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翻译】贾法尔王朝前(八世纪末至十世纪)之第比利斯异密国史
翻译自Rashad A. Mustafa[1] , Tiflis Emirate until Jafarid Dynasty (the end of VIII-X CC), THE CAUCASUS AND THE WORLD -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NO.18 (2014), p123-128

文中【】为原文夹在正文的引用书籍页码,结合文末的“参考文献”,如21,199即编号21的那本书p199页;5,94;22,107即编号5的p94和编号22的p107,以此类推。
同时本书所征引到的史料英译本:
亚古比史英译本
Gordon, Matthew S.; Robinson, Chase F.; Rowson, Everett K. and Fishbein, Michael.(trans. and eds.) 2018. “Works of Ibn Wāḍiḥ al-Yaʿqūbī(3 vols)” Brill, Leiden.
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史》英译本
Yarshater, Ehsan, ed. 1985–2007.“The History of al-Ṭabarī (40 vol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York.
《征服诸国史》新英译本
History of the Arab Invasions: The Conquest of the Lands, A New Translation of al-Balādhurī’s Futūh al-Buldān, Ahmad b. Yahya al-Balādhurī,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by Hugh Kennedy
《10-11世纪希尔凡与打耳班史》
A HISTORY OF SHARVAN AND DARBAND in the 10th—11th centuries, by V.Minorsky
对于第比利斯异密国的建立时间,我们有必要对进行专门的细究。举个例子,洛德基帕尼泽[2](M.D.Lordkipanidze[下文为方便称洛氏])考虑将麦尔旺时期的征服——即叶齐德·本·乌赛德(Yazid ibn Ussaid)统治时期视作第比利斯国之建立。以至于她想将伊本·乌赛德与哈桑·本·喀赫塔拔[3](Hasan ibn Qahtaba)都看作是第比利斯的异密。【21,199】实际上,这两位都不算具有独立性质的统治者,也没有“第比利斯异密”这个正式名号;而希拉卡泽(V.Silaqadze)还在没有文献提供参考的情况下[便随意]将第比利斯国建立的日期延伸至麦尔旺二世时期的扩张:“麦尔旺[二世]时期的征服过后,阿拉伯与谷儿只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改变:谷儿只被宣传成一个独立的异密国,并且归属于一个不受朝廷管辖、独立统治的异密。”【5,94;22,107】
据古牧什(N.Gumush)之研究,哈伦·拉希德时期,第比利斯的总督势力大增,因而到了艾敏时期(809-813),[时任总督]伊斯玛仪·本·舒阿卜(Ismail ibn Shuaib)便不需听从中央之调遣。【6,170】这位第比利斯的异密之父舒阿卜为倭马亚王朝末主麦尔旺二世麾下之释奴(Mawla),他统治时期出名之事莫过于在艾敏时期迁首府至第比利斯,以及与南高加索的总督叶齐德·本·阿萨德发生冲突。【10,266】而洛氏则确定了伊斯玛仪统治时期就是在809-813年之间。【15,37;21,201】因此,第比利斯独立的时期必然是在哈伦·拉希德之后,而首先进行独立统治的莫过于舒阿卜家族(Shuaibids)。
