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佛洞寺所存“天书对联”或为悉昙体梵文
首先在《大藏经》的各别文本中仍可见得部分悉昙体文字(参密教部诸经并结合密教与该地之实际渊源)。
其次,悉昙体文字在印度盛行时间恰与大足、安岳石窟修建时间相契。
再者,此一时期由丝路传入的经籍大多由悉昙文字写成(存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变体)。
上述几点,都是极其重要的线索。
匠人许因僧侣或供养人之要求,将某一经书中的一段悉昙体偈颂文或密咒镌刻在了该寺。
匠人自然不识悉昙文,部分笔划出现连笔、误笔情形实亦难免,且这些镌刻上去的悉昙文笔划具有装饰风格,亦多所匠人之自由发挥(悉昙体在传播过程中书写形式还出现了中国化、日本化的现象,佛洞寺竖书的书写形式即是中国化的体现、而对文字添加装饰风格,则可以理解为进一步的地方化或“川化”、然从现存可见的形态看,其仍是由多个辅音叠加再加元音构成,遂其根本是与悉昙文的特征相合的)。
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托高岛秀实向日东博专家请教,专家言这些文字为“绘文字”,这一认识与在地百姓称之为“耗儿字”并无实质区别,大抵在同一水准线。我倒以为在地百姓之直觉更让人欣喜。
又有国内学者谓为“鸟兽文”、“龙凤文”等,全非正解。
另佛洞寺的文字与“巴蜀符号”没有丝毫关系,“巴蜀符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特征上都与这些文字风马牛弗相及,巴蜀符号是一种更原始古早的楔形图画符号,实际亦未能发展成为语言。
此“悉昙体”偈颂文或密咒有装饰性的一面、部分结构有连笔和误笔情形。若要解字,需特擅悉昙文之学者方有此一可能(除非坂井荣信[1904-1979]在世)。另一途径是比对,该寺中有一汉文联,谓为: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大多数人识作“不是仙不是佛不是物”,实心字有误读)。此句自有出处,在平江府报国光孝寺僧—正受所撰的《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一中即可见得—— 上堂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且道是个甚么?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见“潭州大沩行禅师”篇)遂所谓另一途径——即在此一时期传入的悉昙文经籍中比对到原文字。
-
WingtaOroloet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2 16: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