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李连杰接班人的谢苗,「撑起」武侠片!

一双错骨手、一把听风刀、一招楼兰斩。
时隔两年,谢苗主演的网络大电影《目中无人》(又名《盲侠》)的续集——《目中无人2:以眼还眼》登陆春节档,在大年初一的一众喜剧中杀将而出,携一部稍显“另类”的武侠电影带给观众,成为贺岁片中的“一股清流”。

《目中无人2》也曾计划跻身2024年春节档的院线,但考虑到资本运作之下,春节档厮杀的惨烈程度,片方担心拿不到理想的排片,索性继续走上网络平台。
即便没看过第一部,也不影响观众看第二部。
在续作里,那个名叫成瞎子(谢苗 饰)的唐朝版‘赏金猎人”(片中称为“捉刀人”),继帮酒家女倪燕(高维蔓 饰)灭门惨案,以及红颜知己琴娘(张荻 饰)万箭穿心报仇雪恨之后,此番再次开始复仇之旅,只不过,这次的女主,是一个名叫张小渔(杨恩又 饰)的女童——

大叔和小孩组“复仇搭子”固然是影片看点之一,但是影片相当吸引人的部分,却是与第一部相统一的视效风格。
谢苗近年来主演的武侠片,有“文人化”的趋势。简单的故事,却用静水流深的“慢叙事”,大量留白的镜头语言,将山水写意与人物内心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颇有武侠片宗师胡金铨之风。

当然,除了慢节奏的环境画面叙事,比如第一部中影片中快节奏人物打斗场景,则运用了漫威风的黑白影像,以及类似《星球大战》的“激光剑”既视感。到了第二部,“火焰刀”以及光学“丁达尔效应”的运用,则别出心裁。

在音效上,《目中无人2》则糅合了意大利西部片常用的口哨元素(赛尔乔·莱翁内的“镖客三部曲”),与西域乐器胡笳,以及与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等,既展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性,同时又跳脱出时代语境,展现这是一部由西方元素的现代电影。
颇值一提的是,电影的歌唱片段,歌词均改编自唐代诗歌名篇,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出处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将影片悲怆凛冽的气氛烘托地古朴浑融。
用剧中年代的作品配乐,比如大量研究明史的胡金铨,就在其以明末东林党为背景的《侠女》(1971年),就用了明代古曲《平沙落雁》,乐器是古琴和箫。

导演在细节的匠心之处,也能看出认真做电影的诚意。当然,武侠片发展到今天,前人已经把各个类型风格都尝试遍了,后人纵使局部创新也殊多不易。东方有武侠片,也有剑戟片。《目中无人2》的“大叔小孩”组合,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带子雄狼》系列电影中,就有初步尝试。

日本剑戟片与中国武侠片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复杂的过招,而是强调“一招制敌”****。国内观众往往不适应,直呼不过瘾。而,《带子雄狼》的主角“拜一刀”(60年代版由若山富三郎扮演)的一招制敌的流派是“水鸥派斩马刀”(日本斩马刀发源于我国的斩马剑)。
拜一刀的原是德川幕府刽子手,后遭柳生家族陷害。于是成为浪人刺客,拿人钱财“做任务”,连带为自己复仇,也类似西方的赏金猎人,以及《目中无人》中的唐代“捉刀人”。
不同的是,谢苗饰演的“成瞎子”带着非亲非故的小女孩,而“拜一刀”则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



作为剑戟片和武侠片的系列电影,故事结构和音画象征的共通之处不在枚举了。最后再谈谈部分武侠片(部分古装戏)中值得警惕的一种现象——和化(以倭代华)。
在《目中无人》第一部中,就有网友诟病,在‘成瞎子“与反派宇文英的决斗中,作为中国人(唐朝人)反派的家庭,就出现了类似“日本家徽”的图案,以及唱着“库萨萨萨—库萨萨萨”的武士道场景。
而到了第二部中,《目中无人2》中,人物的发型基本上就是日本剑戟片中武士的发型了。不知道电影的服化道是否严格参考唐代史料,还是出于某种原因为之。


最后,如果片方不是有意为之的话,注意历史方面的考据的话,瑕不掩瑜。毕竟在武侠片式微的今天,能认真讲故事的片子不多了。
而且,让网友意犹未尽的是,在这个《目中无人》系列的第二部里,“成瞎子”就被写牺牲了,如果“盲侠”系列能够像《带子雄狼》系列成为常演常新的剧集系列,也不失为后武侠片时代的一件幸事。

作者丨逍遥花童
逍遥骑士在路上,遇见达摩流浪者
排版丨凉茶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益起映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马丽演得太用力,《水饺皇后》拍成了超长春晚小品 (1人喜欢)
- 白客主演的《大风杀》,能打响“五一档”吗?
- 创作不自由的伊朗,为什么总能出大师级作品? (5人喜欢)
- 陆川的《借命而生》真把秦昊坑了吗? (1人喜欢)
- 解码天坛奖:左手时代,右手市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