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假日
2024年是我第二次独自过春节。第一次是2023年,那是相当不可思议的7天,可惜没有记录,把它当成另外一个话题吧。在此,记录下刚刚过去的9天。
2月7号,很多小伙伴已经陆续回家了,所以7号、8号,虽然我在工作,已经不忙了。7号开始进行跑一休一,这样放假期间我跑了7次,合计76.33KM。

17号跑个带有仪式感的20.24KM,假期结束。15KM以上,困难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的无聊感,啥音乐啥音频都救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太慢了吧。
这次假期主打休息,跑步目标是心率不过160BPM,15号试了下5KM加速,用力了些,其他全部是慢跑。
低心率跑体感更累,3次sub150BPM体感非常疲倦,心理上兴致不高。但跑完是真的轻松,可能无需跑一休一,但需要给自己找个懒一下的理由。
放假前,好几个跑路计划,包括刷朝阳公园、奥森、甚至三环,但年三十跑了故宫后,决定老实在家附近跑。不熟的路段,甚至还要乘一段地铁,体验不好,浪费体力。北京横平竖直的路对跑者太友好了,家附近有一条直线塑胶跑道单程10+KM以上,这条沿护城河的跑道,我还从来没有跑到过尽头折返,啥时候能把这条路跑穿了,再去探索其他路程。
假日看了两部电影。《分手的决心》和《首尔的春天》,中文世界对这两部评价两极化啊,我觉得《分手的决心》太有意思啦,朴赞郁是不是受到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启发,两者都关注到语言蕴藏的戏剧效果。《驾驶我的车》嵌套契诃夫《万尼亚舅舅》念白;《分手的决心》穿插中文台词,尤其汤唯最后那句中文并没有被翻译成韩语。很多人说汤唯在这部影片中暴露了中文台词功底差,但我感觉是汤唯故意这样表演吧,使得中文观众对中文也有了陌生的感觉。如果不把这部电影当成爱情剧,很值得把玩。《驾驶我的车》戛纳大获成功是不是也启发了朴赞郁呢?看起来欧洲人很吃亚洲这一套说故事的方式。看电影嘛,按照朴赞郁的说法,需要一点幽默感。
《首尔之春》也很好看。这么一路看下来,我似乎对韩国现代史也略知一二了。不过《首尔之春》略显浮夸了,尤其大桥单人挡坦克,我咋老联想到手撕鬼子。
看了两部动画片《恶童》和《苹果核之战》。《恶童》2006年的片子,制作的超级精良,虽然是美国人导演,绝对对得起松本大洋。《苹果核之战》(1988版),看完出字幕才知道是士郎正宗导演,怪不得有点攻壳的影子,而且出字幕的时候看到了庵野秀明,不过他不是主创。
重温了2部教材。徐高的《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重翻这本书,是因为年前很多人都提到了2015年。正好这本书也有2015年的相关内容。重读,又有新得。
第二本是CPA考试教材(2022版),翻了下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这一翻吓一跳,现在的CPA教材已经写地这么好了啊——行文清晰、案例切实。某些段落甚至有点西方教材翻译过来地那种风格。我考CPA的时候,没有怎么看过教材,因为感觉不咋滴,乱糟糟的。当时好像第二章还是第三章,导言过后就讲金融工具。传说很多人翻了这本教材彻底放弃了治疗。这次再看2022版,虽然我看的是盗版PDF,但这种清晰的语言,更新的案例,读完心有所得的感觉太好了。我有个计划:2024年把CPA教材重读一遍。
看了2本小书,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一本是清华出版社《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之维特根斯坦;一本是浙大非常年轻的教授楼巍《维特根斯坦十讲》。为什么要读这两本书,可能是阅读那两本教材留下的清晰感重新唤起的对语言的信心(或者信赖)。《伟大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归为语言现象学,但讲地不清晰,且引用了很多二手文献,没什么作者自己的洞见。而作者Jaakko Hintikka似乎是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专家。但作者写作的结构很好,容易做笔记,一页纸笔记大概浓缩了我感兴趣的内容。
我非常喜欢楼巍翻译版的《文化与价值》,读完Jaakko Hintikka 维特根斯坦,有点失望。想起楼巍2023年出了维特根斯坦的讲解,果断京东下单。面向普通读者(非哲学爱好者非哲学专业),《维特根斯坦十讲》装帧相当文艺,手感、翻阅便捷度都很棒,书中有一部分是我散步时读完的。这个装帧很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的疏离、对几何和美的尊重。书的内容也很棒,楼巍很贴心照顾普通读者啦,《逻辑哲学》7个命题讲地很清晰,正好到我的理解程度;《哲学研究》可能我看过一些二手文献,没从楼巍讲解中了解多少新东西。如果一本书是全面的好,就不太好做笔记了。
大概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是读了蒙克的《天才之为责任》对维特根斯坦感兴趣。或者因为这两句话“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对于不可说的,人必须保持沉默”。那么一个被语言训练的模型VS一个学习语言的小孩,对他们是否思维的判断边界在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