舒阿卜家族首位可知的代表人物应是萨亦德·塔米米(Saeed ibni[4]Haitham ibn Shu’ba/Shuaib at-Tamimi),据阿拉伯史料记载,他在小胡泽马[5](Khuzaimah ibn Khazim at-Tamimi)任职时期(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被提及。【3,215】据说不光是小胡泽马,萨亦德也是出身于塔米姆部落(Tamimi dynasty)。亚古比(al-Yagubi)在其著作中着重强调了一个叫Saeed ibn Haitham ibn Shu’ba ibn Zahir at-Tamimi[6]的人在谷儿只(Jurjan)[7]和撒纳尔人(Sanariya)[8]战斗过后便前往第比利斯。【3,215】假若我们注意到二者相似的父名或者祖先名,那么可以认为萨亦德·本·海萨木是伊斯玛仪的侄子。根据这个相似点,洛氏便想证明萨亦德·本·海萨木是舒阿卜家族的首位统治者,甚至想证明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是其统治第比利斯的年代。【21,201】但无论是阿拉伯史料还是谷儿只史料,都没有关于萨亦德成为“独立统治的”第比利斯异密的记载;同时,基于这串祖辈名,还能看出萨亦德比伊斯玛仪年轻,这个发现支撑不了先前她提出的“萨亦德是舒阿卜家族第一位第比利斯异密”的观点。
在伊斯玛仪统治(809-813)之前,我们都无从获取到第比利斯当地的总督/异密能够自主进行相关政治活动的记载。该城的异密由阿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三省大都督(Wali)所任命,职责为领军守边、征收赋税等。【15,37】但在这种情况下异密并不能独立一方,作为一地之主存在,他们只能是中央朝廷/都督幕府派遣出的官吏武将。在探讨这个话题时,我们得去注意到那些钱币学者的想法——他们通过研究铸于第比利斯城的钱币(有704/705年和825年的),表达了一些看法【5,94】。据帕霍莫夫[9](Y.A.Pakhomov)研究,在阿硕特·库洛帕拉特[10](Ashot Curopalat)统治之前,第比利斯一直由某人世代统治承袭着。 “但,在阿硕特之后,阿拉伯人完全侵占了这座城市,并将其作为边境城镇。第比利斯异密由哈里发直接任命,抑或由三省大都督任命。”【18,38】但帕氏观点有一点错误,在于:尽管三省大都督的总督换了好几位,但直到9世纪初,穆斯林都稳稳统治着第比利斯及其周边地域。而之后第比利斯开始铸造自己的钱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稳固舒阿卜家族与穆罕默德·本·阿塔卜(Muhammad ibn Attab)对第比利斯及其周边地域的统治。
关于第比利斯异密因对朝廷不满而反叛的记载中,第一条则与伊斯玛仪有关。先前洛氏已经表明了其统治年代在809-813年,即哈里发艾敏统治时期【21,201】。因此其割据时间必然与哈伦·拉希德去世、艾敏继位所带来的政治波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日期便是809年。
