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开始啦!“看入”短剧,“看出”短剧!
2024.2.14开始,入坑了短剧,契机是抖音上不停地在推送的短剧《我在八零后当后妈》。以此为开始,一周时间看了近二十部短剧。但如果问我还留有印象的,真是少之又少。有趣的是,其实还是有挺多爆款短剧在豆瓣上有词条的,我也标记了几部。
按理来说,看了这些短剧,我应该能取出更多惊世骇俗的标题,哈哈!诸如:硕士研究生沉迷短剧究竟何为,刷短剧真能抵抗复班焦虑嘛!好像还是不如短剧的剧名抓人眼球。
但我现在想写的是自己看短剧的心路历程以及一些浅显的思考。
我是个没什么网感的人,好像从来也没有冲浪在第一线,而且我也一直试图抵抗网络、手机对人注意力的剥夺。所以,在2023年之前,我其实很少刷短视频,也没有抖音。去年,因为一些原因,下载了抖音,慢慢也开始习惯和适应短视频的模式,甚至在直播间消费得不亦乐乎。沉迷在一种碎片化得快乐中,试图给痛苦的生活加一点糖。
大概在去年的暑假期间,我偶尔能在抖音上刷到一些短剧的cut视频,但当时其实也没去思考这是个什么东西。但现在的互联网真是有点可怕的东西,我们的习惯、兴趣都被制成了用户画像。你关注过的、点开的视频总有一天会再相遇。今年上瘾短剧正是春节假期期间,大年初五,假期进入后半段,不想复工的焦虑与短剧的精准投流一拍即合。至此,看进了短剧。
持续了四五天之后,我突然像清醒了一样,开始好奇从前连“剧情解说视频”都拒绝的人,为什么会沉迷短剧。我开始在多平台搜索关于“短剧现象”的解读。意外地发现了“三联周刊”1月份做过一期专刊,立刻买了阅读,这让我又看出了“短剧”,它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
前天“咪蒙一个寒假靠2部短剧收入过亿”的词条从上热搜,看来这个冬天沉迷短视频的不止我一个人,而是一个热潮。这个热潮的推手就是“投流公司”,他们将短剧的亮点剪辑出来,在抖音平台打出广告,再吸引人们付费观看。短剧不过是外在形式,本质都是流量、是消费。
短视频平台上拥有着不计其数的以短剧为主的账号,用来推广短剧,引流到付费界面。这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就是短剧演员的账号,可以起到宣传作用,但不直接引流。但其实也不容忽视这种形式的威力,我在看了很多短剧之后,抖音也开始给我推送很多短剧演员的账号,花絮、直播等形式琳琅满目。感觉打造好自己的账号也能吸引挺多粉丝的,从而再刺激粉丝关注自己后续出品的短剧,形成一种正向的循环。
上网媒介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冲浪习惯,pc端站、网页阅读到手机端公众号、短视频,我们都在不断被网络地浪潮裹挟着,很多时候看似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其实更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淘宝让我们学会了线上购物,直播带货让我们适应了一种及时互动的购物模式。2023年,是短剧开始了,以后流量又会带来哪些新宠呢?
三联周刊·短剧江湖中引用了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话:“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读来有点醍醐灌顶,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真实的生活经过所谓的审美包装,在网络上传播,看着一个个自媒体工作者亦或是一个自媒体团队晒着精修的照片、精致的vlog,流露出羡慕,甚至想去模仿,形成所谓的标杆,让挣扎着生活动人们趋之若鹜。但这真的是美的嘛?真的是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