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摘录一
1.“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3.“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兴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孟母三迁同理)
4.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
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5. 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而“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6.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7.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这就是所谓“内圣外王”。
8.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志。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
9.立志自新之日,设 “日课”。
10.儒家说改过要勇,更要速。
康熙皇帝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朱熹也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
11. “研几”。几,就是“细节”,研几,就是严肃郑重地对待细节。
事实上,只有从细节抓起,才叫真正的“实行”。大部分人的一生正是因为从太多细节上轻松愉快地滑过去,到了“大节”之处,也就没有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12.人均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一开始是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曾国藩终生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
13.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不怨不尤:遇事不怨天尤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少与他人发生争执,但求一个内心宁静,然后力求自胜者强。
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写道“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勿忘勿助:做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既不能忘记日常的努力,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
洛络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7 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