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朝廷无力掌握这些省份的财政情况,在辖区内征收赋税以供军队与政府的行动失败,可能是伊斯玛仪在809年反叛艾敏的主要原因。伊斯玛仪的叛乱旋即被哈里发艾敏、麾下诸侯阿硕特·巴格拉图尼[11](Ashot Bagratuni)以及等着利益上门的亚美尼亚贵族们所镇压平定。艾棱[12](W.E.D.Allen)认为这就是阿拔斯早期在高加索地区面临的统治危机【6,170】。在这场叛乱中,卡特利地区(Klarjet,首府为阿尔塔努吉[13][Artanudji])的统治者阿硕特·巴格拉图尼自然站在艾敏这边,之后开始被称作“谷儿只之主(chief of the Georgia)”;据记载,阿硕特臣服于艾敏,并在之后输送赋税给哈里发手下的异密,换得自理内部事务之权【9,251】。
而据谷儿只史料记载,阿硕特统治时期有个叫查哈普(Chahap)的穆斯林将领率军袭击陶(Tayk/Tao)地,但被击退。此人即舒阿卜家族之伊斯玛仪【8,215】。阿拉萨尼亚[14](G.Alasania)亦释查哈普之名为伊斯玛仪而非阿里·本·舒阿卜,盖伊斯玛仪并无臣服马蒙之心,相比之下阿硕特反采取重视[亲近]马蒙之政策【5,123】。
马蒙在击败艾敏后,于813年继任哈里发。伊斯玛仪仍然保持不服王化之态度,后马蒙将其革职,改派非舒阿卜家族出身的穆罕默德·本·阿塔卜为第比利斯异密(813-829)【17, 345】。米诺尔斯基据亚古比书,认为穆罕默德出于个人动机,而自发开疆拓土,并降服撒纳尔人(Sanars),以壮势力【10,265-266】。813年达比勒和巴尔达阿爆发了叛乱,与此同时拜占庭皇帝赐阿硕特“库洛帕拉特”称号。而穆罕默德·本·阿塔卜趁着朝廷对诸省控制之虚弱,假官家之势,废止亚美尼亚王家之独立性。
作为第比利斯方镇之长,穆罕默德偏向于伊斯兰信仰,也想在当地壮大其教之声势。史料记载,816年夏,第比利斯异密组织了一场针对沙兀沙特[15](Shavshat)、阿尔特温(Artvin)、阿尔塔努吉之袭击,以惩心向拜占庭的阿硕特。遭受此番待遇后,阿硕特便在阿尔塔努吉反叛,并宣称以该城为首都。
当时之三省大都督为阿卜杜·阿拉·苏来密[16](Abd ul-Ala Ahmad ibn as-Sulami)。“其人才虚,不通军事。”【3,218; 20, 463】亚古比记载:当时穆罕默德侵袭戈尔甘,撒纳尔人亦随掠之;且其部助力穆罕默德击败苏来密【3, 218; 20, 463】。这时马蒙便想到了马兹亚德·昔班之家族。
亚古比记载,827年,哈立德·本·叶齐德·昔班(Khaleed bin Yazeed)上任[三省大都督],之后便前往噶扎克[17](Kisal/Gazakh),欲讨穆罕默德,但穆罕默德反来进见,并求宽恕。“哈立德恕之,并言:‘撒纳尔人可听你之号令?’穆罕默德回道:‘不曾。’”【明哲保身了属于是】旋即叶齐德便兴兵讨伐撒纳尔人,在戈尔甘久战多时,大败之,敌众四散而逃……【3, 219; 20, 464】[18]之后,谷儿只人(jurzan)反叛,哈立德前往征讨,又与撒纳尔人交手,大败之,屠杀无数;至于擒获其大批部众则施以绞刑【1, 191; 16, 44-45】。经历这几场战事,撒纳尔人势力应当大衰。不过在阿拉伯文写成的《希尔凡与打耳班史》中,叛乱者变成可萨人(khazran-khazars)[19]而非谷儿只人(jurzan-georgians)【16,44】,也许能让我们在深挖撒纳尔人之族属流源时聊作提示。[不过]谷儿只史料中有一段哈立德被嘎儿打班人[20](Gardabans)在嘎瓦兹(Gavaz)打败的记载【13, 49; 23, 29; 7, 227】。之后哈立德以伊斯玛仪之兄弟阿里·本·舒阿卜顶替穆罕默德为第比利斯异密【13,49; 15,38; 21,200; 23,29】。
阿里·本·舒阿卜统治时期(829-830),以及其侄伊斯哈克·本·伊斯玛仪二任第比利斯异密时期,为国中最为鼎盛繁荣之时。经过一番[势力]压迫后,巴格拉图尼家族再度纳贡【6, 174】。米诺尔斯基认为穆罕默德解职后,阿里·本·舒阿卜以武力从哈立德手中夺得第比利斯【10, 266】,但在史料里并无阿里犯上作乱之记载。
