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宁波行
绍兴-宁波
9月的旅行,在绍兴-宁波、洛阳-开封、贵阳之间摇摆数日后,最终选择了绍兴-宁波。疫情后的旅游需求呈井喷式爆发,暑假期间北京、西安等地的火爆令人心生惧意,好在还有年假可用,错峰在暑假和国庆期间的小淡季出行。攻略是疫情期间早就做好的,也懒得从头再来,只略作更新。
全程乘坐高铁,去程北京南-杭州东-绍兴北,回程宁波-北京南。去程选择中转主要是因为去往绍兴北的车次不多,时间段不是很方便,而去往杭州东的车次多、速度快,杭州东-绍兴北之间更是车次频繁,两种方案整体耗时差不多,但中转的时间段更方便,换乘活动活动也比一直闷在火车上好很多。
绍兴
到达当晚-仓桥直街
小桥流水,灰瓦白墙,一派江南水乡的婉约。晚上的仓桥直街仍是热闹的,商铺林立,游人如织,与江浙一带城市的商业古街大同小异,但古朴与商业结合得恰到好处,青石板路、小街小店、小河小桥。
晚上八点多,寻宝记和孔乙己的门前仍在排队叫号,饿得等不及只好去了旁边的小绍兴。点了绍三鲜、醉鸡,大碗家常,谈不上惊艳但足以果腹,米饭口感不错,连平时不爱吃米饭的我也觉得好吃。
吃完饭接着在周边闲逛,发现了一条幽静的环山路,似乎是府山横街,围墙那边应该就是越王台了。又发现了一处别致的院子,好事地走进去观望,庭院透着江南园林的古典婉约和现代设计的精致,名为悦冬里,又好事地查了查,是一家民宿,价位不低且已满房。这家民宿的位置绝佳,一面临水一面临街,闹中取静,也算是闲逛的小收获,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
第一天 兰亭-沈园-鲁迅故里(部分)-沈园晚上演出
兰亭是在兰亭俢禊的考证原址复建的,幽静优美,竹林、鹅池、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序》自唐太宗时期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太宗对其推崇备至。《贞观之治》中萧翼用计,从王羲之后人智永和尚的徒弟那里得到真迹献于太宗,太宗爱不释手,后被陪葬入昭陵,再后来被盗,去向成谜。唐代四位书法大家的摹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各具千秋,皆为佳品,但想来也难完全复原原作的神采。挥毫泼墨、一蹴而就的恣意洒脱,就连第二日酒醒后的王羲之本人都做不到,更别说后人的刻意模仿了。
沈园原本即为名园,但更出名的还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以及那首流传至今的《钗头凤》。文人的佳作即便跨越千年仍生生不息,远比帝王将相的盛极一时流传久远。古典的江南园林,身着古装手持团扇的今日丽人,透着萧索和伤感的古琴声,似乎能感受到几分当年的愁绪和无奈。陆游后来再娶,子孙成群;唐琬虽再嫁给皇亲显贵,夫婿也待她情深,可惜还是在沈园之会后一病不起香消玉殒。敏感纤细是文人,能成就好的作品,但现实中却难以如意。若是换了《知否》中的盛明兰,怕是再嫁后会过得更好吧。人啊,总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任何时候都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我在沈园的水塘边发现了一种诡异的花,没有叶子,只有细长的茎,开着大大的红色丝状花蕊的花,倒是很应景。回来后查了一下,此花名叫石蒜,鳞茎含多种生物碱,有毒,但可入药,有催吐作用。石蒜在国外被人称作“魔术花”,因为开花时无叶陪伴,花掌突然从地面冒出,尤其一片片、一丛丛地放花,花朵异常美丽,所以也称为“平地一声雷”。
