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觉醒》部分书摘
自我保存
自我实现
超越人性
英雄之旅
Fight or Flee
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我们常常会很自然地进入逃避状态,无意识地做一些转移自己注意力的事情。刷视频、打游戏、喝酒,做这些事的确能帮我们远离现实中的问题或痛苦,当沉溺在这些事情中时,我们的意识会被弱化,这样一来,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直到有一天,之前一直逃避的痛苦从一个小洞演化成了巨大的窟窿,让我们避无可避,不得不直面更大更深重的问题或痛苦时,我们才会重新回归现实。
逃避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它会把之前比较小的问题拖成大问题,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另一方面,它还会让当事人的心智随着意识的弱化而逐渐退化和萎缩。
臣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向痛苦臣服的机会。
第一次臣服的机会是向当下已经发生的现实臣服。承认现实不能改变,它已然发生。当我们能够完完全全地臣服和接纳已经发生的一切时,我们就不会再有消极的心态,也不会再有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
第二次臣服的机会是向内心的痛苦情绪臣服。不要再去抗拒痛苦的情绪和感受,而是允许它如实地呈现,向内心不断翻滚的痛苦臣服。然后,在不给它贴心理标签的情况下去觉察这些痛苦的情绪,甚至欢迎它们。慢慢地,随着你对内心痛苦情绪的臣服,痛苦会渐渐消散,内心会渐渐宁静下来。
臣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正做到,需要我们持续练习。
如何练习呢?
我是这样做的:当遇到痛苦时,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棵稻穗。随着大风大雨(即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痛苦的感受)左右摇摆,风把我吹向哪边,我就倒向哪边。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卸掉自己身上的力,放松下来,跟随风雨的韵律和节奏摇摆,既没有挣扎,也没有抗拒。我明黄熟透的安然,如一棵稻穗,或摇摆,或倒伏,但凭风。
臣服并非意味着我们不再做任何改变,它说的是我们的心境上。在心境上,我们要有全然接纳和顺应的状态。但再行动上我们依然可以积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臣服不是“躺平”,它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并不矛盾。
痛苦不可避免,但折磨大可不必。
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意识的觉醒。我们一次次遭遇的痛苦,正是把我们推向更高层觉醒的动力。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如果丧尸了意识,人就不会再有痛苦;而意识越强,痛苦也就越深。生命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意识的成长,而痛苦就是意识成长的必经之路。
痛苦是我们意识成长、心智成长,以及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把痛苦转化为成长路上的“礼物”,才算是对得起自己经受过的或正在经受的痛苦。
一个人也许能够做出惊人的伟业,了解深奥的知识,但是对自己却一无所知。而失败与痛苦则能够引导一个人向内心省察,让他在内心开始真正的学习。
爱不是控制、不是依赖、不是占有,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支持对方活出他的生命力。
人生的痛苦大多具有非凡的价值与意义,超越了这些痛苦,也就超越了过去的自己,并抵达痛苦的对立面——拥有更成熟、更高阶的心智。
消除二元对立、好坏分别。把所有的人事物当成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体验,区别只是风景不同而已,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种无好无坏、无忧无喜的状态。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时有不同风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独特滋味。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体验这旅程,感知这滋味。下雨听雨,下雪观雪。日日变化,日日是好日。
享受生活或在生活中受苦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你心甘情愿地投入任何事情,那就是你的天堂;如果你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任何事,那就是你的地狱。
一艘船,如果总是行驶在浓重的雾气里,总是看不清方向,那么它触礁、遇到事故的概率就比其他船只高的多。一个人,如果每做选择都处在较低的层级,那么他的人生也会像这艘船一样,注定命运坎坷。
内心澄明:内外匹配法。内外匹配法的关注点和出发点不再是外在选项的好坏和高下,而是做选择的人究竟时什么样的,有哪些需要和渴望,有哪些热情与特点。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人生愿景: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以及我究竟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核心价值观:
深层热情:
天赋/特点:战略思维领域、影响力领域、执行力领域、关系建立领域。
人生愿景、核心价值观、深层热情、天赋/特点这四种都会随着认知随着行动随着经历而改变,而非一成不变的。
当我们做出的决策和选择不时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屈从于他人的要求和期待或社会文化、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压力时,我们就会陷入持久的纠结和痛苦,因为我们违背了真实自我的渴望与需要。
自由的反面是自我负责。
很多人,嘴上说着要自由,实际上却惧怕自由,因为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做选择,然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相应的代价。成熟的人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也能承担与此相应的代价。但是,对一个不成熟的人而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一件压力非常大的事,他不敢承担与之相应的代价。最后,他们干脆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做选择。他们轻松了,却也成了别人的替身,失去了成长和活出自己的机会。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始终摆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时后退的路,为了获得十足的安全感,通过顺从于“你应该......”退回“母体”,成为“应该的我”,从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另一条是前进的路,为了获得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放弃对安全感的执着,转而去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最终成既独特又完整的自我。
如果破除“你应该”的封印呢?
