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Quotes from "The Joy of Living", by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2009
1)空性 Emptiness
空性是万物产生的基础,是所有现象的本质。
在藏文中,空性由两个字组成,Tongpa-nyi。
tongpa的意思是空,它所代表的是某种超出感官能力所能感知及概念性思考所能理解的状态。在佛教明相中,这往往被称为“不可思议”“无法言喻”“不可说”等。
nyi是一个后缀,在另一个字的后面则表达的一种“可能性”,也就是任何事物都可能生起,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意思。
因此,空性,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
“心的本质是空性的,但万物却不断从中生起。” --- 第三世嘉华噶玛巴
“对生起的一切保持清新的觉性。。。就足够了。” --- 第九世嘉华噶玛巴
无限的可能性,只是空性的基本意义。空性的第二层意义是:由这无限可能性所生起的一切,无论是念头、字句、星球、或桌子,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许多因缘条件聚合的结果。
2)明性 Clarity
明性,即心之明光,自心能无限觉察的能力。
禅修的重点就是要放下你对禅修的所有期待。你的本然心所具有的一切特质 --- 寂静、开阔、放松与清明,原本就已经在那儿了。
“明空一体”,在藏文中被称为magakpa,也就是“无障碍”,“力量”或“能力”。
3)悲心 unconditional love
悲心的藏文是nyingjay,意指“心全然地开放”,是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认同“彼此的”不同“,你我之间并无差异。
4)我们为何不快乐?
恐惧、痛苦,焦虑,寂寞,孤独,绝望。
有三种主要烦恼:愚痴、贪着、嗔念。
愚痴即是无法体会自心无限的潜能、明性和力量。
就根本层面来看,愚痴将觉性基本的开放体验曲解为一种固有的二元对立 --- ”自“与”他“。
将自身囚禁在二元对立的感知方式中,生活因而变成一种争斗拼搏,必须在他人捷足先登之前,抢先得到所需的一切以获得快乐。
在梵文中,这样的争斗拼搏被称为“娑婆”或“轮回”,字面意思就是“车轮”或“循环”
所谓的”轮回“,特别是痛苦的轮回或循环,是一种不断重蹈覆辙的习性。 先不管动机好坏,你会发现自己不断重复相同的模式,却期待结果有所不同。
“轮回”的反面就是涅槃。对“涅槃”更正确的诠释是,采用一种更开阔的观点来看相对世界的种种体验,即接纳所有体验,不论快乐或痛苦,全都是觉性的展现。
贪着,或欲望,当我们的心被贪着制约时,无论拥有多少,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感到满足。我们不仅变得越来越依赖外境,也强化了”依赖外境给予我们快乐“的这种神经元模式的制约。
每个强烈的贪念,都会引发相对强度的恐惧,因为唯恐得不到所求,或害怕失去所得。
这样的恐惧就被称为”嗔念“,它是一种抗拒,即拒绝接受相对真理的无常本质所导致的必然变化。
嗔念会强化你那自认受限、脆弱,以及不完满的神经元模式,会让你不自觉地耗费大量心力,密切监视着周遭潜在的危机。
就情绪层面而言,嗔念通常会以愤怒甚至仇恨的状态显露出来,在愤怒的操纵下,你把所有的人、事、物都视为敌人,结果导致你的内在和外在世界愈来愈狭小;你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强化了产生恐惧和脆弱感的特定神经元模式。
5)烦恼或契机
无论是贪着、嗔恨、压力、焦虑、恐惧或渴望,都只是自心的造作罢了。
我们愈熟悉如何检验自心,就愈容易认出所经历的一切, 也就愈了解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要让充满泥巴和杂质的水变清澈,最简单的方法是让水中的杂质和泥巴沉淀下来。同样的道理,假如能安住自心,那么愚痴、贪着、嗔念等烦恼就会逐渐平息下来。这时,自心的真正本质 --- 慈悲、清明、无边际的开阔境界 --- 就会显现出来。
(然而,如果杂质比水轻呢,沉淀是不可能的,如何让水变清澈呢?举例不是去探究例子本身,而是通过例子(法门)更好地了解问题本身。这是着相吗?如果杂质融进水中呢,this can go on and on forever and would never help solve the real problem itself...)
了解到一切都是空性的显现
通过禅修让明性浮现
在每一个对境中体悟。

Geisha, Private collection, Panama La Esmera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