鲁迅的经典作品根植在每个人心中,对绍兴的向往一半来自鲁迅。作为绍兴的标签,鲁迅故里是绍兴最火的景区,杭州亚运会火炬接力绍兴站的起点也选在这里。
景点主要有鲁迅祖居(周家台门),鲁迅故居-百草园(周家新台门)(后来添置的除了周家新台门,还有周家过桥台门,目前未开放),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出生大家族,经历过家道中落,体会过世情冷暖,接受过旧式教育、新式教育以及海外留学,这样的经历是不是成为文学大家的必要条件?同时期的名人似乎大都具备这一特征。鲁迅的母亲是伟大的,培养了三个出色的儿子,鲁迅也是了不起的,带领两个兄弟成才成器。百草园是我们儿时的向往,实际不过是周家几户人家共有的废弃菜园,但对于一块小石头、一片枯树叶都能玩半天的小孩子,的确是乐园了。百草园、三味书屋,朝圣的意味大于实际,实际总是有些枯燥的,想象却是丰富的,三味书屋后的枣树似乎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鲁迅寄名的长庆寺以及阿Q住过的土谷祠远离主街,游人稀少,这两处已经完全是情怀了,看一眼即可。旁边的塔子桥或许还是鲁迅笔下的那座桥,附近的民居旧而不陈、繁而不杂,充满生活气息,普罗众生普通人的生活。
沈园的夜间演出还可以,用联票划算,单买太贵。我们算是把联票用到了极致,完成了兰亭、沈园+夜间演出、东湖、大禹陵全部景点的打卡。
第二天 柯岩-鉴湖-鲁镇-鲁迅故里(部分)
鉴湖其实是古代的一个水利工程,后来成就了绍兴的风骨,秋瑾就自称鉴湖女侠,听上去既有气魄又有筋骨。柯岩是古时的采石场,一直以为采石是从山顶开始逐次采,第一次见到往地下开采的矿坑,深不见底,以七星岩矿坑为例,水深达37米。古代的矿工们不仅技艺精湛,还颇具艺术趣味,留下了天工大佛、炉柱晴烟等神作。炉柱晴烟是独自耸立的一块巨石,上部庞大,底部窄小,最薄处只有一米多,却屹立不倒,重心控制得非常精准,不得不为古时的匠人折服。
鉴湖里有很多很多的桥,各式各样。最有特色的是古运河纤道,纤细又绵长,蜿蜒在水面上,走过的人就如同入画了一般。坐着乌篷船,虽然不是旧式的那种,船工手摇船桨划过水面,也多少有些绍兴的意思了。
鲁镇是根据鲁迅作品新建的仿古江南小镇。比较可惜的是因为周一鲁迅剧院闭馆,没能看上心心念念的社戏,其实也不是传统的社戏了,是现代话剧。
鲁迅故里在前一天参观了一部分,虽然晚上一直开放到9点,但是天黑后外景都看不太清楚,不如白天观感好,所以趁着下午有时间又补上了昨天没有参观完的部分。这次的游览大原则是白天先去距离远一些的景点,回市内吃饭,然后再找补点市内的景点。整体效率很高,不过也幸亏能走能打,不然一般人是吃不消这行程的,每天都得小两万步。
第三天 东湖-大禹陵
东湖是原本打算放弃的景点,因为不想浪费联票,最终还是去了,结果不虚此行。这个园子也是在古代的采石场上修建的,一边是壁立千仞,一边是小桥流水,园子不是很大,却很精致,山上的路、山脚的路、水路、大路走了个遍。透过围墙的镂空花砖可以看到紧邻的古运河,可惜的是岸边有些杂乱,不然倒有大意境了。坐乌篷船走水路绕近陶公洞,真有些鬼斧神工的意味;要穿行的小桥,其实是一整块不规则的大石头,行人走在上面,好奇地看着我们,乌篷船慢慢驶近,她就入了我的画面。
大禹陵景区很大,但主要的景点只有三处:一处是禹陵、禹庙,一处是大禹博物馆,还有一处是山顶的大禹铜像。博物馆周一周二闭馆,没能看成,同时也放弃了爬山,但单就禹陵、禹祠、禹庙也值得一看了。几千年前大禹治水造就的神话,对整个华夏民族的影响源远流长,大禹时代的窆石(音同“扁”,有孔的石碑,用以穿绳引棺下穴)、石板路上满布的青苔,无不透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甚至有几分神迹的意味。如今大禹陵每年都有公祭活动,规格很高,非常隆重。