11世纪有位佚名史家在书中记述伊斯哈克·本·伊斯玛仪在817年便任异密之职。但无论是阿拉伯语史料和谷儿只史料都显示伊斯哈克取得权力的时间还是在叔父阿里之后。可能在穆罕默德统治时期舒阿卜家族想要重夺权位,并有斩获,惜无全功【15, 38】。《谷儿只编年史》有记载言及伊斯哈克道:“第比利斯城中,伊斯玛仪之子沙哈克再度夺得异密之位。”【13, 49; 23, 29】这条信息也昭示着穆罕默德时期第比利斯内部确实有过争斗,也许伊斯哈克[在阿里之后的继位]确实是再次执掌权柄。阿拉萨尼亚认为818/819年便是伊斯哈克首次受任之期【5,125】。
史料中还有一句“伊斯哈克为亚美尼亚(Irminiyya)之主”显示他统御之地不止第比利斯及邻近区域,还掌有一块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政治上都极为广阔的地域。伊斯哈克此时势力强盛,即使此前在可萨人助力下独立于拜占庭之阿布哈兹王家[21](Abkhazians)亦向伊斯哈克输送赋税【6, 176】。哈里发瓦西格(842-847在位)在那段时期之所以容忍伊斯哈克隐为南高加索之主的主要原因,兴许还是看在他829/830年大败拜占庭皇帝狄奥斐卢斯(829-842在位)的份上【10, 266】。斯特凡·阿硕吉克(Stefan Asogik)的记载证实了狄奥斐卢斯之军队进至瓦南德(Vanand)时“被伊斯玛仪之子沙哈克尽歼”【19, 335】;同时也显示伊斯哈克统治地域直到卡尔斯,或者说至少这些地区受其庇护、影响。
可能在大败拜占庭后伊斯哈克便不听从马蒙之号令了。亚古比记载马蒙时期叛乱四起,马蒙以巴兹吉奚[22](Hasan ibn Ali al-Bazghisi)为三省大都督【3,219; 20,465】。而白拉祖里有记载这场叛乱之因还在巴兹吉奚之懦柔治政,在诸地叛乱中伊斯哈克亦有参与【2,174; 12,21】。亚古比还记载新任总督传书一封至伊斯哈克,要求缴纳田赋(kharaj[tax and tribute])。而伊斯哈克拒之,并逐其使者。之后巴兹吉奚行至第比利斯,但在进城后伊斯哈克又前往进见,上缴赋税【3,219; 20, 465; 11, 185】,因而得以保留权势与异密之位。[23]
伊斯哈克也向境内及邻近之基督教势力施以威权。由于陶地的主教职位空缺,伊斯哈克便向谷儿只之主阿硕特一世·库洛帕拉特引介自己一方的特斯吉利(Tskiri),最终得以选为主教。[24]但在卡特利苦修者与谷儿只教士的宣扬下,特斯吉利主教被视为异端,尽管如此,特斯吉利还是能保持其权位。此事后,特斯吉利在前往扩儿提(Korti)路上离奇死去【24】。虽然谷儿只人并不喜欢伊斯哈克强插的这个主教,但他至少在某段时期里被视为国王之喉舌。
据亚古比记载,穆塔西姆时期,阿福欣主政阿塞拜疆,任命布哈拉王公穆罕默德·本·哈立德[25](Muhammad ibn Khaleed Bukhara khudhah)为亚美尼亚总督。此人上任后便征讨撒纳尔人,并前往第比利斯。伊斯哈克前往进见,最后礼敬送出【3,222; 20,475-476】。
而瓦西格继位后则任命哈立德·本·叶齐德·昔班为阿塞拜疆-阿兰总督。最初瓦西格与伊斯哈克之关系尚属正常,有次瓦西格派往可萨国的使团还被伊斯哈克盛情招待(因为涉及了他做的一个梦——建造雅朱者和马朱者[Yajuj and Majuj - Gog and Magog]之钢铁长城),并派遣向导随之前往可萨【6,177】。
居泽(P.K.juze)记载伊斯哈克之总督府粟特达比勒(Sughdabil)坐落在库拉河对岸,除了阿拉伯人还有大群胡西斯人(khusis)拱卫着他。居泽认为所谓胡西斯人是从诸山地部落中抽调而来,并得到了其岳父撒里尔王(Sahib as-Sarir)、黄金王座之拥有者的帮助【11, 204】。白拉祖里则记载胡西斯人(khusis/khuits)由所谓佃农(ulujs/peasants)组成【2, 174; 12, 22】[26]。可能胡西斯人便是无地或失地的农民【11,204】。
