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isse by Matisse 上海UCCA Edge|沉浸其中比即刻创作更重要|看马蒂斯素描像在纸上游泳
01
2024.02.18展期最后一天去,人还是很多。
站在画前,用右手在空气里顺着描线。思考整幅画从哪里起笔,先画脸的轮廓,延伸到脖子、胳膊,然后是卷发,最重要是脸,眉毛、鼻梁、嘴,再回到上边添眼珠。一根根线条地画,有一幅用了棕、红、蓝、绿四种色彩的笔,在这个临摹过程里,过年回家以来的紧绷心情慢慢松一点了,是我喜欢的平静,不紧不慢,别人有别人的节奏,我有我的节奏,回到我建立的节奏里。
没有人知道的临摹,没有人看见的临摹,没有纸笔的临摹。
说起马蒂斯就说野兽派、松弛感、线条、色彩,这次看马蒂斯之于我,“松弛”变得实实在在。
刚进展厅看到马蒂斯作画的视频投影,没耐心站定看下去。还有很多在吸引我,不知道什么会抓住我,不知道我会抓住什么。
没想通过看这场画展来疗愈自己,整个人就像起静电的头发,“过年”还在萦绕我,还没写下来,还没梳理清楚,新信息新感受已经来了。 第一次看见马蒂斯名字,是因为三毛,同时有毕加索、夏加尔。
下午一点进馆,四点半出馆,三个半小时。如果不是因为肚子饿,还能细细看更久。
写之前在找什么音乐和Matisse配?流畅舒缓的线条,无歌词旋律?试过瓦尔达电影bgm,试过天使爱美丽bgm。Edith Piaf(1915-1963)在世出名时他也在,不知道马蒂斯听过没。
02
十个展厅,从早期习作到中晚期,包括油画、雕塑、素描、石版画、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戏服设计、芭蕾舞团布景设计、剪纸、书籍设计。
从一生的角度完整回顾马蒂斯各阶段创作,每章引言——为这个男性艺术家指认主题、捋顺故事、赋予意义。
【策展人】来自马蒂斯故乡,法国北方省,【空间设计】参考马蒂斯亲自为自己设计的美术馆——所以展览命名为“马蒂斯的马蒂斯”,也在表达这是最大程度还原马蒂斯本人理念的回顾展。
03
一个【法国北方人】,1869-1954,85岁去世,摩羯座。比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小13岁且长寿。经历一战二战。出生于【粮商、纺织为业的家庭】,有人评价他富二代/小康/中产,父亲对他的职业规划是继承家业。学【法律】,第一份工作在律所,曾把【小提琴】作为职业选择之一。19岁拿到法律资格证,22岁生病住院,看隔壁床病号画画,马蒂斯才开始画。23岁去美院跟着学院派学画,后来转到巴黎美院学画,期间去卢浮宫临摹、去街上写生。
26岁去布列塔尼旅行2年(1895-1897),29岁当年去科西嘉旅行1年(1898)。
36岁(1905)和家人到Collioure科利尤尔度假,创作《sun street》。
60岁(1930)去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旅行。76岁(1946)在巴黎工作室墙上创作《大洋洲》。
学美术、旅行期间,马蒂斯用什么养活自己?


这次最喜欢的马蒂斯作品,是素描贝壳、脸、身体,贝壳的柔软曲线像女人体。




油画猫、沙发上的白裙女人,剪纸《伊卡洛斯》,JAZZ目录像极了象形文字。



展览末尾受马蒂斯影响的中国画家,惊喜看到常玉、关紫兰。
第一次看常玉原作,两幅女人裸体,身体圆润使得线条柔软,偏向写意的轮廓勾描、皮肤笔触,显得观者目光含蓄,细节不追求精确写实,因而有了更多想象空间。画里的身体仿佛透明水球,披着一层哑光柔纱,不可用力盯着,要轻轻注视她,不然目光会让身体变幻,让她受惊,让她消逝。像日落时的露珠。
关紫兰《一九二九年西湖》,作者目光仿佛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刚回国,看杭州,像看地中海的湖。西湖此处不讲工笔,粗旷笔触,看不出目光的性别,作者在景色里投射的情感,很不中国传统女性。
让考科多(1889-1963)画风像马蒂斯,尤其字体设计。
意大利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和马蒂斯柔和平缓的线条、色彩像,不如说他们的目光相似。
04
4.1通过临摹名作找到自己 your own originality
4.2一张面孔的特征并不取决于它的各种比例,而是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精神性。一件作品的核心表达几乎完全取决于艺术家对模特的情感投射,而不是与本人的相似程度。
4.3黑色不仅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光。black is not only a color,but also a light
4.4用色彩而非线条构建画作。
4.5沉浸其中比即刻创作更重要。soak in things than to try to capture them on the sp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