1. 放下对安全感的过度执着。体验一回失控的感觉,你对安全感的执着也许就会慢慢消除。
2.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哪怕事实证明自己的决策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因为它时非常了不起的开始——开始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意味着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自我的独立和成长。
3. 更多地回归真实自我,聆听来自真实自我的声音。我们的真实自我往往隐藏在自己的“内在小孩”里,只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基本已经被来自外在的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等淹没了,因此很难听到来自他的声音。每个周末专门调出一天或几个小时,让自己彻彻底底地回归到“内在小孩”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完全从平日的各种束缚、规范和压抑中跳脱出来。
除了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我们的存在没有别的意义。是的,彻底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替身,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对“价值”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应该使用单一标准。
思维边界的形成主要有 5 个原因:原生家庭的影响和熏陶、过往经历所形成的解释框架、集体的思维边界、偷渡而来的观念、强大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就如惯性一般,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涉,事物就会沿着原来的路径一直发展下去。
转化或打破思维边界的三个简要步骤:
第一步:要清楚地知道思维边界真实存在,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正在发生作用的思维边界。如果某些问题或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你身上,其背后就很有可能有思维边界在作祟,有些人总是在同一类问题上受挫,有些人总是为在同一类问题而苦恼。
第二步:检验某个思维假设是不是思维边界。那些不合理的、不真实的、不客观的思维假设才是思维边界。举反例,如果反例存在,说明这是思维边界。
第三步:用一个更合理的想法去替代不合理的思维边界。
解除有限游戏的封印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方法是,把自己的人生从一场接一场的“以赢为目的”的有限游戏,转变成多个“以继续玩游戏为目的”的无限游戏;第二个方法是,在面对无法改变的、既定的有限游戏时,学会用“无限游戏”的思维方式去玩。(消除时空边界,改变游戏规则。)
世界是做游乐园。我们就就该活出自己,挖掘属于自己的天赋,成为自己领域的“天才”,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尽情地玩。这时,我们的心态是开放的,我们不再执着于输赢,也不再局限于各种边界,而是期待不断改变与探索,不断体验人生中的各种可能性。
为自己设计了人生中的四个无限游戏:阅读书籍;修习智慧;感知美与艺术;学会爱、践行爱。
打造商业版图。
智慧:从你所经历的一切中获得理解,这种理解就是所谓的智慧。
美看似“无用”,但是,如果生命失去了美,一切都会变得索然无味。
在艺术和大自然中,感知美,记录美,探索美,创造美,分享美。
爱不是激情、不是依赖,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爱是要去支持自己所爱的人去活出他的生命力的。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的能力。
更高级的智慧就是太极智慧: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可以相互转化,永远都有选择。
人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点,都有两个面向,一个面向会带来好处;另一个面向则会带来烦恼和问题。一体两面。就像光影。二者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为你带来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渴望和好奇;也会让你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取得应有的成就。因为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你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同时,也正是因为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你才很难在一个领域内持续深耕,因为你很快就会被别的领域吸引。
我一直觉得,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正向需求就像一个嘴巴很笨的小孩,他无法用清晰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找“行为”和“情绪”充当“信使”,借由它们去表达。
负面情绪背后隐藏着深层需求。一旦看到这些需求,并满足了它们,以前那些常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就会消失不见。
用“灰度哲学观”看人,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用更符合客观真实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人身上的复杂人性,不论他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勇敢的还是软弱的,在他的身上始终都有着人的弱点、人的优点,同时也有着各种不为人知的痛苦、脆弱和阴暗面。
世界的本质特性是变化与运动,世界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中,所以转化一直都在发生。
