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和育猫模式的互换
最为滋养的养育模式: 爱其本来的样子,接纳其任何真实的状态。尊重每一个生命体本身,激发出每一具灵魂独有的美丽。
育儿和育猫模式的本质区别
当今社交媒体发达,很多人都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小猫和小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晒小猫和晒小孩截然不同,不同之处不在于小猫和小孩,而在于爱和恐惧。 人们的意识层面不外乎将育儿放在更为首要的地位,但实则因为恐惧和高要求,反而于心理层面为小孩创设的成长环境远没有为小猫创设的来得有利。
育儿和育猫模式的现状
在被疯狂点赞的媒体视频中,有的小猫有着软乎乎的小肉垫,有的小猫高冷不搭理人,有的小猫吃饭特别香,有的小猫不会喝水,弄得脸上湿漉漉的,有的小猫总是和铲屎官贴贴,有的小猫却总是和铲屎官吵架…… 似乎无论小猫什么样子,铲屎官们都喜欢这些小毛茸茸,并且铲屎官们喜欢的是小猫本身,而不是喜欢小猫被刻意训练之后形成的优点。例如,很少看到有人炫耀自己家的小猫可以听从10项指令。 铲屎官对待小猫的情感是相较来说更为真挚的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爱就是尊重喜欢接纳TA本来的样子。因为爱的滋养,所以幸福在流淌。

但晒小孩时却正好相反,家长们喜欢晒小孩被刻意训练之后形成的优点,而非小孩本身。在很火的晒娃视频中,有的小孩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有的小孩钢琴过了十级,有的小孩在奥数竞赛中获奖,有的小孩从3岁就开始学习芭蕾……家长们的目光聚焦于这些世俗定义的优点上,而极大地忽略了小孩本身的美好。 有的小孩喜欢做饭,有的小孩擅长打电脑游戏,有的小孩嘴甜情商高,有的小孩喜欢读课外书……这些都是小孩本身的特点,但家长们认为这些无可厚非,属于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应该更多地把做饭游戏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才对。这些做法无异于是在抹杀小孩的宝贵天性,制造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人,实在让人痛心。家长对小孩的情感不乏控制的成分,希望TA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因为控制,所以伤害在蔓延。
为什么现如今育儿和育猫模式是颠倒混乱的?
现在有多少人温声细语地对待小猫,疾言厉色地对待小孩?答案是很多很多。那为什么明明小孩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存在,也确实被投入巨大的付出,但却反而无法被很好地爱着呢? 答案是我们在养小孩这件事上有着极深的恐惧和极大的要求。我们恐惧养不好小孩,我们要求小孩以后能过优越的生活,为我们挣面子,为我们养老……因为恐惧和要求而生出执念“我们必须养出优秀的小孩”。
执念会遮蔽智慧,让我们智商下降,无有长远的考量,控制欲暴增,让我们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比如压抑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小孩在深夜、在假期都坐在桌前学习,剥夺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变成学习机器人。 执念会让人丧失自我,转而将所有的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忘我式的付出,当然也必然伴随着让孩子等额或超额回馈的死命令。比如妈妈舍弃了自己周末全部休闲的时间,不停奔波于接送孩子补习班,那么这个孩子必然要舍弃掉所有的兴趣爱好,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取得耀眼得成绩作为回报。
而我们养小猫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要求,我们不指望小猫有出息、给我们挣面子、给我们养老……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要求,我们更容易生出爱,更能够轻松喜悦地为小猫付出,更容易收获幸福感。很多人从小猫身上获得的幸福感要远大于从小孩身上获得的幸福感,因此我们不乏听到“养小孩不如养猫猫”的说辞。

如何回正互换了的育儿和育猫模式?
既然在育猫的模式下,我们给生命创造一个更为自由的成长空间。那么,在养小孩这件事上,我们不妨也可以借鉴养小猫的经验,那就是消除恐惧和要求,从心里生出真挚的爱,爱其本来的样子,接纳其任何真实的状态。
结果可能是小孩成为某领域的人才,也可能是平安喜乐的普通人。但无论怎样,小孩都是被爱的,都是为自己而活的,都是在各自的生活里熠熠生辉的,都是幸福的,都是成功的。
只是此成功的定义和世俗的定义有些许不同,不过我坚定地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绽放生命之美好才是最大的成功。而生命之美不在于功成名就,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关于生活的感受,过得幸福满足,就是一个生命最大的成功!
觉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是什么彻底治愈了我的抑郁症——青少年访客自述 (4人喜欢)
- 接不住“贵人运”的3个原因——恢复感知觉,接住贵人运 (7人喜欢)
- 肢体抖动/呼吸困难——「躯体化」是身体的呼救 (1人喜欢)
- 解封“上班如上刑”——找到恐惧,尊重感受,自在工作 (1人喜欢)
- 女儿用生病提醒妈妈——抑郁高中女生的咨询奇迹(下)篇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