第四天 八字桥-越王台-绍兴博物馆-书圣故里(外围)
八字桥像个朴实的长者,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虽然饱经风雨,但淡然处之。它始建于南宋,清代重修,现代几次修缮,至今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走过的阿婶阿婆、阿叔阿公,或许都没有特别注意它的存在,就跟门前的小河一样,一直就在那里。三两个闲聊的本地阿婶,七八个拍照的外地游客,氛围闲散、安逸。沿河的小路,民居密布,人们闲坐在自家门前,站在小河台阶上洗刷,或者隔着布帘在屋内柴米油盐,我等走过的人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扰了人家的日常。相比仓桥直街的商业化,书圣故里的半商业化,此处近乎是纯居民,游客像是偷窥者。
八字桥附近的龙华寺,庙里有很多的小和尚雕塑,各式各样,憨态可掬。佛堂里正在上早课,居士们穿着灰袍,在僧人的带领下唱经。上完早课,阿婶们脱下灰袍,三三两两四散而去,她们大都穿着麻质的衣服,脸上透着平和的神情。江浙一带是富庶的,阿婶们估计大都有钱有闲。很多年前在迪拜,看到当地的人们开车拖着船到海边玩帆板,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笑,那是一种因富足而满足的神情,令我等羡慕,江浙阿婶们的平和更接近我们的生活。
越王台公园的位置是当年越国的都城所在。句践(我一直写作勾践,但这次看到的展览上都是句践)是越国的一代雄主,他将越国的版图扩大到北至山东,西至江西、安徽,南到广东的辽阔疆域,使于越从偏居一隅到雄霸一方,至今仍是越人的骄傲。如今的越王台是后来修建的,成为一处开放式公园,人少安静,但有点疏于管理,透着微微的荒凉。
展览是关于古越国的,有些简陋,但也有不少有趣的信息。句践实行一系列促进生育的政策,比如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壮者无娶老妻,老者无娶壮妻;生下男孩,奖励两壶酒、一只狗,生下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只猪;生下三个孩子的,国家供给乳母,生下两个孩子的,政府供给食物。同时,将孤儿、寡妇、疾病以及贫病者子女,收由政府教养。不浪费任何生育资源,也不重男轻女,生育福利比现在还要好,或许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
绍兴博物馆还是有点存货的,古越国虽然最终被灭,但仍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举世闻名的句践剑即为其一,不过此处只有复制品。卧薪尝胆复国,又耽于安乐灭国,吴打败越,越打败吴,然后吴灭越。历史总是周而复始,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在博物馆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陶俑,常见的陶俑一般要么高贵要么富态,这些陶俑却是面相歪瓜裂枣、表情稀奇古怪,甚至整个扭曲在地上,像是小孩子随手捏的简陋版小丑人。
