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快乐!
查看话题 >女性主义书单分享|我们比想象中更强大
又一年三八妇女节,整理了这一年的女性主义书单,分享这些书籍对我的影响。

在我看来,女性主义追求人人平等,更包括性别平等。真正的女性主义是包容的、宽大的,不是为了某种正确便剥夺个体的选择权。
女性主义不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改变我们所有人的人生。它不仅使女人生活得更好,也同样会使男人生活得更好。
📖
一本相对轻松好读,但同样深刻并值得思考的女性主义入门普及读物。
这本书针对各种接地气的生活现象,提出了40个直击女性生活痛点的问题。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通过这些切入点来论述女权运动的发展和不同的看法,有理解的温暖,也有理论的武装。
看完这本书,突然理解了世界对女性的恶意,女性是客体,女性不理性,女性更适合收拾家务……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男性为了满足自己撒的谎,困了女性千百年。哪怕在人人平等的今天,女性依旧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
关于《第二性》作者波伏瓦的童年与青春时代回忆,看她娓娓道来,对家庭对朋友,对爱情,对社会规则,对自我都有着思考与成长。可贵的是,她彻彻底底地面对每个时期的自己,真诚而痛苦着。
“不管是在二十岁/三十岁,还是五十岁,我都要对我曾经的那个小女孩说一声”谢谢“和”对不起“。
📖
如果是性别是一道彩虹,那大自然早就了解它的多样性。同样是”性别“、”母性“、”更年期“等等这些关键词,但对象变成了动物,从节肢动物、昆虫到鸟类、爬虫类再到哺乳类动物,可以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读完这些关于”她“的冷知识,你会发现动物界的女性其实比人类的女性丰富很多,她们又强大有残忍。也许当我们懂得转换视角,除了性别,人还有更多维度值得研究和欣赏。
📖
乡愁是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才是女性的史诗,韩国作家崔恩荣这本书就让我见证了这种史诗。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让我想起杨本芬的四部曲,边观望几代女性的浮沉人生,边痛苦地检视自己。一代代东亚母亲和女儿们在彼此深爱又互相折磨的过程中挣扎喘息,每代人各自压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
作者的笔触温柔又细腻,读来揪心又感慨,忍不住落泪。我不太认同把这本书比作女性版的《活着》,题材确实会有相似性,但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而女性文学同样有其创造的意义,不需要将她们和已成经典的男性文学进行对标。女性的经历,无论幸福无论痛苦,只要关于这个世界的爱与恨,都值得去书写。
📖
这本已经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依然就经常想起这段话: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会把越来越多的责任加在任何一个愿意继续接受这些责任的女人身上。一旦其他责任太重,她就必须放弃对自己的责任。或者她就只能采取彻底自私的立场,拒绝这个世界,然后接受任何可能出现的负罪感。
所以这本书其实在讨论的,是父权如何抑止女性话语权,或者说是如何抑止女性进行艺术创作。从抑止女性写作,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上是,优秀的女性作品那么多,优秀的女性也那么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太多!
📖
又是一本来自韩国女作家的小说作品,关于三个东亚女孩的人生,她们都竭尽全力,想做个和自己无关的“他人”。
读的时候其实觉得有点不舒服,因为太真实了,赤裸裸的校园霸凌、网络攻击、职场PUA等等,都让人感觉格外沉重。她们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可怕的是女性很多时候,甚至比男性更厌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太渴望成为他人,被爱的,被尊重的,不会被轻视的他人。
📖
这本有点「标题党」,我看之前还找了下原版书名,发现更直接。
有意思的是,看到这你可能以为作者是个不婚不育的女性,但其实她有丈夫并且经常晒恩爱。我觉得这倒是非常真实的,跟很多女性一样,爱着男性又忍不住厌恶他们,反而让读这本书的人更有共鸣。
与其说厌男,不如说我们厌恶的是男权,而非厌恶全部性别为男的人。如果你之前读的都是关于女性主义理解的书籍,那这本你可能会觉得过分浅显。在我看来,里面虽然没有很多很新很高深的理论,但它通俗易懂,就像是女人们日常的聊天,大家不需要对女性主义倒背如流,也能说出生活中无数个性别歧视的例子。
📖
推荐给恋爱脑们的一本书,看完可能会对爱情祛魅,也会对两性关系有新的认识。
在异性恋恋爱关系中,我们很容易被困在某些无意识的思维模式中,双方都不自觉地内化饿自己性别角色和价值。避免刻板的性别角色认同,是日常却持续的挑战,需要双方不断地觉察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作为女性,我们除了需要正视和接纳自己的感受、需求,也应该学会不以男性的目光去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