月过大渡河,上率劲骑,由中道先进。十一月渡泸,所过望风款附,再使招之,至其国遇害。十二月,傅其都城,城倚点苍山、西洱河为固,国主段兴智及其柄臣高泰祥背城出战,大败,又使招之,三返弗听。下令攻之,东西道兵亦至,乃登点苍,临视城中,城中宵溃,兴智奔善阐,追及;泰祥于姚州俘斩以徇。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阐未附。明年春,留大将兀良合台经略之,上振旅而还。未几,拔善阐,得兴智以献,释不杀。进军平乌蛮部落三十七,攻交趾,破其都,收特磨溪洞三十六,金齿、白衣、罗鬼、缅中诸蛮相继纳款,云南平,列为郡县,凡总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县五十,甸部寨六十一,见户百二十八万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隶诸道,立行中书省于中庆以统之。
大德八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所领云南,地居徼外,历世所不能臣,先皇帝天戈一麾,无思不服,今其民衣被皇朝,同于方夏,幼长少老,怡怡熙熙,皆自忘其往陋,非神武不杀之恩不及此,惟点苍之山,尝驻跸焉,若纪圣功,刻石其上,使臣民永永瞻仰,于事为宜。”中书以闻,制曰:“可。”以命词臣,臣文海再拜稽首而言曰:“世祖皇帝之德大矣,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而生生之意,恒寓于雪霜风雨、寒暑变化之中,物之蒙之者薰然而温,洒然而濯,翕然而同,靡然而顺,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故其功烈之崇,基业之广,贯三灵而轶千古。夫以大理之昏迷旅拒,虐我使人,若奋其武怒,俾无遗育可也;而招徕绥缉,终释其主弗诛。呜呼!微天地之德,孰能与于此乎?今陛下建中和之政,凡以绳祖武、厚民生,无所不用其极。中外钦承,无远弗届,是以藩方大臣于钱谷甲兵之外,惓惓以光昭令德为请,知为政之本也已。汉世宗从事西南夷,天下为之骚动,蜀民咨怨,喻之谆谆,凿池莅习,再驾而后取之,其视今也,孰愈?穆王周行禹县,必皆有车辙马迹焉,初非疆理天下也,而世犹诵之至今,其视跋履山川、洒濯其民而纳于礼义之域,孰多?彼碧鸡金马与夫点苍,皆其山之望者也,汉使祭之,唐季盟之,夫各有所畏焉耳。今也镌未始磨之崖,纪无能名之绩,桓桓煜煜,与世无极,岂惟足以震百蛮、荣千古,其余光所被,山川鬼神与嘉赖之,呜呼盛矣哉!臣事先皇帝,蚤受眷知,今复待罪禁林,发扬蹈厉,职也,不敢以荒落辞,谨再拜稽首而系之诗曰:
于皇维元,载地统天。大噫小嘘,曰寒以暄。粤西南陬,水驶山蝤。风霆流形,气交神州。跂息蠕蠕,勾萌鲜鲜。谷饮巢居,燕及跕鸢。繄谁之恩?圣祖神孙。武烈文谟,湔祓生存。既有典常,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孰为要荒?点苍苍苍,禹迹尧墙。井钺参旗,终夜有光。威不违颜,作善降祥。嗟尔耄倪,视此勿忘!

