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行使自由的代价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读了大概有两三遍了,刚开始读,觉得新鲜。再读,觉得阿德勒真了不起,一个1870年出生的人,让2024年生活的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落伍的感觉。全书行文缜密、逻辑自洽,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向,给我自己很多启发(前方预警,此文密度比较高,都是我自己受到的一些启发)。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严厉的书,可以这么讲。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原因论,采取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认为愤怒是捏造的情绪;认为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否定认可欲求,提倡课题分离。
我也是因为觉得这些观点新鲜才读这本书,到后来,竟觉得对于个体,这套理论逻辑闭环,还是不得不赞叹阿德勒的超前意识。
这本书,我自己概括来看,是挣脱三种束缚(来自过去的束缚,来自人际关系的束缚,和来自未来的束缚),而每个人缺乏的并非挣脱束缚的能力,而是勇气,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以被人讨厌为代价的勇气。
这三部分的讲述没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反而是环环相扣,形成强有力的“闭环”说服力。
l 挣脱过去的束缚
这部分是书的开端,书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划开楚河汉界,他否定原因论,否定这种“决定论”的基调,否定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而无法改变。认为这种“宿命”意味的基调,否定了人的“潜能”。
阿德勒提出“目的论”,认为人是基于某种“目的”去选择,并非基于过去,也并非基于感情做决定。
这种观点一开始令人惊讶,这让“原生家庭”的概念听起来像是个谎言,似乎我们过去所遭受过的灾害或事件毫无意义。但继续看,其实不然。有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生病发烧去看大夫,纠结于过去并无意义,重要的是接下来如何治疗。
目的论的意义就在于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用原因论去理解一件事,但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永远会止步不前,这种来自于过去的“束缚”,或许能让你一时有“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所以错不在你”的释然,但也同时被过去束缚,无法幸福。
阿德勒的目的论,一直在强调“经历本身并不会决定什么,我们赋予过去的经历什么意义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重要的不是我们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而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是种主观感受,就好像18度的井水,夏天喝时觉得清凉沁脾,冬天喝时觉得温润甘甜,但水自始至终是18度,是我们的感受有了差异。
如果你认为“秉性难移”,那么,我们换种方式。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蛤蟆先生看医生,也有提及),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狭义上说就是性格,广义上讲就是人生观。
这种生活方式如果不是被先天给与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也一定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是少数民族家庭,有很多亲兄弟姐妹。父亲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缺乏安全感、性格急躁暴戾,母亲也是个缺乏安全感、比较悲观的性格,从小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不少“家暴”,后来父母离婚,我们都选择和毫无经济来源的母亲。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每个人都被影响了很多,不自信、易怒、逃避,后来大家提起,都会说“我们受上一代人影响太大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不会像我们一样”,这种“宿命论”的基调让人压抑,我感觉喘不上气,我时常在想,人又不是机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呢?
阿德勒提出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在语源上,就有不可分割的意思,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我们不能一切二元论分开考虑。
我们不能说勃然大怒的我,和我的意志无关,是我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选择(那我就疑惑了,喝酒应该不算吧?哈哈)
这本书这些观点,像服烈性药,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和经历,但赋予的意义和解读的方式,既然是我们给出的,那么也一定能进行重新选择。
如果我们多次尝试不用惯性解决问题,至少现在,在“易怒”这点,我似乎比从前解脱了不少。
有了孩子以后,我读了不少心理学书籍,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状况能被治愈,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孩子有了情绪困扰时,我也能给到援助,让他接纳自己和及时疏导。
l 挣脱人际关系的束缚
这部分可谓是整本书的重头戏,大概有2/3的篇幅在讲。
总结一下,挣脱人际关系束缚,课题分离是入口,终点是共同体感觉,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通过“横向关系”,共同体感觉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
对应了书中提出的对人的行为和心里提出的两大目标。
行为方面是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则是①我有价值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其中自立与我有价值,都与自我接纳有关,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与社会和谐共处则对应着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喏,又一个逻辑闭环。
开篇就提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理论
书中青年反驳,难道人不会因为社会政治烦恼吗?
