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日本行的回忆整理 和歌山·神户·明石
出发和抵达
在红叶季的末尾出发,先自己玩三天,之后和朋友会合。在深圳中转,首次乘坐深圳航空,休息室里的牛肉粉挺好吃。毕竟距离还是远,三个半小时才飞到关西机场。这座浮在海上的人工岛机场还是跟原来一样,各类手续办完后即是“关西空港”火车站,几乎所有旅客都会通过铁路桥抵达本土。

在大部队从车站往北前往大阪时,我坐反方向的电车来到和歌山。比起外观上就显得高端的北上特急车haruka和rapit,前往和歌山的电车几乎都是最基础的普通车,车上也几乎没什么人。


在南海和歌山市站换乘公交,从机场到酒店共耗时一个小时。我到酒店旁边的蟹道乐预约了明天的午餐,又去唱片店逛了好一会,以三张500日元的二手CD结束第一天。

夏日重现失败和猫站长
去和歌山的主要目的是做《夏日重现》的圣地巡礼,却因为“天气欠佳”导致上岛的渡轮停航(太阳明明还挺大的)。这也算是本次旅行里唯一的一个遗憾吧,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选择了本来不打算去的贵志川线行程。

一刻也来不及为巡礼失败哀悼,火速改变计划,从南海线换乘JR再换贵志川线,列车里里外外都涂装成三花猫元素,终点站的站长二玉是一只猫(首任猫站长小玉已经去世)。乘客基本都是游客,感觉很适合做旅游管理分析的老铁路盘活案例。
事实上,这条线路除了始发站JR和歌山站,均为无人车站,检票都需要列车员手动进行——客流太少,作为一条私营铁路线,会社无力负担也不必要在每一站都安排站务。在到达终点站时,司机和列车员都会在出口送别每一位乘客(并检票),体现了“人情味”,但也显示出日本地方铁路的运营困境。若不是灵机一动想出了“猫站长”这个点子,说不定整条线路都会被废除。



在酒店旁边逛了红叶溪庭园、和歌山城,吃了蟹道乐。用餐一个多小时,感觉有一小时都在锲而不舍地挖蟹肉。生的、炸的、焗的、火锅、寿司、汤,每样的分量都很小,吃完后感觉还能在隔壁中餐馆来一打饺子。


而酒店一楼荞麦面馆“信浓路”的“竹笼膳”,朋友的评价是:日本刷盘子工资估计挺高的。

依旧洋气的神户
神户于关西地区而言,相当于横滨在关东的地位,是最早开放海外的商港,拥有大量的中华和西方元素。随着日本资源一直向首都区倾斜,以大阪为首的关西地区发展趋缓,神户不仅失去了彼时“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现在人口都被福冈超过了。然而,在我看来神户非常宜居:对年轻人而言,它拥有大城市所应该具备的一切机能,产业和工作岗位集中,通勤方便;休闲方面,这座城市舒缓和开放的氛围让人放松,从高楼林立的商业区三宫步行前往曾经是外国人聚居地的北野,长长的坡道却一点也不觉得疲惫。



此次除了又吃了神户牛外,还再次造访了稍远离市中心的兵库县立美术馆。这座安藤忠雄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成为后来前往另一座巨型工程——明石海峡大桥的前菜。



钢铁巨兽和孙中山
明石海峡大桥冠有“明石”之名,但位于神户市下辖的东舞子町,乘坐JR到舞子站即到。我的家乡有很多长江大桥,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宏伟、乃至令人感到畏惧的桥。

明石海峡大桥开工于日本泡沫经济顶峰的1988年,历时八年才完工,全长3910米,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吊桥。桥身为带绿的白色,虽然基本没有生锈的部件,却给人一种略微落后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工业感”,后来到访的京阪电车宇治站也给我这种感觉。它就像一头已经进入中年的巨兽,不复当年锋芒。

游客可以乘坐一步到底的长扶梯上桥,前往桥面搭乘公共交通,或到桥底的展望广场观景。展望广场开放式和封闭式的结构皆有,两边景色先不提,这座连接本州与四国的交通要冲上,车流从不停歇,车辆驶过带来的巨大震动与轰鸣在桥底感受得更加真切,甚至有地震发生的幻觉。


大桥旁即为孙中山访问神户期间下榻的移情阁,这座建筑曾是上世纪初中国实业家吴锦堂的私人宅邸,后由神户华侨总会捐赠给兵库县,现作为孙文纪念馆对外开放。移情阁的名字取“移り変わる風情”(不断变化的风情)之意,六角形的外观搭配民国风的内部装潢,很能体现原主人的审美趣味。



再往西坐几站JR可到达明石市,在这里品尝了高木直子绘本里画过的明石烧(用蛋液做外皮的章鱼烧),并体会到日本中小城市目前非常严峻的人口问题——街上根本看不到头发还没白的人。


(后篇:第三次日本行的回忆整理 京都·宇治·奈良)
Andr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胡志明市应不应该改名“西贡”?
- 土耳其改国名,“火鸡国”成为历史 (3人喜欢)
- 日本最便宜大城市 名古屋旅游攻略 (7人喜欢)
- 韩国饮食,全都一个味 (8人喜欢)
- 2024年推理阅读TOP10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