云南行省臣奏言世祖率军平定大理国,云南官民愿刻石于大理点苍山以纪功德,成宗乃诏翰林院官吏程钜夫(字文海)撰碑文,于大德八年(1304)树该碑。碑文载:宪宗二年(1252)九月,宪宗之弟忽必烈以宗王身份率军远征大理国。次年四月出萧关,驻六盘山。八月绝洮河,逾吐蕃。分军为3道入云南。3次遣使招降大理,使者均被害。蒙古军至大理,忽必烈等登点苍山临视,城中宵溃。大理国王段兴智出奔鄯阐(今昆明),大理国权臣高太祥(或称高祥)逃至姚州被俘斩。次年留大将兀良合台经略,忽必烈振旅而还。兀良合台攻交趾(今越南北部),破其都城,又俘降段兴智,基本上平定了云南地区。碑文所言元初云南有人口128万余户,是历史上对云南人口较早的统计。忽必烈率军远征云南地区,其大致过程见载于《元史》,但《元世祖平云南碑》的内容较详细,可补《元史》记载的不足。此碑现存于大理古城。
《元世祖平云南碑》是中国元朝文臣程钜夫(程文海)奉元成宗敕所撰写的碑文。碑文歌颂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赫赫功勋,对他平定大理国采取的许多政策、策略多有表述。
" 为了突出忽必烈的盖世功勋,程文海不惜歪曲历史事实,贬低其他朝代在云南的治理,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他说:“云南,秦汉郡县也,负险弗庭”。“云南地居微外,历世所不能臣”。这些都是违背历史事实的。秦“开五尺道置吏”,开始经营云南。西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设置犍为、牂牁、越、益州四郡,敕封“滇王”,云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在中央政府直接统治之下。其后,历代设治,不断扩大管辖范围。即使是南诏时期,南诏王室与唐王朝有矛盾,忽合忽离,但“臣属”唐朝之心始终不改。因此,“负险弗庭”、“世所不能臣”之类说法是错误的。"——《云南读本》
此碑以正楷大字书丹,劲瘦工严,有欧、柳遗风。想此为颂主丰碑,记经国大事,非海内高手不可落笔。而《书史会要》一书也称其“矩夫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
此碑是云南元碑中的精品,面洱海而屏苍山,亦颇有碑中帝王之姿。
碑立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撰文者是翰林程文海。元成宗铁木耳时,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最高行政长官)也速答儿议立此碑,歌颂元朝开国皇帝世祖忽必烈讨平云南,一统南滇的圣德神功。
历史剖析
云南历史上与中原王朝若即若离,南诏之后,大理国兴,虽与宋王朝保持君臣关系,但地处边疆,宋室势力鞭长莫及,大理国实为地方割据政权。段氏大理国传有22世共315年,此间宋室不向大理派官、派兵、派款,政由段氏出,这一局面到忽必烈亲征讨平云南才告结束,云南自此归入中央王朝的区划与辖治,因而忽必烈是一个对祖国统一大有建树的杰出人物。
忽必烈灭南宋王朝的战略可称旷古未有。其行军用兵路线是从宁夏入甘肃,翻越六盘山, 由甘肃入四川松潘,然后兵分三路入滇。忽必烈亲统中路大军,跨革囊,渡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从丽江直逼洱海,一举荡灭大理国。行经之地,纵横万里,多属不毛,天堑布途,非天才大略者不敢为。扫平云南后,元军分兵由四川、湖北、广西几路进逼南宋京都杭州,形成长达数万里的大迂回包围圈,从而一举灭宋。这一战略的艰险与成功,证明忽必烈是一位胆识过人的 统帅。
【翻译文】
国家继承天命建立统治,日月所照的地方,不分内外。云南是秦汉以来的郡县,但是长久以来,仗着地势的险要,不肯归顺朝廷。世祖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岁在壬子,世祖皇帝以亲王之尊,授钺专征。秋天九月出师,冬天十二月渡过黄河,第二年春天经过盐州、夏州,夏天四月出萧关,驻军六盘山,八月渡过洮河,翻越吐蕃,分兵为三路进军,禁止杀掠百姓,焚烧庐舍。世祖皇帝先派遣使者到大理去招抚,因道路阻隔而返回。十月过大渡河,世祖皇帝率领精锐骑兵,由中路先进。十一月渡过泸水,所过之处,百姓望风归附,世祖皇帝再次派遣使者去招抚,使者到达云南被杀。十二月,军队逼近云南都城,都城倚仗点苍山、西洱河为固守据点,国主段兴智及其重臣高泰祥背城出战,大败,世祖皇帝又派使者去招抚,使者三次往返都不听。