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是冷漠?还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觉得过年回家越来越没有意思,不想去走亲戚,不想去拜年甚至是不想回家。这个“断亲”现象近几年来越来越来越被谈及。
断亲不是说完全同断绝关系,而是交往、交流变少,意愿没有上一辈那么强烈,甚至是没有意愿。父辈们倾力维护的的这种亲缘关系在90、00后这一代变成了负担和枷锁。
一、从家庭环境来说:
家庭关系、原生家庭的状态对年轻人交流、交往的意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句话叫做: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不好,是很多不幸的源头,是很多人性格弱点的起点,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彻底的、深远的。
朋友小可沪漂五年,平时上班很忙,周末也要偶尔加班。每隔一段时间打钱回家,除此之外,和家里没有什么交集。但是她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她说这几年是她人生中最自由、心里最轻松。
小可出生在农村,家里是典型的父强母弱、重男轻女的家庭。基本上全部的爱都给了弟弟,父亲在她上完初中后就像让她出去打工,然后结婚生子,母亲不同意却也没有办法。她强烈反抗,父亲说不会出钱给她读高中,她说他她自己想办法。借钱、贷款,很艰难地读完高中,没要家里一分钱,考上大学后,疯狂地兼职,勤工俭学。一般的大学兼职赚不了多少钱,她还要还高中时候欠的钱,还有大学的学杂费、生活费。过程可以想象有多艰难,大学毕业后她很坚定的去了上海,她要想去大城市。她做不到断绝关系,至少可以在距离上远离那个家庭,远离那些人,可以自由的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她不想成立家庭,她害怕遇到像他父亲一样的男人,也怕自己变成母亲一样的女人。她现在能赚比较多的钱,过年也很少回家,每次都说工作很忙,然后打一笔钱。
她很坚决地远离那个家庭,但是由于她同样是在传统家庭的环境中长大,也明白那个年代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有时代的背景和原因。她在一定程度上明白这种状况,但是不理解也不接受在家庭中所遭受的那些经历。所以她尽量在物质上去满足,精神上、情感上“断亲”。在我们那一代人中,这并不是个例。
二、从社会环境来说:
这种“断亲”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农村地区。上个世纪,全国生产力低下,经济差,农村的条件很艰苦,家家户户都穷,很多的家庭需要依靠紧密的家族联系,互帮互助,来获取谋生的资源和抵御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人们对亲缘关系非常重视,尽管会有一些争吵矛盾,一般都会忍让,很讲人情。这是父辈们努力维持的根源。
慢慢的社会发展好了,经济也好了。农村第一批90年上下的人,绝大部分都没读什么书,就只能很早就出去打拼,在那个机会和资源还算丰富的年代,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谋生的问题了,开始相互攀比,上一辈的聊资就绕不开谁家今年赚了多少钱、谁又当了多大的官、谁又多大了还没结婚、哪家姑娘彩礼高...甚至开始差别对待。年轻人不会认同这套上一代潜移默化的规则,当你和不同认知层面上的人交往是很累的,就免不了会有矛盾和冲突。
那个年代,农村父辈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大都按着惯例、经验来看待问题,而90后、95后、00后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广,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别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开始可能会迫于“父辈权威”,后面总是会发声和反抗。
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总归是需要相互妥协、相互理解,当两方都不让步时,“断亲”似乎就是后果之一。
三、从年轻人个人来说:
近年来经济形势下行,学历越来越贬值,整个社会越来越“内卷”,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似乎已经没有额外的精力和时间来应付在他们看起来似有似无的“关系”。而且情感羁绊和关系需要时间去经营维护,现在年轻人大部分还是在大城市工作,平时和父母的联系就不多,又哪里来的时间来维护别的关系呢?一些关系好几年不去维护,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我之前在老家的省会城市,一般的二线,老家在隔壁市,靠近省会。每周末都可以回家,那段时间回家的次数,可能比我上大学之后回家的次数还多。去年年底来到上海,节奏快了很多,一两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直到家里打来视频才发觉过去这么久了,和父母的联系都少了。大概率一整年内父母之外的基本没有联系,等到过年回去又能聊什么呢?
在这个年轻人普遍晚婚、甚至不婚的时代,没有组成自己的新的家庭,就很难去理解上一辈的一些想法。父辈们可能更加会关注收入、职位这类事情,他们认为这些直接影响生活的幸福感,这是他们的经验,可以理解。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重视个人的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有更强烈看世界的欲望和渴望。当有这个条件、想法、渴望,就会行动。这是现在年轻人在“内卷”环境中,在各种压力下的一种自洽行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让自己保持正向状态的方式。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现在90后比猪还害怕过年。我觉得不是怕,是烦。很烦被催婚,很烦被问一些没有边界感的问题,这导致他们更加反感这种亲缘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关系维护的依据和参考并不仅仅是血缘亲情,他们更加注重交往的自由和随心,更加关注关系带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