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战国策序(刘向)
战国策序(刘向)
论
- 战国策书中乱相揉舛……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中书本号或曰国策……
-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
- 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
-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湣然道德绝矣。
-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 二世愈甚……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易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意
- 叙校书时《战国策》原书情况。
- 叙周室建明礼义之功。
- 叙春秋时礼义之渐衰。
- 叙战国时礼义之崩坏。
- 谈秦国兴衰,谈秦法之弊。
- 言王德礼义之胜。
- 评价战国谋略之士:皆高才秀士。
句
- 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用不兴。
- 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 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 仗于诈谋之弊,终无信笃之诚。
- 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
- 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
- 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辞
- 余业遗烈
- 杀青
- 粲然分明
- 势便形利
- 权谋之士
- 奇策异智
- 转危为安
- 易亡为存
问
(一)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併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二)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断: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断: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敌侔:力量相等。侔,相等。
(三)虽有道德不得施设有谋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断:虽有道德不施,设有谋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断:虽有道德,不施设,有谋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断:虽有道德,不施;设有谋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断:虽有道德,不施设;有谋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有谋之强:有谋略的强国;
连与交质:联合其他国家,互相交换质子。
(四)時六國爲一,以儐背秦。秦人恐懼,不敢窺兵於關中 。
“儐背”:擯棄,背棄。儐,通“擯”。
(五)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按刘向《战国策序》所言,苏秦、张仪并不同世。
(六)惠不下施,情不上达。
上对下:施惠禄。下对上:达情理。
方苞评
观曾子固所讥,可知孔孟之学至北宋而明,汉儒所见实浅。然是篇述春秋所以变为战国,特具深识,字句亦非苟然。 《史记》:秦兵不敢𬮭函谷关十五年。又曰:苏秦去赵而从约皆散。按六国世表,苏秦说燕在肃侯十六年。徐广云,距去赵仅三年,而二十二年赵疵与秦战,败,秦杀赵疵。河西取蔺离石约计,秦兵不出仅四五年耳。此云二十九年,盖杂取从人之夸词而未既其实也。
附曾巩战国策序评刘向序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诈谋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