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次无形断舍离,降伏对金钱的焦虑

有圆梦群友提问:在逐步一点点去做的过程,会因为经济现实不满足而焦虑,该怎么做呢?这让我想到2015年写过的一篇文章《才不要做才华横溢的穷人》,文章当时表达了既要追求成长也要站稳经济脚跟的观点。10年过去了,现在的我觉得问题要分多层面来思考和解决。经济基础非常重要,一部纪录片中测算了在社会上经济条件占前1%的人和底层1%的人之间的寿命差异,大概能差出10到15年的寿命,实在是令人吃惊。

大环境想搞清楚为什么在同样一个环境中,有的人容易焦虑,另一些人总是很放松,要先从大环境观察起来。有张数据体现了几个国家的人均社会福利指数,在常见的几大锅中,能看到我锅人均社会福利最低,财政投入到社会中的福利预算最低,分配制度又是双轨制。

显然,在同一个环境中,非普通人在医疗、养老、育儿、教育上更有安全感,活着更舒心。
12年前我还在上班,有位同事老公的姥姥是老干部,被分配了北京西单的老干部房,一家几代人都可以舒服的住在大房子里。这位姥姥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去住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每天住院费1000多块。能把医院当成渡假中心的理由,是因为医疗0自费,医院也是老干部专属医院,护士小姐们服务态度非常好,在里面吃住都令人愉悦。一生不用在医疗上花钱的安全感,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
婆婆的病情更严重了(可参考《人生苦难重重,从家人得了绝症开始》),上个月和老公到北京5环外的一家养老院看下环境,一个破旧的单间,每个月就要5600到6600起,另加其他杂费。5600一个月的房间还是看不到阳光的朝向,而5600一个月的养老金也不是每个人能拿到水准。我随口问了下,养老院中间的那栋二层小楼是什么价位。负责人说,那里每个房间更大更舒服,有专人护理,每个月差不多一万,里面住的都是老干部,人家每个月养老金2万多。不用考虑退休后的养老成本,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生了孩子后,有位朋友推荐说一家XX幼儿园非常不错。我和老妈提起了幼儿园的名字,老妈说,那可是机关幼儿园,一般人进不去。嗯,又是带有壁垒的隐形福利。2023年为了创作新书稿件,我经常去家附近的自习室,在暑假期间自习室经常被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考公的人挤的人满为患。当研究生的出路也不太光明时,更多人选择投奔能享受到较多福利分配的途径,即考公。在各方面越来越卷的环境下,普通人50岁前要为了方方面面支付生活成本、赚钱支付账单,50岁后要为了养老进行主动储蓄。不焦虑挺难的。 小环境除了大环境之外,家庭遗传基因也会影响一个人是否容易焦虑。据医学研究,父母孕育孩子时,自身的经历、饮食结构、呼吸的空气质量等都会留在基因序列里,并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我就是一个敏感、紧张和容易焦虑的人。记得最开始写博客时,有网友评价说我写的东西怎么看起来都苦哈哈的,我认为遗传的力量占比巨大。老爸生我的时候,他经历过了吻哥、上山下乡、漆黑艰苦的煤矿7年工作,在基本没体会过生活甜美一面的他,显然把居安思危等“恐惧因子”都遗传给了我。而朱先生且截然不同,他的父母刚好比我的父母小一轮,没有经历过吻哥之类的,而且刚好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被父母倾尽了爱心。这样的父母诞生出的朱先生,是我身边内心安全感最足的人,足到只要有其他人去解决一件事,他可以欣然休息。当别人跑个步也要积攒粉丝,争取当跑步博主时,他只是单纯的跑。他喜欢的是那些20年也难以产出经济回报的哲学、人类学、玄学。。。有没有安全感,安全感足不足,除了从家庭中体现,还深深的刻印在你的8字中。很久之前,给一位吃素朋友的8字随手画了张取象图,对方就属于挺有安全感,执念还很少的人。

既然大小环境都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已经投胎了,就要接受现实。那怎么解决呢? 按照《福格行为模型》提到的,有3个办法:顿悟、改变环境、改变习惯。