相比仓桥直街的熙熙攘攘,书圣故居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和不疾不徐。有游客,但不是那么拥挤,有小店,但不是那么喧闹,有些小热闹,又有些小格调,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对时代的张望,刚刚好。你可以随意坐在哪家小店门口摆放的藤椅上喝杯咖啡歇歇脚,或者只是摆个POSE拍拍照,无人相问;或者走进某位名人的故居看一下先贤们的生平;或者走到旁边的小桥上眺望远方,联想江南水乡的水墨风景,桥下就停着三三两两的乌篷船,阿公站在河沿石阶上刷着木桶;或者到街头的小饭馆吃一餐绍兴家常饭;……你看街上的风景,街边的人在看你。
第五天 书圣故里(参观)-王阳明故居-绍兴师爷博物馆、徐渭故居、徐渭艺术馆
书圣故里自然是因了王羲之旧宅在此。相传王羲之曾极度喜爱珠宝,一日正在赏玩一枚大珠,恰巧一名僧人来访,僧人走后大珠不见了,王羲之以为是僧人顺手取走,故疏远不再来往。僧人起初不解,后得知缘由羞愤交加,终而自杀身亡。不久后王羲之家的一只大鹅死了,从大鹅腹中发现了那枚大珠,王羲之悔恨交加,但已然晚矣,自此戒掉珠宝,并舍家为寺,名为“戒珠寺”。
除了戒珠寺,还有很多有关书圣的传说,比如题扇桥。王羲之帮桥上卖折扇的婆婆题字,高价大卖。婆婆尝到甜头,第二日带了更多的扇子在桥上等着王羲之题字,第三日更多……王羲之听说后改走小道躲开了,于是有了题扇桥、躲婆巷。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但也深深为王羲之的书法才艺折服,真乃一字千金,乃至点石成金。
书圣故里区域可入内参观的有戒珠寺以及寺后山上的蕺山书院(音同“济”,关闭维修)、文笔塔,寺前古街区的蔡元培故居,王羲之陈列馆,孑民图书馆,尚德当铺(关闭维修)等。一层层登上文笔塔,穿堂风透心凉,可以俯瞰老绍兴,不枉气喘吁吁爬了N多级木梯。
只知道蔡元培先生对现代教育的卓越贡献,不知他竟然是清末的进士及第、翰林出身。只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知他竟然文武全才,官至兵部尚书,以军功封新建伯,是明朝开国后唯三以军功封伯者之一,我等简直要顶礼膜拜了。此外,王阳明和王羲之都出自山东琅玡王氏,“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东晋时琅玡王氏与司马家的权极一时。所知总是太少,总在不断刷新认知。
王阳明故居是在新建伯府原址复建的,深色木质结构,高大恢弘,光是建筑就很值得一看。
绍兴师爷博物馆、徐渭故居(青藤书屋)、徐渭艺术馆在一个区域。绍兴师爷早就名声在外,如同绍兴的黄酒一样广为人知,似乎师爷就是绍兴的,黄酒也是绍兴的。我倒是很佩服古代师爷们的才干,精通刑律、税务理财或文案等,绝对是一流的综合人才。对于徐渭,我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所以名,看过展览才知一二。出身不佳,颇为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天生我才,照样书画史上留名,鲁镇陈半丁纪念馆的陈半丁生平亦是如此。不能说苦难成就人才,也不能说真人才不惧苦难,希望每一个大才都有如他们一样乘风破浪终有时的运气。
未参观的
西园
大通学堂,秋瑾故居
安昌古镇
吃在绍兴
每天早上慢悠悠地在酒店吃一顿大大的早餐,然后出门游逛,下午再来一顿午晚餐,基本上是一天两顿。打卡了小绍兴、咸亨酒店、寻宝记,吃了两次同心圆美食,吃了一碗诸暨次坞打面,还吃了一顿阿庆黄鱼面,都离酒店不太远。
小绍兴吃了醉鸡、绍三鲜,家常、量大,味道也可以,米饭好吃。
咸亨酒店比较传统,环境比小绍兴好。点了醉鸡、臭豆腐、梅干菜扣肉、萝卜糕,萝卜糕好吃,梅干菜很香,如果打包回家吃面条或者米饭应该很下饭。
