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围棋
围棋小时候看不懂,所以也没什么兴趣学。大学那会看了徐皓峰的小说《大日坛城》和张震主演的《吴清源》,觉得故事还挺有趣,但这种有趣大部分停留在人物故事,棋局中的东西快速跳过。所以也一直没有什么切入点。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今何在的小说《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里面,陆伯言做的立体围棋来模拟星战,听起来就很酷。
因为去年认识的一个朋友,说自己小时候有学过一阵围棋,现在能借由围棋的视角去洞察世间的变化,哇撒!在那会讨论的过程中,我预设围棋是一种“摆放图案”的活动——我不太喜欢“比输赢”这种设定,但是常见的棋类活动还是难免陷入这种惯性之中。
说回,假设一个人玩棋,当然可以慢条斯理,一步步地在棋盘上摆出想要的S型、人字型、一字型、螃蟹型——是的,就和小时候堆积木、堆石头没啥区别,都是把大脑中的想法变现。
那假设这个游戏有两个人玩,这时候场地和石头可能就不太够,比如你要摆一个螃蟹腿,但是被对方的龙虾须挡住了,这时候则呢么办?或者说你想放奥特曼,对方想放哥斯拉,但棋盘空间不够,这时候怎么办……
这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互吃”或者“妥协”的情况,于是围棋游戏开始……
等等!先不要急,我们要看的不是你用螃蟹腿把我的龙虾须拿走,而是要看到一副画、一个场面、一个象!棋子不是指只放在那里呆着,而是从上场到下场的每一手,棋子都是“活的”。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生命力很旺盛,不会单说他的心肝脾肺肾都运作良好,但也不会忽略他的心肝脾肺肾的良好运作。再换句话说,看舞台剧或者其他演出,演员登场的那一刻到谢幕的某个时间,都是构成这一幕这个“生命体”的全部。
哈哈。
不过昨天在b站稍微看了一下入门教学(是的,我不会下围棋,上面内容都是想象),发现虽然“围起对方的棋子吃掉,最后获得胜利”这个说法大差不差,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的计算——你会发现围棋的语言(规则)和计算机语言非常非常贴近,几乎可以直接翻译!各种各样的“判断”。看来之前计算机下不好围棋只是算力的问题,不是规则的问题(为了赢棋要用大脑算下面几步棋的做法,当然这可能只是人类思维)。
但是如果只说“计算”,那围棋是“为了锻炼孩子算力而发明的”这个说法大概是说得通。这里的“算”大概分两部分,一个就是大脑中模拟、摆盘下一步棋对方可能作出的反应——假设棋盘上现在只放了2个棋子,我一个对方一个,那么就是19×19-2=359个空位。我有359种摆法,在我下棋之后,对方有359-1=358种摆法。也就是说这一回合有359×358=128522种局面,哇撒!这和奇门遁甲有得一比!
毕竟下棋时候,我们不能另外拿草稿纸模拟,所以这些计算就都要放在大脑,所以应该是很练习脑力的。不过说回,如果单纯是为了“脑力”,古代发明围棋的人又何必用19×19的盘子呢?有些说法是通过棋盘来模拟天下、沙盘朝廷、演练军阵……这大概是可以的,比如中国象棋。又或者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现代,人可以被技术“原子化”,无人机空中表演在程序编码中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点”。这么看围棋上的黑子白子只是比较大的点而已。哈哈
其实到这里脑袋灵活一点的观众马上会反应:古代那会对战的势力不止一个呀,比如三国。确实,这时候你也可以多搞一个颜色,比如红黄橙绿青蓝紫……淘宝有三国象棋的棋盘卖。说到底,如果仅以对战而言,围棋也不过是一种“模拟”。你自然可以加很多玩法——这些在市面上都有很成熟的桌游或者电子产品:三国杀、大富翁、文明系列……所以,只要能达到效果,模型简陋一点没问题。毕竟丹朱也不可能在两军对垒时叫对方元帅过来下棋。
我们是借有形的棋盘,去拿那个“神”、那个“象”。
还有两个比较有趣的想法。一个是做圆形的棋盘,另一个是做“无边界”的棋盘(棋子到边界之后默认可以去到对侧的边),或者说是球型的棋盘。这两者让我研究一下,感觉挺好玩的。至于陆逊搞的那个立体围棋淘宝也有简易版,叫智能四子棋。
继续看围棋教学,按照教学指南,其实都不难,但是心痒痒,因为手头没有棋盘,很多步骤都是要“演练”,如果没有实物,只能在大脑里模拟,而我又不算太擅长这一类。不过幸好临近下课时老师介绍了一个网页【101围棋网】,貌似还能用哈哈。(其实我昨天下载了2个其他围棋app,但不知为什么都打不开)
自己跟自己打模拟战还打了五十多手哈哈。不过我也发现自己的“算力”普遍而言都1.5步,大多数是见一步下一步,有时候能想到2步,姑且算是一种五子棋的新玩法哈哈。我印象中听过一个消息说某某大师能算7步,哇撒。
但是不得不说,围棋的真实学习还是和想象中有很大差别,或者说我现在看到理解到的还是那种互相厮杀、菜鸡互啄的模样。这和之前在文学作品中见到的恢弘、大气、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棋局有很大差别??
当然也不是无所察觉。“多线程”是一个计算机术语,但下围棋时候也有此感觉。一开始的练习当然只是棋盘的一隅,十来个子在互相摆弄;但放大来看,棋盘上可以同时发生十组这样的故事,当你手头拿一个棋子,你往哪里下?更要命的是,随着棋阵的拓展,十组本来单独比赛的棋子开始接壤,下一个子就可能影响两组对决,偶买噶!怪不得围棋和AI会搭边,就以比赛而言,两者要用到类似的思维模式。
教程很短,就20个视频,最后提到“棋局结算”,感觉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怎么判断输赢。如果比较直观是不是觉得棋盘上359个格子都放满自己的棋才算胜利?额……这确实是胜了,但似乎现在比赛不需要把棋盘堆满。游戏结算的时候黑棋有185个子为胜,白棋177个子为胜。当然这只是公认的比赛模式,你自己摆什么问题不大。
所以说怎么界定“输赢”本身也算是一种乐趣?我只能勉强类比乐高积木大赛,同样一个主题,同样数量的积木,有些选手就是做出更好看或者更牢固的作品。盘内盘外可以同时发生。