世祖皇帝下令攻取都城,东西两路的军队也赶到,于是登上点苍山,俯视城中,城中守军在夜晚溃败,段兴智逃往善阐,世祖皇帝率军追击,在姚州俘虏并斩杀了高泰祥示众。世祖皇帝分兵攻取各地,所到之处都攻下了,只有善阐没有归附。第二年春天,世祖皇帝留下大将兀良合台经营善阐,自己率领大军返回。不久,兀良合台攻下了善阐,俘获了段兴智献给世祖皇帝,世祖皇帝释放了他,没有杀他。世祖皇帝进军平定了乌蛮部落三十七处,攻打交趾,攻破了交趾的都城,收复了特磨溪洞三十六处,金齿、白衣、罗鬼、缅中等地的蛮族相继归附,云南于是平定,列为郡县,共设总府三十七处,散府八处,州六十处,县五十处,甸部寨六十一处,百姓共有户一百二十八万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隶于各路,世祖皇帝在中庆设立了行中书省来统领这些地区。
大德八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议说:“我所管辖的云南,地处边远,历代都不能使它臣服,先皇帝挥动天戈,云南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现在云南的百姓都蒙受皇朝的恩泽,与中原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从老到少,都怡然自得,都忘记了过去的粗陋,如果不是先皇帝神武而不滥杀之恩,就不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只有点苍山,先皇帝曾在那里驻跸,如果在那山上刻石记述先皇帝的圣功,使臣民永远瞻仰,是很适宜的。”中书省把这件事奏闻朝廷,世祖皇帝下诏说:“可以。”于是命令文臣撰写碑文。我文海两次跪拜叩头后说:“世祖皇帝的恩德太大了,就像天地一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而它生育万物的意志,常常蕴含在雪霜风雨、寒暑变化之中,万物蒙受它的恩泽,温暖地生长,洁净地洗涤,和谐地一致,顺从地茂盛,有不自觉而然地生长的,所以世祖皇帝的功业之崇高,基业之广大,贯通天地人三才而超越千古。大理的百姓昏迷糊涂,抗拒朝廷,虐待我们的使者,如果世祖皇帝奋起武怒,把他们都杀了也可以,但世祖皇帝却招抚他们,安抚他们,始终释放了他们的首领而没有杀他。唉!如果没有天地那样的恩德,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陛下建立中和之政,凡是用来继承世祖皇帝的业绩、厚待百姓生计的,都竭尽全力去做。朝廷内外都恭敬地承奉陛下的旨意,没有远近之分,所以地方大臣在钱谷甲兵之外,还恳切地请求光昭皇帝的盛德,这是他们知道为政的根本啊。汉武帝经营西南夷,天下因此骚动不安,蜀地百姓怨恨,汉武帝反复劝勉他们,开凿昆明池练习水战,两次出兵才攻取西南夷,汉武帝与世祖皇帝相比,谁更高明呢?周穆王遍游天下,必然都有车辙马迹,他起初并不是要统治天下,可是世人至今还传诵他的事迹,这与世祖皇帝跋山涉水,使百姓沐浴恩泽而归入礼义之域相比,谁的功绩更多呢?那碧鸡山、金马山和点苍山,都是云南的名山,汉朝使者曾祭祀碧鸡山,唐朝末年曾与南诏结盟于金马山,这都是各有所畏惧的缘故。现在,在还没有磨过的山崖上镌刻碑文,记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功绩,碑文高大辉煌,与世长存,这岂止是足以震慑百蛮、荣耀千古,就是那碑文余光所照到的地方,山川鬼神也都蒙受恩泽而感激不已啊!我文海侍奉世祖皇帝,早就蒙受眷顾了解,现在又待在翰林,歌颂世祖皇帝的功德,发扬世祖皇帝的武勇,是我的职责,我不敢用荒疏浅薄之辞来推脱,我两次跪拜叩头后,谨把这首诗附在后面: 伟大的元朝,统辖天地。呼气吸气,调节寒暖。西南边陲,水势湍急,山势陡峭。风云变化,与中原之气交融。万物蠕动生长,草木萌芽。百姓依山饮谷水,筑巢而居,燕子、鸢鸟也飞来栖息。这是谁的恩德呢?是圣祖神孙的恩德。武烈文谋,荡涤污秽,保存生灵。于是制定了典章制度,颁赐了服饰。我们的官吏、百姓、工匠、商人,万国一家,哪里还有边远荒凉之地呢?点苍山青翠苍茫,境内都是禹迹尧墙。星宿井钺,参旗诸星,彻夜有光。恩威并用,善行则降吉祥。你们老老少少,看到这碑文不要忘记世祖皇帝的恩德啊!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6 1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