不过伊斯哈克收拢治下穆斯林,使其脱离朝廷管辖,并组建起私人的部曲、建造属于自己的城堡,这些事迹可能使得哈里发起了忌惮之心,因而想要迫其重归朝廷治下。据推测,伊斯哈克的这种行为已被朝廷视为不臣之迹,其名亦成叛酋之身流传开来。
作为主政南高加索的方镇大吏,哈立德·本·叶齐德建议伊斯哈克勿要违背朝廷号令,若是投效于他门下可得宽恕,但伊斯哈克拒绝此议。之后哈立德便率军征讨伊斯哈克,行经谷儿只(Jurzan)地,向嘉瓦合(Javakh)进军。但他行军途中患病,两天后去世。之后他便葬于达比勒【16,45; 3,223; 20,481】。
瓦西格见状,命哈立德次子、贾兹剌总督穆罕默德(Muhammad ibn Khalid)继任其父职位,继续征讨伊斯哈克。据亚古比书中记载,穆罕默德“[上任后便] 致力于征讨撒纳尔人和伊斯哈克,直到将伊斯哈克驱逐、使撒纳尔人远遁。之后携大胜之威统治当地。”[27]【1, 193-194; 3, 223; 20,481】但之后的一段信息受到数部史料的质疑。首先是《希尔凡与打耳班史》:“回历二三零年[844/845]穆罕默德[·昔班]便来到南高加索,继任其父之位,并集结军队,几次攻打伊斯哈克,但反被击败,劳而无功。之后穆罕默德便移镇至巴尔达阿;同年,他为小布加[28](Bugha ash-Sharabi)所代”。[29]【16,46】
而格鲁吉亚的编年史资料则如此记述了穆罕默德·本·哈立德时期的事迹:“哈立德之子穆罕默德出现在卡特利(Kartli)。阿硕特一世之子巴格拉特[30]投奔穆罕默德,并献卡特利地。二人联军攻占Uplis-sikhe堡,第比利斯异密沙哈克[闻讯便]率军驻于Rekh(can be Rekhuli River【1, 194】)。双方并没能取得胜利,穆罕默德便回军巴尔达阿。”【13, 49; 23,29】这些记载确认了“卡特利”一名仅由谷儿只人使用;以及实际上第比利斯及其邻近地区在当时从未被归入卡特利地区。
亚古比书记载,在穆罕默德征讨失利后,哈里发穆塔瓦基勒遣老布加[31](Bugha the Turk)率一支规模更大的军队进讨之。亚古比还记载伊斯哈克明面上[遣使]向老布加宣示自己并未疏离朝廷之管辖。朝廷若有钱赋需求他可供给;若需要人力他也可以输送。但拒绝前往进见,毕竟老布加并无活他性命之保证【3,224-225; 20,489-490】[32]。实际上这些事迹都表明伊斯哈克并非真正叛离朝廷,与哈里发仍有藕断丝连。凡是取代伊斯哈克的无能之辈皆丧师失地,使得当地局势对穆斯林不利。在考虑到这些问题后,伊斯哈克便准备整军自保【15, 39】。老布加攻伐第比利斯之行动亦被伊本·阿西尔之《全史》记下[33]。
有个叫齐拉克[34](Zirak)的人,跟老布加一般同为突厥人出身,在阿布·阿拔斯·瓦尔散尼·纳斯兰尼[35](Abulabbas al-Varsani an-Nasrani)[受老布加指挥]从侧门[攻]进城时,齐拉克[亦奉命]向今天的城广场(Maidan)处进军。老布加则驻军在一座小山的桥上,目睹着二人的行动。不过众人都不会认为这场战事会持续很久,因为老布加命麾下士卒往城中泼油点火。城中大部分居所皆以松柏之类树木搭建而成,因而该城旋即便升起一片火海,伊斯哈克见状撤往城中广场。但在大火之下,伊斯哈克之府邸尽被焚毁。之后马格里布士兵(Maghrebian)和突厥士兵擒住了伊斯哈克及其子欧麦尔。老布加下令将伊斯哈克斩首,尸首悬于库拉河之上。伊本·阿西尔引用了时人目睹的记载,他在伊斯哈克在被处以极刑的前夕见到他已然年迈[智计不再]【4, 84-85】。亚美尼亚史家佛马·阿尔茨鲁尼(Foma Arsruni)则解释伊斯哈克之所以如此年迈还被处决的原因在于老布加看中了他的其中一个妾室——即撒里尔王、黄金王座之主的女儿【11, 210】。但这一段在其他史料却没提及到。
这场大火之下,有五万民众被烧死。即使有幸存者也均被阿拔斯军俘获。老布加带上伊斯哈克家族成员和自己劫掠来的财物,转移到第比利斯以东的粟特达比勒(Sughdabil)。伊斯哈克那位娇妾、撒里尔王之女也在那里;还有伊斯哈克积累日久的财宝。据说这个村子由库斯老一世·阿奴什旺所修建,伊斯哈克进行扩缮【4, 85】。
