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陆女士有一个17岁的女儿小涵。最近一段时间,小涵经常放了学也不回家,还越来越爱打扮。小涵的老师说,小涵可能在和一个男同学谈恋爱。陆女士这下再也坐不住了,陆女士事业发展的红红火火,婚姻上却一塌糊涂。小涵2岁时,她就离婚了,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小涵带大。她听到女儿早恋以后如临大敌,怕女儿早恋耽误学习,也怕女儿走自己年轻时候的老路,遇到“渣男”,毁了一生。就因为这事情,母女俩没少吵架,陆女士限制女儿回家的时间,小涵不服气。有天小涵回来晚,陆女士就说了一句“你别回来了”,她就住到女同学家两三天没回家。陆女士气得不让她吃饭,她就真的饿了四天。眼看着母女俩针尖对麦芒,矛盾一发不可收拾。陆女士想到了请教心理咨询师,经过咨询师的开导,小涵打开了心扉。母女俩坐下来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平稳地解决了这场早恋风波。早恋
in early winter
恋爱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在少年男女之间出现过早恋情的现象,就是所谓早恋。在青春期阶段,早恋是最令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扰和担忧的问题。尽管陷入早恋状态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对爱情是认真、严肃的,不是“闹着玩儿的”,但是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且,由于早恋具有朦胧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一旦失恋,会导致严重的失落感和不正常心态,对早恋者的心理产生旷日持久的消极影响甚至会给早恋者成年后的爱情生活造成驱不散、抹不去的阴影。心理学角度分析导致青少年早恋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注重心灵的交流,同性之间较难产生像儿时的那种默契和信任感。同时他们的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而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则容易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渴望异性友谊,但异性友谊与早恋心理并非泾渭分明,异性友谊源于相互的好感,交往之后好感日增,朦胧的情愫产生了,而早恋心理就随之出现了。家有青少年,我们该怎样面对早恋的问题?
很多教师和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相互爱慕的感情很担心,认为这种感情是不恰当的行为,认为“早恋”对孩子的学习百害而无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恋”只是少男少女表达喜欢的一种正常情感反应,这个时期是异性交往和恋爱婚姻教育的关键期,教师和父母都不应该错过这个时期。为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健康成长,父母和教师要理解他们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当发现孩子“早恋”时家长和老师不必如临大敌,不需要过分担心和焦虑,也没必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引导青少年合理适度地与异性交往
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自尊心强,又很敏感,很在乎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家长和老师措辞不当很容易造成相反效果。对一些相对内向的孩子而言,家长和老师的某些过激语言容易使他们对号入座;而对那些外向的孩子,则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学上有一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情感反而会更坚定,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因此,此时强行将二人拆散,反而会适得其反,应给孩子以适当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引导青少年合理、适度地与异性交往。
因势利导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青少年喜欢另一名异性时,他们更敏感,会很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这时候,家长和老师有责任本着尊重、体谅、理解、保密、自助的原则,向他们传播科学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教育他们珍惜人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形成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意识,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社会行为良好的现代青年。教导青少年要想受到异性青睐,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
引导孩子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
少年时期的感情单纯又炽热,恋爱双方一定是投入了很多真实的感情,也建立起了亲密的依恋关系。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陷入混乱,一旦关系遭到破坏,对青少年的打击是巨大的。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教会他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引导青少年处理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握好行为分寸,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段关系的破裂,以免青少年因感情受挫从此一蹶不振。对于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少男少女来说,对待与异性伙伴之间的情感一定要理智冷静。有了苦恼和困惑,不要拒绝向家长、老师请教。父母能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帮助青少年评估、处理和反思,亲子双方能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将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温馨提示:中学生早恋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便会造成孩子心理的迷惘。当孩子拒绝和家人有效沟通时,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我们会根据您的状况安排合适的咨询师,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困境,把时间和精力放回到学习上,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