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小国学》——“法医鼻祖”宋慈和《洗冤集录》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叫作“仵作”的吏役,他们可以和骨头“对话”,通过观察、检验判断出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等,几乎等同于现在的法医。
法医学在我国起步很早,先秦时的损伤检验、汉朝时的损伤分类都是法医学的雏形。尤其是到了宋代,被现代法医工作者奉为“祖师爷”的宋慈横空出世。

早在《礼记》中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审查犯人的方法:先由官吏查看罪犯身体上的创伤,然后进行公正的判决。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医学就已经开始萌芽。汉朝时,人们对不同程度的损伤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东汉学者蔡邕说:“皮肤的损伤叫'伤’,肌肉的损伤叫创,骨头的损伤叫折,骨、肉都伤叫作断。”

南宋时期,司法制度非常严苛,不仅规定了复杂的检验程序,还会定期对司法官员进行考核。在这样的背景下,冤案错案大大减少,许多优秀的法医涌现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慈。宋慈是专门负责地方刑狱、诉讼的官员,在工作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各类医学书籍掌握了生理、药理、病理、毒理等丰富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了死者、伤者的检验工作中。

在长期科学、严谨的工作中,宋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最终开创了现代人普遍认可的法医鉴定学,这让他站在了法医学的高山之巅,成为法医学的鼻祖。 他的法医鉴定学著作《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现场勘查、人体解剖、尸体检验的方法,也有中毒、病死、猝死情况下的特征分析,还有如何分辨自杀和他杀、真火烧和假火烧等。

书中介绍的检验方法都很科学,有些甚至沿用至今。《洗冤集录》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古代法医界的案头书籍,是法医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明灯。中国古代法医学诞生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隋唐的发展,终于在宋朝走向颠峰。

此后,《洗冤集录》广泛传播,成为衙门“仵作”的必备读物,不仅让无数冤案得以昭雪,也让法医检验技术具备了相当高的科学性。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当时的作品仍有局限性,但是古人尊重生命、坚守正义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摘自《意林小国学》《意林小国学》 | 意林小国学杂志订阅_杂志铺:杂志折扣订阅网 (zazhip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