在这场战事发生时,阿布哈兹王狄奥多西[36](Theodosius/Tevdose)趁机竖起反旗,老布加随即前往征讨撒纳尔人[与阿布哈兹]。亚古比记载,老布加反在这场战事中失利丧师。有个叫穆塔嘎利比(Mutaghallibs)的人一开始是服从老布加之指挥的,此战过后他便瞅准机会,背弃老布加,遁逃而去。而罗马(拜占庭)、可萨与斯拉夫[37](Saglab)诸国也趁机联合一支大军[意图反攻]。老布加明白他打败仗的消息传到穆塔瓦基勒处必然没办法再度领军一雪前耻了。[果然,]哈里发随后以穆罕默德·本·哈立德顶替了他的位置。穆罕默德宣布赦免所有乱军,于是诸地叛乱逐渐平息。[38]
在经历了老布加之蹂躏后,第比利斯便从省府边镇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归亚美尼亚省督直辖。据洛氏所言,舒阿卜家族衰落后,穆罕默德·本·哈立德代表的昔班家族上位【21, 194】。实际上,从其家族[在第比利斯的]行迹来看,显然跟王朝统治毫不相关。洛氏所言之“昔班家族”的第比利斯异密,实际上还是属于阿兰-阿塞拜疆总督麾下刺史州牧一类。
在格鲁吉亚史料中还有一段关于第比利斯异密加不罗斯(Gaboulos,也可能是Gabil)的有趣记载。卡特利的编年史说,在昔班家族的穆罕默德·本·哈立德执政之后,伊斯哈克家族中一个叫加不罗斯的人担任异密之位,他跟昔班家族毫无关系。其人统治时期降服了嘎儿打班。洛氏认为加不罗斯的统治时期在878-882年间。同时也提到他基本是靠着和伊斯哈克的关系(可能他是伊斯哈克的释奴),加上怀揣恢复舒阿卜家族荣光之意图,方能上位。但加不罗斯并没有修缮被老布加破坏过的第比利斯城。之后,他在和阿硕特一世之子瓜拉穆[39](Guaram)的战斗兵败被擒,解往希腊(拜占庭)【13,50; 23,30; 17,349; 14,40-41】。
关于加不罗斯被瓜拉穆擒获之后的第比利斯城又有什么故事,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历史细节。洛氏推测,在9世纪80年代加不罗斯被擒后,贾法尔·本·阿里(Jafar ibn Ali)成为了第比利斯异密【21, 201】。其名字最开始是在阿布·卡西姆·本·阿布·萨吉·萨角格鲁[40](Abulqasim ibn Abu Saj Sajoglu)入侵第比利斯时(908-914)提到。洛氏认为贾法尔家族是有动机[趁着这场入侵]在第比利斯建立世袭政权的——即使是舒阿卜家族时期(哪怕是其最有权势之主伊斯哈克统治时期)都并无这种悖逆之念。
[1] 译注:作者亦有《第比利斯异密国史(Tiflis Əmirliyi/Emirate of Tiflis)》专著,阿塞拜疆语,2019年出版
[2] 译注:即Mariam/Marika Davidovna Lordkipanidze(1922-2018),格鲁吉亚著名史家,主要研究中世纪高加索史。其代表研究便是其博论“第比利斯异密国”,并将《卡特利编年史》和《巴格拉特王朝史》翻译为俄语。
相关信息网站可看http://www.nplg.gov.ge/bios/ka/00000356/
[3] 译注:即哈桑·唐邑(Al-Hasan ibn Qahtaba ibn Shabib al-Ta'i,约713-797)阿拔斯王朝将领,名将喀赫塔拔之子。随父参与反抗倭马亚的事业中,勇略不亚其父。阿拔斯革命时期统领一军,随征倭马亚。喀赫塔拔战死后以军功与名望继承其父的军队,继续征讨,追亡逐北,剿灭倭马亚残余,功勋卓著;支持曼苏尔继位,参与平定皇叔阿卜杜拉之叛。之后时常活跃于拜占庭边境,并在马赫迪时期策划三次对小亚细亚的入侵(775、778、780),被拜占庭史料记为Mouchesias。虽位高权重,但闭口不问政治,以功名相始终。
