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辣滚烫,一点创作上的思考
影评审核不过,只能发日记了。前几天看了热辣滚烫。它非常直给,坏人、利用、谷底、心酸、汗水、蜕变、力量……都来得非常直接而猛烈。看完之后,我跟lai走出影厅,我说好看,贾玲太不容易了,很适合春节档这种合家欢,但,很多东西没交代清楚。lai却很疑惑,说你居然觉得这是个合家欢电影?
后来,我发现这种理解的差异来自我们角度的不同。他认为电影讲了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围绕在乐莹身边的都是一群“垃圾”。他甚至开玩笑说,这部电影唤起了他intj的阴暗人格面,他充分共情乐莹,想起一路走来自己有多么不顺,尤其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垃圾人”——他们曾狠狠地伤害过他,而后来,他蜕变、成长、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刚走出影院时,他说,这部电影简直像是自己的传记。
但他说这些时,并不是平静的,而是带着一种冷漠和愤怒。这部电影成功激起了他的ptsd。在后续我俩展开的讨论里,我发现,这种心态失衡,其实是电影有意、偏倚的表达带来的结果。在一同观看完原作百元之恋后,他也跟我同样确信,热辣的讲述,从商业的角度讲,是成功的,它完美契合了当下的时代情绪,而从电影的角度讲,它仍然有非常多没那么好的地方。这就好像他看世界的态度几年里发生的变化一样。很多年前,他曾打开过百元之恋,却只坚持了不到十分钟,便关掉了。这次,他看得很投入,也理解了里面的一子,甚至看懂了那个迷惑行为的拳击手男主。他也承认,热辣确实是他曾经眼里的世界,那是更为扁平和刻板的一种认识。
那展开说说,我认为到底热辣有哪些创作上的遗憾。
贾玲的出身决定了她会将这部翻拍拍得更有喜剧性,更本土。而这种本土的喜剧,在这部电影里运用的技巧就是,小品式抖机灵。印象最深的是乐莹跟妹妹乐丹吵架那场戏,一开始妈妈说你妹不容易,刚离婚,啥啥没分着,孩子人也没要。看到这,觉得挺真实的,乐丹强势想占便宜的外表下实际有自己生活的难,这也是导演希望营造的一种想象。
结果转头来一句反转,乐莹道出实情,说这是因为妹妹婚内出轨,而且孩子不是前夫的,前夫没法要。这种反转的表达形式就非常,怎么说呢,虽然不想说这个词,但是就是“不高级”,也不是很尊重观众。
这部电影的世界观是与现实世界观完全接轨的,也就是说现实里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标准,同样适用于电影里的世界。那么,乐莹的母亲,作为一个有正常三观的人,她知道女儿离婚事件的全貌,是不会说出上述那段台词的。因为,这种表述下,女儿是理亏的。那么她想说明女儿不容易,一定会是用其他素材,比如乐丹的收入不好、认识的男人没一个靠谱的、一个人带孩子多难种种,而不是强调离婚中的不公。但电影没这么处理。而是选择了最偷懒的方法,这就让这个反转显得非常刻意做作。而这种不严肃的创作,也折损了母亲和乐丹形象的立体度。
这种人物塑造的扁平化,还体现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比如雷佳音扮演的男主角。他对乐莹最过分的就是收下三万块钱,在更衣室里,否认自己的梦想,以及否认乐莹不是自己对象。而在这之前,电影镜头和语言,塑造出的雷佳音是一个内敛、不善钻营的男人,他对乐莹似乎有些不同,他只是个略微不同于“普男”的男人。
可以说,电影对于这个角色“阴暗面”的描绘几乎没有着墨,那么通过电影理解雷佳音这个角色就变得很困难。我们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和认知得出结论:男人大多如此,不管他们看起来再老实无害,也大概率是鸡贼,渣,伪善,虚弱的男人。但是,这是观众自己补足的想象,而电影,几乎没有为这想象提供任何线头。
在这里,可以稍微对比下百元之恋的男主。这个男人前期出现的所有镜头,你都能知道,这不是个正常人,也不是个精神强大和健康的人。从他买香蕉时的样子、约会时躲在车里按喇叭的行为、一起逛动物园时寡言和游离的眼神,都能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很回避型的男人,是一个缺失了什么东西的人。所以有次出门时,女主跟他说煮饭等他回家,他回应说真以为你是我老婆啊这种话,就很符合角色回避型的性格,是他在那一刻会说出来的话。
后面之所以他跟女主同居,也是被动中掺杂了主动。为什么这么说,编剧先是让他吐在了便利店,然后被店员扔在了垃圾堆上。虽然电影没展开,但这些“丧家之犬”的细节信息不难推测,男主是失意的状态,他的生活支离破碎,甚至可能无以为家。作为曾经认识,有好感的人,他被女主捡回了家,由此顺水推舟与女主同居。而且,住在一起后的生活里,并不是女主单方面付出,男主也会做饭、生病照顾女主。到此,男主的人物弧光才算完整。一个边缘的,回避型的,但也存在有人味儿一面的,普通男人的形象才立起来。那么之后他的躲闪、利用、反复,才更有信度。
说完男主,电影的主人公乐莹,细细想起来不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少。
先是性格的呈现过于单一。电影里,乐莹是一个说话声音不大,不主动挑起冲突,有点讨好型人格的人。而围绕在她身边的,则是一群只想着利用她、被讨喜的搞笑矫饰过的“反派们”。不合理就在于,这样的乐莹真的可能在家安心啃老十年、而不去工作吗?
