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的瞬间
查看话题 >Crush和我表白的瞬间,我下头了

“Crush和我表白的瞬间,我下头了。”
“为什么看见喜欢的人总是想躲着走?”
“有人和我表白了,但我不相信自己会被Ta爱,怎么办?”
对很多人而言,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发现自己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自己。但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群“爱情逃兵”,在爱慕的对象表白的那一刻,他们的心动就会戛然而止,并且立刻从这段即将达成的亲密关系中逃走。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爱情逃兵”,可能会对他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态度和前后矛盾的行为感到错愕。但是有可能,你遇到的并不是渣男或渣女的套路,也不是海王的养鱼,而是与回避型依恋高度相似的性单恋者。
“性单恋”是指会对他人产生好感,但若对方表现出想要进一步发展或者对自己有好感,就会立刻感到反感和排斥的心理。他们的感情会因为对方的正向回馈而消失、冷却。
性单恋者在恋爱中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1. 抗拒亲密关系,希望可以掌控与对方的距离,一旦距离缩短,就会想要逃
2. 无法摆脱亲密关系的“三月魔咒”,即使进入了亲密关系,也无法持续很久
3.害怕被期待,担心自己不符合对方理想,觉得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
4. 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5. 容易过度美化对方,当了解越深,发现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时,就会立刻“下头”
......

《杀死伊芙 第二季》剧照
有的性单恋者寻求高度的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在情感上是自给自足的,无需亲密关系,在单向的爱中就可以获得正向的情绪反馈。
而有的性单恋者则因为自己的“症状”痛苦万分,他们既想靠近,又下意识地排斥,既渴望一段长久稳定的恋爱关系,又无法控制地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性单恋者似乎不是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失去了被爱的能力。
我爱你,与你无关
性单恋倾向目前没有相关心理学的研究佐证,但有人认为,性单恋的心理和回避型依附人格相关。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对母亲的依附行为分为安全性依附、焦虑矛盾型依附、回避型依附和混乱型依附。
在陌生的环境中,安全性依附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难过和痛苦,但当母亲回来时又可以迅速安定下来,并自由地探索环境、与陌生人互动。焦虑矛盾型依附的婴儿对母亲的离开极度反抗,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和亲近,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而回避型依附的婴儿会忽视母亲的存在,在母亲离开时不会表现出紧张、痛苦、难过,母亲回来时会回避和母亲眼神交流甚至转身离开,这类婴儿对待母亲和陌生人的态度是一样的,与母亲并未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结。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时与母亲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长大后的恋爱和亲密关系,在恋爱时会采取同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伴侣。
安全型依附人格更容易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会过于依赖伴侣,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不安全感。回避型人格则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防御的姿态,很少向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很难做出承诺,这与性单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的态度和表现十分相似。

《今生是第一次》剧照
尽管性单恋者和回避型依恋人格在亲密关系中的回避行为十分相似,但二者仍有很大的不同。仅就回避行为而言,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的是“付出爱”,而性单恋人群则是回避“得到爱”。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爱情观可能是“爱情是脆弱的,只是各取所需”,性单恋者的爱情观则是“我相信爱,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了不起的女孩》剧照
“我是性单恋,还有救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一名性单恋者或者有性单恋的倾向,应该如何改变呢?
在豆瓣有一个【性单恋lithromantic互助小组】,一些被性单恋心理困扰的豆友在这里讲述自己失败的恋爱经历,剖析自己性单恋心理的成因。组里性单恋者产生回避行为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根据时间君的不完全统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自卑心理
也许是曾受到原生家庭的冷落或忽视,也许是接受过父母或学校的打压式教育,也许有过被霸凌或羞辱的经历,大部分性单恋者都自我价值认定过低,习惯性地否定自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配被爱。
当喜欢的人对他们表达爱意,他们会想:“ta一定是被我展现出的表象蒙蔽了,当ta真正了解我,发现我的缺点,ta就不会爱我了”或者“我这么糟糕,ta还会喜欢我,证明ta也不过如此”。因此他们不再向对方靠近,只能通过拉开距离化解内心的矛盾。
失败的恋爱经历
对部分性单恋者来说,他们过去可能有过惨痛的失恋,在恋爱中受到重挫的经历,这造成了他们在恋爱中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恋爱后,他们产生了恋爱必然会伴随着悲剧和伤害的想法。为了避免再次经历类似的失败和挫折,他们会在一开始就设下防备,认为“没有期待没有伤害”的单恋便已足够。一旦对方有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意图,他们便会下意识地回避,斩断伤害的源头。

《阿飞正传》剧照
对浪漫之爱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部分性单恋者对小说、戏剧中的浪漫情节十分向往,在他们心中,爱必须是纯粹的、崇高的、完美无瑕的。他们美化了爱,也神化了爱恋的对象,ta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被抽象为他们纯粹无瑕的爱意的寄托。而当性单恋者发现对方向自己示好、表达喜爱,这个人便从他们用完美的爱塑造的神坛中跌落,沦为一个与世人无异的普通人,他们的爱意也就此消散了。
未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
有些性单恋者混淆了喜欢“一个人”和喜欢“心动的感觉”。有时他们只是迷恋“心动的感觉”,而心动必须有一个投射的对象,他们便误以为自己喜欢上了那个投射的对象。而这种心动往往是短暂易逝的,当新鲜感被耗尽,这个人再也无法带给他们带来心动的感觉时,他们便会迅速“下头”,开始厌倦、逃避,造成了性单恋者恋情的“三月魔咒”。

《我可能不会爱你》剧照
其实,性单恋只是一种浪漫倾向,并不是一种必须被治疗的心理疾病。如果你认为迈过心里的那道坎实在困难,又认为恋爱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享受在情感上自负盈亏的单身或单恋生活,那么完全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状态,大可不必勉强自己去改变。
对于那些渴望稳定的亲密关系,却受困于性单恋而受尽折磨的人,不要因为多次的失败经历就对自己心灰意冷,认为性单恋是无可救药的。造成性单恋的原因很多,目前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疗方法。因此想要有所改变,就必须剖析自我,分析造成自己回避行为的心理动机究竟为何,找到隐藏在回避背后的那个症结,再对症下药,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信任的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的帮助。

《请回答1988》剧照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浩威老师(也是刘若英的心理咨询师)在《亲密而独立——洞悉爱情的20堂心理课》提出,自我成长的不同程度会影响进入爱情的时机。
自我的追求和亲密关系的完成,是在我们年轻时候同时要完成的两个目标。爱情的追求和寻找自我的认同是经常相辅相成的。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人在12~18岁这个阶段,慢慢形成了自我追求,这是八阶段中的第五阶段;然后才开始进入亲密关系的学习和完成,这是第六阶段。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学习谈恋爱的时候,往往也是慢慢开始思考自己人生未来目标的时候。
在长长的爱情的路上会面临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爱无能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让爱情变成滋养自己的养分。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专栏,解决自己的“爱情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