[4] 译注:原文如此,应该是拼写错误,实际为ibn
[5] 译注:小胡泽马(Khuzayma ibn Khazim al-Tamimi,?-818)阿拔斯王朝将领,名将伊本·胡泽马之子。随父从军,参与阿拔斯革命,父亲死后继承其地位,在马赫迪时期担任巴格达卫戍长官之职。因哈迪将其贬职,使其转投哈伦,获从龙之功;此后十数年间任职西北各地,担任亚美尼亚总督,与叶齐迪抵御可萨汗国,驻守尼西比斯作为后备军。其诸子依仗权势亦为各地总督。哈里发内战中原本支持艾敏,在退守巴格达时被塔希尔说服,放敌入关保全自身;816年再叛马蒙,失败,胡泽马家族彻底失势。
[6] 译注:出处在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180,其名字为Saʿīd b. al-Haytham b. Shuʿba b. Ẓuhayr al-Tamīmī
[7] 译注:此处应为Jurzān,即格鲁吉亚的阿拉伯语拼写(亦作Gurj)。尽管亚古比书英译本p1180亦拼作Jurjan,但Jurjan是戈尔甘的阿语拼写。依情理判断,此人似无可能在戈尔甘与世代盘踞高加索地区的土人战斗。
[8] 译注:亦作Ṣanāriyya,格鲁吉亚语作Ts’anar,亚美尼亚语作Tsanark’,和后文的撒纳尔人同义,为定居高加索中部的一个基督教部落势力。见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106,以及米诺尔斯基《世界境域志》1970英译本p400-402有对Sanar一词之解释。
[9] 译注:即Yevgeni Alexandrovich Pakhomov(1880–1965)苏联钱币学家,高加索钱币史领域之权威。
[10] 译注:此人应是伊比利亚的阿硕特一世(Ashot I of Iberia,?-826/830在位),巴格拉特王朝分支,陶-卡特利王公,后进位为格鲁吉亚王,以功绩获尊号“大王”。
[11] 译注:结合后文,其人统治地区为卡特利看,还是上面那位阿硕特大王。
[12] 译注:即William Edward David Allen(1901-1973)英国史家、记者、政治人物。专注卡特利史研究。
[13] 译注:今土耳其之Ardanuç
[14] 译注:Giuli Givievna Alasania(1946-今)格鲁吉亚史家,前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Mikhail Nikolayevich Saakashvili)之母。格鲁吉亚大学创建者兼校长,积极活跃于格鲁吉亚史、高加索史及黑海地区史与当代情况。
[15] 译注:今土耳其之Şavşat
[16] 译注:见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30.拼作Abd al-Aʿlā b. Aḥmad b. Yazīd b. Asīd al-Sulamī
[17] 译注:今阿塞拜疆之Qazax
[18] 译注:见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30-1231,拼作Khālid b. Yazīd b.Mazyad al-Shaybānī
[19] 译注:见米诺尔斯基《希尔凡与打耳班史》p23注释2,米氏言虽拼作khazran,但实际还是读作Jurzan
[20] 译注:Gardabani是格鲁吉亚一个地区,位于第比利斯以南、库拉河以西,今有Gardabani城。
[21] 译注:即Kingdom of Abkhazia/ Egrisi-Abkhazia(约778-1008)。其王室原本是本地豪族,在倭马亚征服时力主抵抗,并娶得格鲁吉亚公主,得以获得法统。莱昂二世时期(Leon II of Abkhazia,约780-828)以可萨汗王外孙之身份得到其援助,在778年取得独立,建立国家。历经两百余年,后与格鲁吉亚的巴格拉特家族联姻,在大卫三世时期并入陶-卡特利王国。
