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从微信读书摘来)
第四章 译序
◆ 《了凡四训》的价值,正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
第五章 二
◆ 矫正中国人两个普遍的习惯:一是习惯于“命中注定”“听天由命”;二是当对命运有所不满的时候,习惯于向外求,向命理求,向风水求,向神灵求。
◆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第八章 译文
◆ 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 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 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说,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又可以说,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
◆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 不论怎么样,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也要想到忍饥挨饿;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
第九章 改过之法
◆ 如今想获得福气而远离祸害,我们可以先不谈行善,而是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
◆ 第一,要有羞耻心。
◆ 第二,要有敬畏心。
◆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
◆ 必须发奋振作,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消极等待,要立即行动。
第一十章 积善之方
◆ 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 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会伪善。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
◆ 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
◆ 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利,不过是一种福报。
◆ 我们讨论行善,不应该只是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只要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 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
◆ 积善的功德大小,并不在于金钱数额的大小。
◆ 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
◆ 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 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
◆ 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 凡是见到人做善事,或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极力成就他。或者称赞鼓励,或者为他提供帮助,或者为他辩白诬陷毁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
◆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 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
第一十一章 谦德之效
◆ 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
◆ 读书人之于科举,也是一样。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喜欢,有坚定不移的志向,那就一定能够获得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