回答也让人无法反驳,人们会对社会愤怒、政治烦恼,但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私愤很快冷却,公愤时间持久,而私愤只不过是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
提出困扰人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例如身高矮小,让你感到自卑的解读方式,在朋友那里,可以被解读成“让人感到轻松的本领”。
我天生六指,左手大拇指六指,两岁做的手术,听我妈说是在我爸爸一个做医生的一个朋友家做的手术,没有麻醉,当晚哭的把平时不会说的话全说了,当晚发了高烧,碰倒了开水杯子,烫了胸口,我到现在胸前还有烫伤的疤。
虽然动了手术,但那根六指还蛮大的,还是很明显,左手拇指比右手小很多,父母肯定是觉得这个是不好的,不然也不会带去切掉,小时候有些同学还会说“六指小偷”,但是上大学,认识了一个后来成为我好朋友的女孩,她跟我说“六指的人都相当聪明”,虽然我知道这也没什么依据,但因为喜欢她,所以被大大鼓舞了。再有人问到我的六指,我答得落落大方。
客观性事实无法改变,但主观性解释我们可以自主选择。
这个例子,同样可以反驳第一部分“过去的束缚”,身高或者经历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么赋予它们什么意义。
由自卑感书中继而提出了自卑情结、自负情节、夸耀不幸与权力之争
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换个角度,人为了摆脱无力感,“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而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但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而“自卑情结”是没有向前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
再复杂一点,就是“优越/自负情结”,这是由自卑情结发展成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苦于强烈的自卑感,又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这种健全的手段去改变,又无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就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补偿,表现得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认为“如果有A我也可以做到B”的谎言之中。
更复杂一点,就是夸耀不幸,这时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一场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夸耀不幸。这样的人,津津乐道自己的不幸,即使别人想去安慰或者帮助,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来拒绝,这种想要借助不行来显示自己“特别”,想要用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就是文化中常存在的“弱势具有特权”,“我弱我有理”)
还有就是权力之争,很多时候,我们吵架或者争论不休,甚至被愤怒吼叫,我们可以采用“目的论”来考虑一下对方隐藏的“目的”,难道对方真的只是纯粹想要讨论问题吗?不,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下怀,关系将急剧转入权力之争,即便回击,也会被没完没了的“复仇”困扰,而且再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以上四个问题,都是在我们在自己身上、在身边人身上,甚至每天都能看到、发生的问题,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都是因为同别人比较、与别人较量。
健全的人并不该与别人比较,而是应该同理想的自己比较,所以引出了“否定竞争”。
因为当一个人想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也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我们时刻关注在同别人比较,求别人认可,在这种比较中,无法成为自己。
读到这里,我强烈觉得中国素质教育应该引入这个观点,我们看到多少新闻,是关于双一流大学高知青年下毒的,不健全的竞争引发了嫉妒,病态的嫉妒让人人性泯灭,当然这是极端例子。
难道追求优越性只能通过竞争来实现吗?
为什么对别人的成功无法给出祝福呢?是因为意识里,把“别人的成功”当成了“自己的失败”。如果我们能体会“别人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必然会截然不同。
“课题分离”冷漠吗?
课题分离是让我们理清眼前的事,是谁的事。
判断标准很简单,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由谁来承担。
课题分离不冷漠,理不清楚谁的课题,去横加干涉,这才自私。
挣脱人际关系的烦恼,第一步是课题分离,就像亚历山大大帝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不是为了切断任何人之间的联系,而是理清混杂一处的赤橙黄绿乱麻。
就像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只有在他们寻求援助,我们才能加以援助,不能横加干涉,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去喝水,是我们该做的。
比如信任,我们选择去信任别人,是我们的课题,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的信任,那是别人的课题。
比如,“回报思想”是典型的无法分离课题,我们帮助别人是我们的课题,但企图回报,那是对他人课题的横加干涉。
书中提出“愤怒是一种被捏造的情绪”,是不是也很震惊?
我刚听到时,也觉得惊讶,但听到书里举的一个例子一下子Get了,家长正在愤怒地职责训斥孩子,途中接到老师电话,一下子变得和颜悦色,由此可看,愤怒确实是一个可以收放自如的情绪。
但愤怒作为人正常情绪之中的一员,只能被杜绝吗?
倒也不是,不是不能发怒,书中只是不提倡反复去依赖“发怒”这一个工具。
但我相信很多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或故意利用这一情绪震慑、压制别人,只是不了解发怒意外的有效交流工具罢了,要多去依靠有逻辑性的语言,相信语言的力量。
反对表扬和批评,提倡鼓励
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为了引发从课题分离走向共同体感觉得唯一途径——横向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横向关系,提倡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因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种特点,这来源于赏罚教育,但无论是“糖果”还是“鞭子”,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迎合别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赏罚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目的已从事情本身转移到了赏和罚。难道没有奖赏这件事就可以不做了吗?或者,如果没有惩罚,这件事就可以做吗?