创造C 选项,假如 A 中有 B,会是什么样子?假如 B 中有 A,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只会一种做事的方法,那么你就与机器人无异。如果你只有两种做事的方法,那你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想真正拥有灵活性,那你必须至少掌握三种做事的方法。
要么退隐山林,要么留在大城市打拼的两难选择其实只是我的执念。对现在的我来说,心中有山林,则处处是山林。
选项 D,抛开 A 和 B 和 C,通过层层深入提问,开放性地探讨“你想要的到底时什么?”,找到直击本质的选项 D。
时间,既能打败一切,也能成就一切,还能转化一切。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 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那些赚快钱的人逐渐会发现他的路越走越窄,坚持做长期事业的人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她时而觉得可以实现财务目标,非常拼命地工作,甚至累倒;时而又陷入“我不行,我没希望了”的无力和绝望,精神萎靡好几天才恢复。她的情绪和状态就像坐“过山车”。
一个人越时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情绪就越是焦躁不安、浮躁难耐,不论他想做什么,都很难做好,常常事与愿违。
陷入恶性循环:着急拿到想要的结果——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无法沉下心来做事——拿不到想要的结果——着急拿到想要的结果......
对拿到成果的急切,会导致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的心态,而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的心态不仅不能带来成功,反而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相反,在面对不易实现的目标时,如果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那么我们的做事效率就会提高,进而让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自我保存,带来 4 个影响:厌恶风险,追求确定性;追求物质和财富;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与他人比较、竞争、追求成功。
在人类本能与时代特点的互相影响下,人们逐渐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短线思维者:他们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足够大的收益、成长和利润,他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第二类是长期主义者:他们不急于在当下获得足够大的收益、成长或利润,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能在未来拥有更大的收益、成长或利润。所以,他们愿意为了未来的枝繁叶茂,埋首于当下,认真踏实地种好那株根系深广的树。
短线思维者可以被分为三种:机会主义者、速成主义者,以及犹豫的人。
机会主义者:一看到市场上有发财机会,就想大捞一笔、捞完就走的人。他们想轻松跳过“播种、施肥、浇水”的过程,直接收获花朵与果实。这类人面临的危险是:就算暴富了,在未来某一天也可能会重新失去财富。
速成主义者:这类人总想在学完一门课后能力就突飞猛进,看完一本书就马上顿悟,工作一年后就升职,希望 1 年内完成 5 年的事。太想成功,是因为没想过:一生 很长,路应该一步一步地走,饭应该一口一口地吃。
犹豫的人:这类人既无法放弃想去某个地方,又无法下定决心乘船出发,于是就这么一直犹豫着。从本质来说,他们想要的是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回报或承诺,一旦看不到回报或拿不到承诺,就会陷入长久的犹豫。
这种短线思维模式会给他们带来两方面后果。一是无法全情投入当下、感受当下、享受当下;二是无法有效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第一类:投资的长期主义者: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慢慢地变富”。
第二类:自我成长与专业精进的长期主义者:坎贝尔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在没有工作或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的时候,你要自己找到该做的事情。我把一天分为 4 个时段,每个时段 4 小时。我只在其中 3 个时段看书,另外 1 个时段自由活动。”如此规律的日子一过就是 5 年,这 5 年虽苦,但坎贝尔每天都沉浸在学习和思考中,并最终创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神化学理论——“英雄之旅”。
第三类:创业的长期主义者:着眼于长远目标,做一个长期主义的领导人。长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投资和建立有利可图的新业务所需的时间,至少是 5~7 年。
扎根之道:
成功的长期主义者必须具备的 5 个要素:方向、信念、战略、时间、价值。
第一要素:方向。在哪条道上滚雪球。定而后能静。静就是心不妄动,只有心不妄动,才能安稳做事,静而后能安,有了这种安稳做事的状态,人自然能虑事详尽、处事精确,安而后能虑,如果能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肯定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虑而后能得”。
向内:自我成长;向外:创造商业版图。
第二个要素:信念。长期主义有两个基石般的信念。一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无法一蹴而就,不会想着春耕秋收;二是相信自己的目标最终可以达成,不会轻言放弃。
简单来说:既知道自己的目标无法很快实现,同时又知道它是一定可以实现的。第一个信念,能帮我们规避掉想要“春耕秋收”的急切与焦虑;第二个信念,能帮我们获得持续努力的坚定与力量。
第三个要素:战略。什么是战略,你选择的那条路径,就是你的战略;我选择的这条路径,就是我的战略。为了达到终点,我究竟是要坐船、爬山,还是穿越隧道?