最好吃的还是寻宝记,味道、菜式都不错,菜品也有创意,难怪年轻人喜欢。绍三鲜、醉鸡、醉蟹、油焖茭白、蒸霉菜梗、绍兴印糕、绍兴小笼、黄酒布丁、黄酒棒冰,每一样都很好吃。醉鸡为几家餐厅之最,醉蟹小惊艳,油焖茭白很棒,不油腻,蒸霉菜梗是当地特色,只是为了尝一尝的,J竟然很喜欢,据说这道菜可以解腻,对肠胃很友好。黄酒布丁和黄酒棒冰打着黄酒的幌子,但口味清淡,不喜酒味的人也能接受,我比较喜欢黄酒棒冰。绍三鲜是绍兴菜的大当家,每家绍兴馆子都有,可称之为南方的大杂烩或者乱炖,配菜略有不同,寻宝记的有大虾、鸡肉、肉丸、鱼丸、猪肚、蛋饺、腐竹、木耳,另有西兰花和西红柿点缀,十全十美。里面的猪肚有点苦,不如小绍兴的猪肚细嫩。这道菜称不上惊艳,但有荤有素、大盘喜庆,适合做节日聚餐的大菜。
同心圆生煎不错,鲜肉大包味道也不错,小小的排了两次队,还尝试了豆腐年糕和片儿川。片儿川早些年在杭州吃过,但很久没见第一反应又以为是面片,话说我还是很喜欢面片的,胜过面条。地道的片儿川胜在一个“鲜”字,本地人很喜欢。
阿庆黄鱼面是书圣故里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墙上摇着大风扇,贴着简单的点菜单。点了一碗片儿川,一碗经典黄鱼面,大碗实在,吃得热热乎乎、舒舒服服。J吃完自己的片儿川,已没有余力来帮我,为了不剩太多,我几乎要把自己吃撑了∵
仓桥直街巷口的诸暨次坞打面有点小惊喜。因是饭后临时起意找补的一顿,所以只点了最便宜的油渣面,没想到却是很扎实的一碗,面条类似手擀面,配豆芽、西葫芦条、西红柿和小青葱段,油渣多到担心老板会亏本,满满的配料有点像泰国的粉面了,必须点个赞。
住在绍兴
北京的美居和亚朵暑期都贵的离谱,绍兴的淡季价格还不错。亚朵大悦城店,位置很棒,距离周边的景点都很近。一开始酒店给安排了9层的房间,进门一股下水道味,不能忍受,当即调到了顶楼11层的房间,但是位置把角,半夜有机器轰鸣声,于是第二天又调到了中间的房间,宽敞、阳光,比较满意。喜欢以一个地方为原点四处活动,可以早出晚归,但总是回到同一个地方,这样就会很有归属感,如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总感觉在奔波,心累身累。
不和谐的小插曲:
绍兴北-宁波之间车次很频繁,前一天预订了车次,当天又作了改签。短途,只有三十多分钟,然,我们却坐过了站……
上车后先坐了一会儿,然后我就招呼J准备下车,J竟然有些不耐烦,说着什么急啊,还没到站呢,神情坦然,有着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镇定。我想也许是我着急了,应该还有一段时间才到,于是安心开始刷手机,全然淡忘了车程只有三十多分钟。正起劲地沉浸在手机中,突然听老先生说到站了,这次的语气不是那么确定,神情也有些恍惚。定了定神,赶忙搬行李拎袋子,还没走到通道那儿呢,就听到列车开始鸣叫关门了……结果就是我们站在已经关闭的车门前开始互怼。J的解释是他睡着了,我不解的是在我提醒之后他竟然睡着了,此时却像一个碎嘴怨妇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说着都怪我,可笑又可恨,显得略有抱怨的我倒十分大度了。我想的是怎么办,下一站下车,打车返回?又觉得J挺不男人的,遇到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去想怎么解决,而是急着甩锅……终归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但真的很暴露人品和急智。好在现在的高铁真的很人性化,列车长会给坐过站的乘客写条子,然后免费乘坐回程列车,也幸好还有最后一班车。
宁波
