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出塞話葛洪
明妃出塞的传说,最早见于漢刘歆著、葛洪所辑《西京杂记》: “漢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後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 薛宝琴《青冢怀古》对昭君墓的描述: “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漢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 昭君墓、在今内蒙呼市南郊的大黑河附近,即诗中所谓的“黑水”。昭君墓上的植物有20余种,包括沙蓬、老芒麦、芦苇、白草、宁夏枸杞、虎尾草、金色狗尾草等。其中墓圆顶以虎尾草和金色狗尾草占优,下部靠近基座处则以芦苇和沙蓬最多。 这些草类除了芦苇和宁夏枸杞为多年生植物之外,其余均为一年生草本,或是冬季地上植株凋萎的宿根性草本。芦苇在严冬之际,地上部分会枯死,只留下根茎越冬,第二年春天再重新萌发新芽,长出新株来。 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八载:“青冢在金沙县西北,漢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大同府志》:“塞草皆白,唯此草青,故名”。塞外冬季严寒(温度通常在零下20℃),所有草类不是枯死萎黄就是变白,而昭君墓上的草一年四季都长青不萎,被称为“长青草”。 辑“昭君出塞”的葛洪,传世《肘後备急方》也是研究药草的高手。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镇(今属江苏)人。东晋时期道士、学者、炼丹士、医学家、药草研究专家。 葛洪出身于江南豪族,13岁丧父,家道中落。16岁起,广览经、史、百家,以儒学知名。後从方士郑隐学道。西晋太安二年(303),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顾秘任葛洪为将兵都尉,因破石冰有功,迁伏波将军。起义平定後,弃戈释甲。永兴元年(304),赴洛阳搜求异书以广其学。 时值八王之乱,葛洪颠沛流离于徐、豫诸州,饱受战乱之苦,于是消极愤世,遂萌栖息山林、服食养性之思。继而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配。 建兴二年(314),葛洪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东晋开国,朝廷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 葛洪闻知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令。赴任途经广州,刺史邓岳表示愿供其原料在罗浮山炼丹,葛洪遂决定隐居罗浮。葛洪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葛洪著作十三种。其中《肘後备急方》三卷,虽经梁代陶弘景及金代杨用道补缺,仅存68篇。还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等,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其著作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化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肘後备急方》(晋)葛洪 整理:汪剑,邹运国,罗思航 出版:中国中医药 2016.5 ISBN:978-7-5132-3080-3 明妃王昭君出塞,是悲剧还是喜剧,或者是悲喜剧?历来见仁见智。 王荆公(王安石)的《明妃曲》“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欧阳永叔(修)的和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红楼梦》则借黛玉写昭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古时候的女人无论是宠冠后宫,还是嫁为人妻,多少都有一份不自由。所以看到别人挣脱出来,也算有一份欣慰吧?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写昭君,绘影元春,或描摹探春,或许两者皆有之,也未可知。还有宝琴的《青冢怀古》。雪芹笔下人物,扑朔迷离,总是让人陷入草蛇灰线的不解之谜中,而读者就在这样的探索与发现中寻找乐趣。 悲观:昭君远嫁塞外,再无还乡之日,其中孤独、无助,从此天涯孤旅的飘零感,不足与外人道,令人怜悯、千古叹惜。 乐观:昭君离开深宫,得以“重见天日”,不必幽锁深宫数十年而不能面圣。出塞和亲天高云阔,何尝不是一种新生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