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之喜忧参半的春节票房

2024年春节档票房居然创了历史新高,算下来也有我的支持,想起很多年前写的票房分析,再看看最新的票房数据,感觉喜忧参半。喜的是票房越来越高,国人过年看电影的习惯已经养成,我们带着孩子看贺岁片,将来他们也会带自己的孩子去看,长此以往下去,春节就会成为一个大票仓,甚至成为中国独有的一道风景线,未来老外来中国旅游,感受春节氛围,除了吃吃逛逛,也要看一两场电影应景。电影是第七艺术,艺术就少不了文化属性,文化的传播电影是目前最好的载体(未来可能会是短视频),喜欢一部中国电影,胜过读十本旅游指南。在这方面好莱坞是很好的榜样,记得《东方秃鹰》里楼南光破口大骂老美如何背信弃义,完成任务有钱了,还是要去美国。因为看了几十年老美商业片,潜意识里,老美就是公平正义,幸福安康的代名词,以至于这两年诞生了很多润人,在美国边境执法人员的镜头下,明显是同胞的润人脸上洋溢着不加掩饰的喜悦,站在一排的他国人都对前途充满了未知的迷茫,甚至恐惧。大概是我们对美国的宣传还是太好了,主要是进口的欧美影视作品多是表现美好的一面。在记忆中影院上映的美国阴暗面的商业片好像就是《战略特勤组》,其他的就算是讲阴谋论,黑美国政府,都会与光明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反倒是我们出口的片子,反映陋俗大受欢迎,国内反响好的《流浪地球》在国外就受到质疑,因为外国人一下子接受不了东方价值观。春节票房高涨,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只有国人真金白银买票,国产电影才能越拍越好,好的电影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宣传我们的文化,让老外了解、喜欢中国文化,当年香港做的就不错,至今很多欧美韩日中年人多少回说两句粤语,就是例证。
忧的是春节档冠军是《热辣滚烫》这种小投资、大营销的故事片,不是说《热》不好看,个人挺喜欢,内容也励志,缺点是影片投资80%都是宣传费,这是好莱坞走的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好莱坞重新定义了电影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才能算是A级片,然而宣发费用也计算在内,这部分钱越来越高,以至于超过一半以上投资会用在前期宣传上,影片的质量必然下降。1997年《泰坦尼克号》宣发费用及超过了制作费,好在影星片酬很低(小李子算是高的100万美元),总体投资也大。同年的《星河战队》到今天也很好看,就是因为演员片酬更低,宣传费用更少,一个亿的投资基本都花在了刀刃上。随后的好莱坞大片演员、导演和宣发费用越来越高,也就导致续集、翻拍多,小制片厂难以存活,大制片厂联合整活。那样对于艺术创作束缚会越来越多,以前只要说服一家老板,现在要说服一群,难度岂止翻倍。这就造成了新人出头难,影片成本就上升,电影数量下降。今年春节档刨掉撤档的电影,实际上只有四部电影可供选择,一部动画片《熊出没》一部喜剧《飞驰人生2》一部励志《热辣滚烫》一部普法《第二十条》,严格意义来说就前两部算合家欢,后两个不完全适合小孩子、未成年人、全家一起看。相比于去年,观众选择少了。与去年相同,投资少的《热辣滚烫》(拍摄成本)拔得头筹,花钱砸特效的《飞驰人生2》屈居第二,集齐《狂飙》《漫长季节》明星的《第二十条》不费吹灰之力赚了大钱,这种榜样效应下谁会苦哈哈的认真搞工业电影,累不说,还不是最赚钱的,长此以往下去,就真走上好莱坞老路了。
PS:贺岁片内容五花八门是件好事,香港最早搞贺岁片,题材仅限于喜剧,大过年的热热闹闹,大吉大利,吴宇森不信邪《辣手神探》赔的底掉,国内开始也是走喜剧路线,但从来不是为搞笑而搞笑,比如《甲方乙方》《一声叹息》等,后来路子就野了,什么题材都能贺岁,《红海行动》大巴车血肉横飞的一幕吓哭了不少小朋友,也就是内地观众接受度高,大过年血呼啦的也行。重复一遍,题材多样性是好事,大好事!
健忘的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幽闲岁月念港片之万能配角谷峰 (1人喜欢)
- 读书札记之坚决不跳舞 (1人喜欢)
- 和平年代看战争之《异域》
- 读书札记之文化输出三
- 读书札记之船大不沉海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