这就很危险。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鼓励”,真诚地向别人表达感谢也是“鼓励”的一种形式,“真诚地感谢”能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因为鼓励,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有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能够他者贡献时,我们就能够彻底摆脱认可需求,获得自由和幸福。
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认同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批评会让孩子自信心受挫,表扬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自尊心脆弱。但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常常会真诚地感谢他带给我的快乐,感谢帮我洗菜,感谢给我建议,孩子的反应是不同的,他是打心眼里开心,还会变得很积极主动。
看了这本书,我想,是可以这样形容他的快乐的,那是一种“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快乐。
但鼓励只能存在于“横向关系”中,而且每个人的关系状态,横向VS纵向,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不可能存在对A纵向,但对B可以横向,这种可选择状态。如果你同别人有纵向关系的认识,那么,不可能存在你可以对他人能够横向关系。
有了横向关系,就不会有无法课题分离的“干涉”了。
书中还有一点“存在标准”与“行为标准”的述说,我也很感兴趣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我做的工作没有价值,换个人也能做,地球少了谁都照样转”的感受,我也听过身边很多老人说“不想活得太久,没有生活质量不说,还给孩子们添麻烦”之类的话,这些其实都是通过“行为标准”来判断。
书中提倡用“存在标准”去考虑,即我们仅仅“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价值了,这不是新兴宗教,假如突发地震、灾祸,我们不会用他们做了什么的“行为标准”来考虑,而是会衷心希望他们活着就好,他们存在就有价值。
我们都希望孩子学习好、运动好,把理想的孩子挂在那里,和现实里的孩子作比较,有点不满意就去扣分,这就是种“存在标准”的“纵向关系”,如果换个思路,我们不把孩子跟任何人作比较,他就是他,对他的存在心怀感激。
这样,他本身的存在就已经足够有价值了。
卧床的老人,他们虽然看起来不能在行为上提供什么帮助,但他们本身活着,让我们心理有点“精神依托”,一起聊聊天,有所慰藉。
存在本身就足够有价值了。
共同体与归属感
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但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们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是要靠自己去获得的。
多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而不是“这个人会给我什么”,才能对共同体参与和融入。
将关注点从对自我的执着,转向对他人的关心,才能对共同体参与和融入。
每个人都属于很多共同体,我们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工作环境,一个学校,一个社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地球、宇宙。
听起来越来越离谱了。
但这个概念还蛮重要的,这有利于我们自闭、钻牛角尖,怎么说呢?
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孩子去上了大学,成天围着孩子转的父母突然没了主心骨,变得郁郁寡欢、无所事事。
突然退休了,失去了头衔、名片,成了普通人,有人接受不了,变得衰老。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交不到朋友、无法适应,无法产生归属感。
生活上依赖丈夫的妻子,有一天因为对方出轨被离婚了,觉得天都塌了。
如果你认为孩子、工作、学校或者丈夫是你的一切,你会容易逃到更小的共同体,无法走出个人困境,但如果你能意识到,你其实还属于更多、更大的共同体,尝试着去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就会明白自己所受的苦,都是“杯中风暴”,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只是微风,但如果瑟缩在更小的共同体中,暴风雨并不会停止。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不同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这次考试得了60分,你安慰自己“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我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但这明显是谎言。
但自我接纳,是承认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接受得了60分的这个自己,再努力思考,如何去得100分。
课题分离是让我们学会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自我接纳是我们接受这个不是满分的自己,我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有力量去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书里,也有我不理解的部分,就是无条件信赖身边的伙伴。
我感觉很难。
但好在没有停留在此,看了后面的部分,也算闭环了这部分我的理解空缺吧。
针对那些蛮不讲理指责、攻击我们的人,我们似乎无法做到对他们的无条件信赖。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不愉快的事,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好人。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们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如果我们以偏概全,就此断定“大家”“总是”“一切”,那不免是我们自己神经质的问题,这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仅凭事物的一部分就去判断整体,不免管中窥豹了。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里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你会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呢?只有缺乏人生和谐的人才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其实那一个人,多微不足道啊。
那些所谓的工作狂,贬低家庭主妇价值的丈夫,都是这样,用“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那些认为“工作就是一切”的人,某种程度上说,是逃避人生课题的、缺乏人生和谐的人。
l 挣脱“未来”的束缚
我们很多人,都追求“特别”的自己,变得“特别优秀”,哪怕“特别差劲”(廉价优越感),却缺乏甘于平凡的勇气。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在多少人眼中,“平凡”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似乎每个人都应该怀揣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没有梦想,和咸鱼无差。
书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把远大目标比作了山顶,那么,在登上山顶之前呢?走过的那些路算什么?“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那如果人生就此中断,这又算什么呢?
多少人的人生就是这样呢?甚至没有上路。
阿德勒心理学,不认为人生是一条线,而是无数个点,这个看似像线的人生,其实是无数个点组成的,换言之,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如果登上山顶的人生叫做“潜在性的人生”,那么这无数个点,在登上山顶的路中攀爬过的人生叫“现实性的人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那个虚幻的山顶,而是这无数个闪动的、连续的刹那之中,如果我们能活在当下,聚焦于每个现实的刹那,既不会看到“原因论”里的过去,也不会看到虚妄的未来。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现在,正如歌里唱的,旅行的意义,在于路上。
完成当下每个刹那,热烈地活着,都是一次完结。
人生的意义,是你赋予自己的。
自由的人生,注定经历迷茫,不时抬头看看天空,当你坚定我有价值,他者价值,就永远不会迷失。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2 01: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