宁波是这次行程的补缀。花了5天的时间在绍兴,想玩的基本上都去过了,索性转战宁波,为下次可能的行程打打前站。宁波是个大城市,三两天肯定是不够的,适合慢游十天半个月,这次只能浅浅地体验一下,所以远的地方都舍弃了,溪口、普陀,甚至阿育王寺、前童都没安排,只在市内小逛。
月湖-天一阁-鼓楼-天宁寺塔-南塘老街
月湖是宁波的母亲湖。与济南的大明湖不同,月湖景区是开放式的,与周围古街和民居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从四面随意进入。水域、鹅卵石小道、绿植,莲池里还有大如斗盆的霸王莲,维护得当,比很多封闭式的公园还要精致整洁许多,是一处闲来无事可以无数次来逛逛的所在。
天一阁是宁波的标志,景区囊括了天一阁、范氏故居、秦氏支祠、状元厅、东园、西园等建筑园林群。当绕来绕去看到一座灰色古旧的建筑时,我只当是一座普通的古建筑,待看到匾额,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一阁。规制既不高大,色彩也不鲜亮,绝不会让人有叹为观止的想法,只会一不小心就忽略过去。所见与预期相差甚远,内心不免有些失望,然,鼎鼎大名却是历史性的,果真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天一阁是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亦是世界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历经四百多年。最难能可贵的是除了不可预见的外来灾祸,比如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天一阁献出珍本473部,在藏书家中贡献最多,但后来朝廷并未归还,民国时不良书商授意匪徒入天一阁盗窃,盗走多部珍本,后来只购回了一部分,除此外天一阁不曾因范氏家族自身原因导致重大损失。范钦留下“代不分书”的遗训,世世代代谨慎管理,石英除湿、芸草防蛀、书不出阁等等。范家人深知藏书楼的价值,风云变幻依然,据说解放军进宁波后第一时间安排人去保护天一阁,看门的老头正喝着茶,啃着鸭腿,不慌不忙,仿佛早知道新政府会派人来,略微寒暄交待几句就走,丝毫不担心,只是提醒接管人员不要在里面动火。
景区有麻将展览馆,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麻将起源于宁波。还有民俗展览,其中旧时的豪华花轿-万工轿,制作要消耗一万个工时,由几百片花板卯榫连接,没有一颗钉子,也没有轿门,我正好奇新娘怎么进到轿子里,听了介绍才知道是要有专门的工匠跟随迎亲队伍负责拆装,相当于是把新娘装在里面,到了目的地再拆开,又开了眼界了。
鼓楼美食一条街,在J打坐休息的空档我去吃了豆腐馅的辣哭饼和王阿姨油赞子(甜麻花),都在主街旁边的小巷里。辣哭饼主打一个皮薄馅大,两个管饱。油赞子很酥脆,味道不错,其实鼓楼、城隍庙和南塘老街有好几家卖麻花的,每家的生意都不错,其他家的我没试过,据说都挺好吃。
鼓楼西边两三百米就是唐代天宁寺遗址,现在只剩一座砖塔了,孤零零地立在路边。
南塘老街也是一条古商业街,与鼓楼不同的是临河,晚上依旧很热闹。这边的店铺普遍要比鼓楼那边要大,更气派,老字号比较集中,逛逛吃吃喝喝买买还是不错的。见到了制作油赞子的壮观场面,想起了几年前在土耳其见过的肉饼制作场面。
天一广场-三江口-城隍庙-天封塔-莲花第
步行经过天一广场,看了教堂,吃了缸鸭狗。其实老板原名叫江鸭狗的,挑担沿街售卖汤圆,宁波话叫成了缸鸭狗,后来索性沿用,甚至演绎成了小店的标志:一只狗和一只鸭子欢喜地围着满缸的汤圆,感觉跟“狗不理”有些相似了。点了汤圆和米馒头,都还蛮好吃的,其实他家还有很多小吃值得尝试。