1、顿悟
也就是改变心态,让自己变成一个专注当下,不为世俗焦虑的人。《福格行为模型》的作者也提到了这非常难,可以Pass了。
2、改变环境
《福格行为模型》的作者曾经向一位减肥公司的创始人提问,说有没有能成功减肥,还不用改变外在环境的人?得到的回复是:没有!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大! 不满意小环境,可以先整理房间开始,进一步争取独立自主,从家中搬出去独居。 不满意分配模式又改变不了,可以搬迁到其他环境中去。用脚投票是近几年大量富裕阶层和中产的选择。 2023年底,我和家人在旅居了一个月,如果用北京的消费比较,会发现曼谷生活成本是北京的7成,清迈的生活成本是北京的3成。一家3个大人1个孩子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人均人民币50元,去菜市场买一大堆食材才人民币100上下。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的老人和家长选择定居在东南亚了。 简单来说,让一生更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一个锅佳赚取高收入,并在低成本的国家生活。 如果不能顿悟、一时半会也不能改变工作形式和地点,也不能改变生活地点。就要从习惯改起来。
3、用100次无形断舍离改变习惯
市面上关于习惯的书籍非常多,大多主张帮人们增加行为习惯,或者减少行为习惯。 在探索无形整理时,发现很多人精力匮乏、做事拖沓的理由之一,是因为杂念丛生,焦虑占据了大脑内存,无法进一步激发潜力。一件事还没做出来呢,脑海里先涌出来杂七杂八的想法。 Such as:做了这件事会不会被人笑话,会不会发出去没人点赞,会不会投入很多最后亏本,会不会已经有其他人早就做了而且做的比我还有品位等等。 为了能放下成百上千的杂念,我想到为什么不充分利用100次圆梦计划表格呢。先是抱着实验的心态,用2个月时间写下了001-100件想要舍弃的无形念头。又用了2个月写满了第二张,目前在继续推进第3张。

每当大脑中闪现了一丝焦虑念头,或是焦虑事件,我就会打开100次表格,把关键词写在一个格子里,写上当天的年月日。出现一个念头写一个,每当同样的念头再出现,就马上觉察并提醒自己,执念和杂念都被我记录下来了,我不用慌。只要在一生中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我已经可以过上很不错的生活了。 有几个大类的杂念值得写下: ·习惯戒除:比如不再喝奶茶、不再吃有添加剂的零食、不再吃外卖等 ·放下执念:比如不再执着于是否生二胎、关于经济上的忧虑、喜欢占小便宜的心态等 ·删掉源头:删除购物app、清理购物平台购物车、清理基金股票以后不再参与等 另外,我们也要放下只要追求成长和读书,就能改变人生大富大贵的执念。谁说成长等于变富有,不能致富就不成长了吗? 追求个人成长的本质,是生而为人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人生体验的可能性,从中激发个人潜能才最有意思。当一个像研究生一样找到自己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最享受。 当一个人的杂念少了大半后,必然能把更多精力用于思考怎么过有创造力的生活,怎么能在现有的领域发挥潜能,怎么能解决更多人的问题。当一个人解决了问题,收入、酬劳、回报是对方给予你的馈赠,是必然会来到的。 有位命理师对我说过:每个人把自己原局的潜力榨干就已经很好了。 我曾经和大部分人一样并不清楚自己的潜力在哪里,无脑的拖拽着大小无形枷锁过着每一天。 通过表格记录100次无形断舍离后,我的身心更加清晰、轻盈、受益良多。记录带给我一份觉察,虽然不能消灭执念,但能让我提醒自己,那件事、那个念头已经被我“封印”在格子里了,我不需要让自己沉浸在情绪中不能自拔。 希望容易焦虑、内心还有些房间角落没有清理的朋友,能尽早开启这份记录。如果推动不了大的改变,就从小事做起。把对杂念、焦虑、执念的记录持续一生,进而发挥个人潜能,做一个不焦虑的终身成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