[22] 译注:见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31.拼作al-Ḥasan b. ʿAlī al-Bādhghīsī (al-Maʾmūnī)。从名字看他似乎是古拉姆出身。
[23] 译注:见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31。
[24] 译注:此事最迟应发生在830年前。
[25] 译注:见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45.拼作Muḥammad b. Khālid Bukhārākhudā。从p1245可以看出阿福欣上任后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乡党,任为各地要职。
[26] 译注:白拉祖里此处,应是《征服诸国史》新版英译本p219。因为涉及了伊斯玛仪·本·舒阿卜。
[27] 译注: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54。
[28] 译注:侍酒者布加(?-868),亦作小布加(Bugha al-Saghir),和后文那位突厥人布加不是同一人,故此区分。小布加并未参与征讨伊斯哈克的战事。
[29] 译注:《打耳班史》p24。
[30] 译注:即伊比利亚的巴格拉特一世(Bagrat I of Iberia,830-876在位)。
[31] 译注:突厥人布加,因与侍酒者布加作区分,以年龄称作老布加(Bugha al-Kabir,?-862)。出身可萨奴,后被穆塔西姆买下,为其效力。随征巴贝克与拜占庭,屡立战功。852年,高加索地区叛乱,老布加奉命前往征讨,以火计焚毁第比利斯城,擒获叛乱异密伊斯哈克·本·伊斯玛仪,并扫荡格鲁吉亚,擒数位权贵与王公,献俘京师。以才略派往镇守拜占庭边境数年。861年穆塔瓦基勒暴毙,老布加火速赶回萨马拉,与瓦西夫等突厥军将迎立穆斯塔迎为哈里发,数月后去世,据说年旬九十。
[32] 译注: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66-1267。
[33] 译注:虽然查不到全史,但是相关事迹也可见塔巴里史英译本卷三四p121-127。
[34] 译注:此人仅在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61出现过一次,拼作Zīrak al-Turkī,前往征讨Ibn al-Baʿīth。
[35] 译注:塔巴里史卷三四p122作Abu al -'Abbas al-Wathi al-Nasrani。不过al-Wathi一名在不同抄本的拼写也有所不同;其人在p124又有名Sunbat (Smbat) b. Ashut,似乎是高加索释奴或者亚美尼亚地区王公。
[36] 译注:应是Theodosius II of Abkhazia(828-855在位)。
[37] 译注: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67拼作Ṣaqāliba,译作Slav。
[38] 译注:亚古比书英译本卷三P1267。
[39] 译注:即Guaram Mampali(?-约882)伊比利亚的阿硕特一世幼子。
[40] 译注:应是Yusuf ibn Abi'l-Saj。萨吉王朝君主(901-928在位)。
-
φ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5 2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