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诸因
![]() |
之前说过,在电影里,每一次犯罪的行为,总不会是表面上看起来就那么简单的原因。关你二十年不仅仅是为了把你关起来,分解尸体也不会仅仅是想用暴力来发泄愤恨。背后总会有更深含义,譬如,让悲剧更悲剧。
深受岛田庄司赏识的西泽保彦出了《解体诸因》,浅白地说,就是,分解尸体的各种理由(东野圭吾估计不会喜欢他,在他心中,分解尸体基本上是个自找麻烦的杀人选择,在现实犯罪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本格推理一种顽固模式)。用N个分解尸体的案例推理,来推导各种原因。当时看到的新书预告的确很吸引人:
“分装于六个箱子中的男人;七颗头颅被依序调换的连续杀人;短短十六秒内被分尸电梯中的上班女郎;残破不堪的玩具小熊;支离破碎的色情杂志……”
呃,我的确比较容易被一些夸张的言语给迷惑,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分装六个箱子”、“十六秒被分尸于电梯中”、“七颗头颅”……这样的言语很能快速地吸引推理迷的兴趣,因为它透露了两个信息,“死者死得很惨”--证明凶手有使用什么诡计,“受害者有很多”--这意味着 这是个有预谋的杀人,而不是随便什么路人甲的打劫过失杀人……等等变态因素让我们上钩,希望能赶紧一睹庐山真面目。
但是,这类玄之又玄的故事通常都会有一个坏的通病,最后都只能归于一个很平淡的结局。让读者有一种,“哈!,就这样啊!”的无力感。这样的故事就会觉得,“哎,还不如你一开始平淡一点,后面再给我惊喜呢。”其实这样算起来,东野圭吾的故事很多会偏向这种类型。其实好看的推理悬疑电影或者小说也应该遵循这样的一个道理,不需要从一开始就给企图观众太多爆点,前面其实更多需要铺垫一些细节,观众读者一路的心理活动就是“嗯~嗯~嗯~,( ⊙ o ⊙ )啊!原来这样!!!!”,而不是“( ⊙o⊙ )哇,( ⊙o⊙ )哇,( ⊙o⊙ )哇,╮(╯▽╰)╭,就这样……
不过,我也是在网上看的“诸因”中的几个而已,所以很有可能是最精彩的几个我没看,于是发出错误的感叹。but,我相信,我倘若买了,估计会有点后悔?
第一因:一来是为了掩饰死者曾经被撞的事实,二来让别人产生“变态杀手”的错觉,凶手将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以逃杀人的嫌疑。
第二因:想杀人的反而误杀自己,而生存下来的人以为死者想嫁祸给她,为了抢回死者手中的握着的“字据”而把死者分成n份。(话说,这么复杂的思想得多难才想到啊。普通人就不会想想那人是不是食物中毒或者心脏病发还是什么的?)
第三因:呃,这个还真的是为了方便搬运尸体。
第四因:分尸装在垃圾袋里,为了让回家的无辜者顺其自然地拿到楼下扔掉,然后自己顺其自然地成为目击者。(话说,这么重的,谁家垃圾这么有分量)
第五因:呃,这个原因,完全不想分析……
第八因:为了造成死亡顺序的混乱。话说我觉得这个解体的原因最好,但也最扯。杀手还得算到自己一定被人杀掉,杀掉还得带着她的头……呃……
-
jjwx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2 1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