三江口是甬江、奉化江、姚江交汇处,旧时就是船行繁华之处,现代是通商口岸老外滩。这个当年外国公司和外国人聚居的地方,汇集了教堂、海关、洋行、船运、保险等各种“洋”机构。在海关博物馆的展览照片里,见到了作家刘心武捐赠的老照片,他的父亲原来是宁波海关的工作人员,当年海关应该是一个很“洋”的单位,职员穿着西式,业余组织棒球俱乐部,也是很时髦了。清末掌控大清关税的英国人赫德最早就是在宁波海关工作,融会贯通了解了整个关税体系,最后成为大清关税总管。
城隍庙原是很多宁波人记忆中热闹无比的小吃街,但后来改造迁到了旁边的大厦里,从此不复当日的红火。现在的城隍庙似乎成了一座商品城,本来有些失望,却不期而遇旁边的天封塔,又不期而遇街对面的莲花第古街区,倒是意外之喜。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网红建筑,《三体》的取景地。电视剧我倒是看了,真心没注意,若不是因为看了博物馆的介绍,我倒不知道还有这段小故事。每到一个城市,只要有时间,都会打卡博物馆,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的坐标,它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自然,无所不包。之前我和J谈论到宁波名字的由来,在这里得到了答案: “海定则波宁”。而宁波简称“甬”源自甬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山上水源丰富,像泉水一般涌出,故名“甬山”,一种是山形似蛹,故称“甬山”。
《唐商舶岸图》很有趣,唐商们穿着袍服冠带,普遍高大富态,各处C位,而倭人少数高阶人士着袍服冠带,立于唐人旁边,俯首垂臂,其他大都着短袍露腿,担当劳工肩挑手提。唐人神态潇洒自若,倭人大都面目生硬或畏怯,再次得窥小日本的慕强心态,遥想我大唐荣耀啊。
吃在宁波
阿毛饭店:阿毛饭店性价比高,饭点要排队。点了腐皮黄鱼、年糕茄子、宁波烤菜、十八斩、芋头炖牛肉,都还不错,但没有哪样特别惊艳。“十八斩”名字很彪悍,其实就是把腌蟹大卸八块,生、鲜、咸,对于我来说接受度不如绍兴的醉蟹,尝过即可,
宁海食府:跟阿毛饭店菜品类似,但价位要高一半。点了雪菜浓汤野生大黄鱼、手工油包、梅干菜笋包、虾姑,又添了油渣芋艿。油包和梅干菜笋包很赞,虾姑就是北方的皮皮虾,很鲜。芋艿是宁波的特产,对我们来说可吃,但谈不上多喜欢。
如辉奉化点心:天一广场附近不起眼的一家小店,看好的品种各来了一盒。米馒头、水塔糕、小米糕都很好吃,桂花糕是独立包装的,有点干,灰汁团、小青团、大金团还行,但不如发面糕们适合北方人的口味。
缸鸭狗:尝试了芝麻汤圆和米馒头,都还不错,还有其他小吃。
早饭最喜欢吃酒店现煮的米线,配菜有鸡翅、鱼丸、虾、青菜,还可以自己添加紫菜、虾皮、西红柿鸡蛋卤等,内容丰富的一碗,再来一个煎鸡蛋,外加一小盘水果,早上就圆满了。
住在宁波:
亚朵天一广场店不如绍兴亚朵条件好,可能是开业比较久了,虽然号称是新装修过,但毕竟硬件有限,只做了局部设施的更新,比如戴森吹风机、自动热水器、躺椅、大电视,但这些其实都是无所谓的设施,不如宽敞明亮的空间和一张大桌子实用。下次还是选择开业时间较晚的酒店,或者选择美居吧。
绍兴-宁波是几年来的第一次出行,虽然没有像跟团一样早出晚归,但每天都有密集的安排,略有点急行军,以至于J说下次到海边度假吧,就待着不动。我想完全的度假可能并不适合我们,因为总有很多想看的风景。下次可以去徽州了,曾纠结过的洛阳-开封、贵阳往后放放,人的感受总是在变,每个时期的兴趣点都不同。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2 01: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