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国宝”血泪,敲响时代警钟,纪录片《美国鸟类》欢喜首映全网独播
2021年,有这样一部独特的纪录片登陆上海国际电影节,它以鸟为题,讲的却并非都是鸟的故事。它沿密西西比河溯流而下,探讨鸟儿的灭绝、消失的原住民和被工业侵蚀的土地。
串起整部纪录片的,是一个画家的名字——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奥杜邦一生中最知名的成就,都是和鸟有关。

在美国,“奥杜邦”在图书馆、博物馆的命名中很是常见。
奥杜邦启迪了以保护鸟类为宗旨的奥杜邦协会,奥杜邦的肖像挂在白宫里,甚至美国总统赠送外宾的礼物,就有一本奥杜邦凝结心血的博物画谱——《美国鸟类》。

《美国鸟类》共收录了435张奥杜邦亲手绘制的鸟类水彩画。
书中插画完全按照鸟的真实比例大小绘制,书长达1米,宽超60厘米,需要两个人才能搬动。
在奥杜邦的时代,鸟儿被誉为浪漫的象征。而奥杜邦不仅画鸟,还画它们各形各色的生活情境,栩栩如生,让奥杜邦名声大噪。
尽管奥杜邦在绘鸟后,又研究起绘制北美的四足动物,但《美国鸟类》始终是难撼奥杜邦地位的王者之作。

奥杜邦为何踏上绘制北美鸟儿的旅途?再看奥杜邦的作品,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感悟?
法国导演雅克·卢耶来到北美大陆,与19世纪的奥杜邦来了一次天马行空的对谈。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不仅得以窥见奥杜邦的原版真迹,更能从字里行间,聆听奥杜邦时代起敲响的警钟。

不再鸣啼的啄木鸟
与走向灭亡的部落
1785年,奥杜邦出生于海地,他是一位法国船长和情妇的私生子。
3岁起,奥杜邦对自然和鸟类萌生出莫大的兴趣。
1803年,18岁的奥杜邦为逃避征兵逃往美国。在这里,他和露西·贝克威尔相识相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新世界的鸟儿让奥杜邦着迷,他把全部热情倾注在鸟类研究上。
奥杜邦是对东菲比霸鹟进行环志的第一人,如今,鸟类环志已发展为监测鸟类种群数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美国鸟类》以奥杜邦和新世界的故事开场,通过寻访密西西比河上游、中游的风土人情,纪录片无意间掀起美国黑暗历史的一角。

象牙喙啄木鸟,曾是众多珍禽中的佼佼者之一。
可由于人类活动,象牙喙啄木鸟曾一度被定为“灭绝物种”,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卡罗莱纳鹦鹉因羽毛“颜值过高”,被富人们争相猎杀装饰衣裳或帽羽。1918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卡罗莱纳鹦鹉死去。

与鸟儿一同消失的,还有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主人——印第安原住民。
他们曾友好地欢迎远道而来的殖民者,教给他们在这片大陆生存的知识。可日月渐长,殖民者露出了真实目的。

1819年,针对印第安人的《文明开化基金法》开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打压印第安文化。
1830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签署《印第安人迁移法》,逼迫原住民到条件恶劣的保留地生活。在臭名昭著的西迁事件“眼泪之路”中,至少4000名切诺基人死在路上。

在美国50个州里,有半数州的名字自印第安语而来,但今天,当看到堪萨斯、马萨诸塞、明尼苏达时,我们不会记得它们的来由。
“什么是文明?它的特色是崇高的宗教与哲学、原创的文学艺术、动人的音乐,以及丰富的故事与传奇。这些我们全部都有,我们并不是野人,而是文明的民族”。
1927年,印第安人大议会上的发言仍振聋发聩。

在美洲大陆上,鸟类的繁盛与衰亡,与印第安人的悲惨历史何其相似。
消失的风景会开口
贪婪将遭到反噬
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油田已代替了棉田。
石油公司和工厂遍地开花,这些工厂污染了当地的环境,让许多当地居民罹患癌症,白人撤出了社区,留黑人在此居住。
在新奥尔良的奥杜邦水族馆,因飓风造成的断电,让鱼像风干的颜料一样等待死亡。

奥杜邦的《美国鸟类》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的伟大性不容置疑。
但奥杜邦是如何绘制这些鸟儿的,这个过程恐怕不太光彩。

事实是,奥杜邦一生谋杀、残忍实验了无数鸟儿和动物供其进行艺术创作,偶尔还会觉得自己杀的少了,和当下的鸟类保护者实在谈不上是一路人。
奥杜邦还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参与买卖奴隶、头骨偷窃、学术剽窃等。

近年,因为奥杜邦的黑历史,全美的奥杜邦协会在大量投诉下面临改名的压力——经过探讨后,协会决定在保留总会的名称,分会可以自行更改名字。
对于“奥杜邦”的争议,目前奥杜邦协会的官网上也只能呼吁人们辩证看待。

《美国鸟类》特别将镜头对准了几幅纽约街头的奥杜邦壁画。
这些笔触精致的壁画在人类眼里自然是艺术品——但它和旋转木马上的动物、水族馆里的鱼一样,都是人类对自然的微缩和复制。
人类无法掌控自然,却经常生出可以主宰一切的幻想。

奥杜邦和殖民者共享着一份矛盾的现实,他们的成就无疑推动了后世的发展,但他们曾经染血的双手同样也不能被忽视。
灭绝的鸟、等死的鱼、流离失所的原住民、癌症缠身的少数族裔……《美国鸟类》讲述的每一个客体,处境都是相似的,人和鸟并没有什么不同。

人们对奥杜邦的赞颂,对自然的赞美,对鸟类的保护,究竟是真心实意的忏悔,还是一种迎合政治正确的伪善?这是《美国鸟类》在反思人文自然破坏以外,抛给观众的又一个问题。

雅克·卢耶在最后,引用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一番话,告诫人们贪婪终将遭遇反噬。
“在白人眼里,哪一块地都一样,可以趁夜打劫,各取所需,拿了就走。对白人来说,大地不是他的兄弟,大地是他的仇敌,他要一一征服……不是人类编织了自己生命的帷幕,他只是其中的一根线,无论他对这帷幕做了什么,他都将承受后果”。

《美国鸟类》的哭声虽然遥远,但如果从现在开始改变,也许天空中的鸟儿会消失得慢一些。
《美国鸟类》
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