这种道德感极高、容易共情别人的人,在现实中其实更倾向于付出所有,牺牲自己。想一想,只要她躺平没多久,母亲苦口婆心数落她两句,或者央求她去工作,如果按照电影呈现出的性格,她一定会为了母亲高兴而忤逆自己的心情去工作的。毕竟连闺蜜男友双重背叛她都能忍,去做别人的伴娘,这是一个心里别人很大、自己很小的人。(确实点了电影的主题,从今要好好爱自己。)但是,这个人物性格单一的设定也让故事的起因,不再有说服力了。
主人公失意、曾经遇过打击、被伤害这些都可以讲,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此。塑造一个真正能心安理得躺十年,啃老十年的人,除了这些以外,还需要呈现出这样一个人真实的质地。除了懒、能吃、懦弱外,她还可能有麻木、自私、冷漠的一面。这也是为何我认为原作远远好于热辣的原因。
安藤樱饰演的女主,从开篇不长的篇幅里,人物形象就立了起来。她不是个懂事,隐忍一切的孩子。当年老、仍为整个家操劳的母亲递给她信封时,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来,并当面打开抽出钞票看了一眼。这个人,那一刻,你很难不讨厌她。而这个细节,对于人物的立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乐莹拿钱那里,就缺少了这种张力,只剩下搞笑。因为剧本上的缺陷,贾玲的表演也被大大限制了,从头到尾她的表情和说话的语调都毫无变化(除了上台打拳)。
此外女主打拳的动机,也交代的不清楚。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看看原作的处理。安藤樱出现的第一幕就是在家里跟外甥打游戏。什么游戏?拳击游戏。这也埋下了伏线,女主一直都喜欢拳击。而女主第一次走进拳击馆,是在被同事猥琐男强奸后(只看了一遍,可能记得不清楚)。而在此之后,生活中发生不同的事推动着女主,她对打拳逐渐认真。而她对拳击的态度,也能从几次聊天中看出变化。
如果没记错,她第一次被问到为何练拳击,她说,不知道;第二次追上搬砖的男主时,又提到为何打拳击,她说喜欢台上相互搏斗,结束后相互拥抱的感觉;第三次,是结尾打完比赛,她说,好想赢一次啊。
这三次,就是女主跟拳击的连接不断加深的过程。就好像日常生活里我们对一个事物感兴趣,或者做一样工作,接触它的初期和长期,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一定不一样,是逐渐深刻的。这也是我在观影过程里,非常被打动的一刻。
而且一个小点是,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也没有忘了,穿插女主工作空隙练拳的镜头。而乐莹投入练拳后,她的世界似乎只剩下拳击了,镜头的处理就是,乐莹全天候待在拳击馆,什么工作和生活,都消失了。这也是为何看完电影后,有人觉得这更像贾玲的人生电影,而不是主人公的电影。贾玲很有魅力,她减肥100斤,练习拳击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而对于一直深陷在失败当中的乐莹,究竟是为何而练拳击,她的动机和动力,挖掘都是远远不够的。
热辣也有做的好的地方,看的时候,确实有笑有泪,贾玲瘦身成功一身腱子肉出现时,谁能不泪目。结局更是弥补了原作的一大“败笔”(尽管那是个更现实的结局,但我们还是希望艺术能高于生活,让主角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乐莹拒绝了雷佳音,头也不回地走掉,走着走着她突然跑了起来,挎在斜肩包上的拳击手套也随之荡漾。这是全片最具电影性的一处(之一叭),也是我最爱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