最佳战略与以下几个方面息息相关:1. 自身的特点;2. 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3. 可获得的资源(时间、物质、人际关系等资源)。
第四个要素:时间。我们为事情投入的时间总长度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们要每天投入,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地投入。
日日不断之功。在长期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要尽可能不间断地用力。
第五个要素:价值。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时间用小格子来表示,那么我们有没有往那一个个时间的小格子里放入足够高的价值?每一天投入的是缺乏价值的东西还是富有价值的东西?
4 x ( 3+1 )
读书的深度广度,思考的深度广度,虽然时间一样多,但放入这些时间里的“价值”却有天渊之别。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不仅要做到长期,还要关注长期投入的价值。否则,就会成为一个表面上的长期主义者。这种长期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让你成功的。
不愿承受长期主义路上的不确定性。
即便你已下定决心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但在前行的过程中仍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恐惧,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怀疑。
第一个建议:允许自己内心出现“短线”与“长期”的冲突,允许它们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二个建议: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并依次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想要的只是赚快钱吗?第二个问题:就算现在能把快钱赚了,以后还能持续不断地赚快钱吗?第三个问题:你最想要的究竟时什么?当你越来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以及不想要的,你追求确定性与一致性的本能就会慢慢弱化,长期主义的信念与力量则会越来越强。
第三个建议:找到自己的长期主义者榜样,借助他的力量继续扎根,在长期主义的路上走下去。
短线思维者的路,是“先宽后窄的路”,长期主义的路,是“先窄后宽的路”。
短线思维者的路是先易后难,长期主义者的路是先难后易。
转换你的参照系,把你平时所用的参照系转换为“宏达时间的参照系”。当你站在以“百年”“千年”“万年”,甚至“亿年”为单位的宏大时间的参照系去看这些事时,就会发现眼前这些让人烦恼的事情一下子变小了,甚至看不见了,就像大象面前的一粒米。那些看不透、舍不得、放不下的事情,也就被我们看透了、舍掉了、放下了。
蚂蚁眼中的一粒米,能够大到让它跨不过去;大象眼中的一粒米,则会小到让它注意不到。
这,就是转换参照系的巨大力量。
一旦进入宏大时间的参照系,原本存在于我眼前的,看起来像高山一样耸立的“大问题”,就在一瞬间转化成芝麻一样小的“小问题”,或是干脆消失不见。
获得了一种既投入,又超脱的心境。投入,让我能够脚踏实地地努力,认认真真地生活和做事,认认真真地体验、感受、思考、成长和爱;超脱,则让我对努力的结果,以及想要占有和获得的一切不那么看重,能够放得下,也就少了很多因执着产生的痛苦,多了些洒脱。
1. 对过程认真,对结果不那么认真。对结果不那么认真,并不是不考虑结果,也不是不设定目标,而是不要总把结果的好坏挂在心上,不要总为结果而担心焦虑。相反,要把对过程的关注和投入放在心头。这就是对过程认真,对结果不那么认真的意思。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2. 对当下认真,对过去和未来不那么认真。对未来,只做畅想和规划;对过去,只做复盘和学习。我会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当下的每一刻里,或沉浸于阅读、思考、工作的心流,或沉浸于对自然和艺术的感知,或全心与家人朋友交流,或感受彻彻底底的防控。
当下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唯一能够把控的东西,过去的事既然已经过去,就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要柔顺地接纳过去。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无法 100% 把控,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当下这一刻无比认真地投入。只有对当下认真,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美好的未来,否则一切关于未来的假想和期待,都只能成为空想。
3. 对自己的成长认真,对身外之物不那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